本文是超財經原創作品
在造車新勢力的沖擊下,在市場地位被不斷的蠶食中,比亞迪太需要有能夠實現突圍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了。
4月7日,比亞迪一口氣上市了四款新車,同時宣布旗下純電動車型全系切換“刀片電池”。這次發布的比亞迪秦PLUS EV、宋PLUS EV、唐EV和e2依然貫徹了比亞迪高中低檔全面開花的戰略,售價從31.48萬元到9.98萬元不等。
從被股神選中的天選之子到如今被后來者不斷超越;從數年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世界第一到如今在眾多新勢力的沖擊下泯然眾人;從原來汽車電池行業的世界領先到如今在電池和自動駕駛技術上的落后。如果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有一個叫王安石的觀察者的話,也許可以為比亞迪寫出一篇新的《傷仲永》。
01 “邑人奇之”
從電池行業起家的比亞迪,一開始是給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品牌代工,與郭臺銘的富士康是直接競爭對手,雙方一度還因為竊取技術、“人員挖角”等糾紛訴諸法院。在代工行業利潤越來越薄、競爭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比亞迪2003年對西安秦川汽車的收購標志著跨出紅海正式進入新能源的藍海之中。
2008年,國內幾乎還沒有純電動汽車的概念,比亞迪成為國內首家量產上市純電動車的中國車企。隨后,比亞迪還迎來股神巴菲特的青睞,巴菲特來亞洲抄底花費18億港元買入2.25億股比亞迪股票。有了股神加持,比亞迪股票應聲大漲,所有陰霾似乎一掃而光。
那時候還沒有特斯拉這個外來物種,眾多傳統汽車廠商也還在繼續啃著燃油車市場。憑借著扎實的電池技術和領先一步的策略,比亞迪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
在乘用車市場,比亞迪推出的多款純電動汽車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連續六年(2014-2019年)獲得中國銷量冠軍;在商用車市場,比亞迪的各類純電動商用車受到了深圳巴士集團、倫敦交通局、悉尼機場等國內外知名大型機構的肯定。
但是隨后,隨著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依舊固守著電池思維和汽車思維的比亞迪成了后來者的革命對象。
很快,比亞迪的競爭對手從傳統的汽車廠商不斷增加,先是特斯拉,再是蔚來、理想、小鵬“EV三杰”,到現在,還有華為、百度、小米、以及蘋果等眾多攪局顛覆者。再加上傳統的汽車廠家也紛紛轉型開辟新能源汽車戰場,比亞迪眼睜睜地看著新能源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
02 “不能稱前時之聞”
實際上,變化不是突然就有的,比亞迪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被競爭對手擠壓。
從銷量數據和市場份額來看,過去五年間,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在持續下降:從2016年的24.59%到了2018年的20.05%,再到2020年的12.58%。2021年前兩個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為244968輛,其中,比亞迪為29318輛,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11.97%。
今年2月份的銷量數據顯示,比亞迪全系新車總銷量為20695輛,環比上月下滑50.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0123輛,環比上月下滑49%。要知道,即便是飽受市場爭議的蔚來,2月份銷量環比下滑也才22.8%,甚至排名在造車新勢力尾部的哪吒汽車環比銷量下滑僅僅也就8.79%,遠遠低于比亞迪。
在整體銷量下滑的同時,比亞迪力圖打造的中高端產品線也沒有帶來預期的增長。
從2012年至今,由“秦”開創的比亞迪“王朝系列”已包含“秦”、“漢”、“唐”、“宋”、“元”五大產品家族,燃油、混動、純電車型統統包含,產品價格從6萬到28萬,高低中端全部囊括。雖然比亞迪打造王朝系列的想法與愿景很好,但是其駁雜的產品,高低端分割不清的品牌序列卻影響著其自身發展。
比亞迪漢是比亞迪試圖沖擊高端市場的一款重點車型,從2020年7月上市一直到2021年1月,銷量一度有超越特斯拉Model 3的勢頭,然而2月比亞迪漢銷量就被腰斬,從1月的12103輛垂直下降到5028輛。
從用戶層面,其實很多用戶對于比亞迪的品牌定位還保持著固有思維,認為比亞迪早期做的是低端車型,即便比亞迪的LOGO換了又換,甚至在設計方面也請了國際大師來設計,但始終整體調性太低,用戶對于比亞迪始終還保留著低價、低質的看法。
03 “泯然眾人矣”
實際上,現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不是比亞迪當初進入時的市場了,新能源車未來顛覆式的變化正在從硬件定義汽車過渡到軟件定義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早已不是車、甚至也不是新能源,而是智能駕駛系統,
在智能汽車最為核心的自動駕駛層面,特斯拉、百度、華為、小鵬等均有著獨到之處。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擁有自研的自動駕駛芯片,自動駕駛系統已經能夠實現L3級別駕駛輔助,在全球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
而比亞迪在現階段的市場印象中,不管是在漢EV的宣傳,或者刀片電池的推廣上,還給人賣硬件的感受。雖然比亞迪去年發力非常猛,做出了L2級別的DiPilot自動駕駛、但作為一家傳統車廠,整體進度從公開信息來看,確實落后于特斯拉、蔚來、小鵬等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競爭對手。
此外,比亞迪曾經引以為傲的電池技術也正受到著沖擊。去年3月,比亞迪拋出“刀片電池”這一殺手锏,號稱零下10攝氏度仍可放電90%,全生命周期行駛可達120萬公里,憑借一己之力試圖撬動三元鋰電池長期以來一家獨大的動力市場格局。
但是這個優勢已經并不能被稱為核心競爭力,在比亞迪發家的電池市場,寧德時代早已憑借457.88億的營收成為了中國第一和全球第一。
雖然比亞迪的新車仍然在不斷發售,但人們的目光和注意力卻已經被新的造車者們所吸引,不僅是特斯拉,還有蔚來、理想、華為、小米、百度、甚至是創維和OPPO。
也許比亞迪并沒有做錯什么,一如當初被比亞迪沖擊的傳統汽車企業沒有做錯什么一樣。只不過在這個時代里,行業發展的邏輯變了,玩法變了,結果也跟著變了。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