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在院外發生心臟驟停,想救回來,
很難又很簡單。
說難,大家很有同感,起死回生,怎么可能容易!
說簡單,大家可能就想呵呵了。
昨天群里有個朋友說了自己經歷的救人過程
這個患者先后經歷了4次電擊除顫,在急救人員到達后恢復心跳被送進醫院,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突發心臟驟停,無延擱的心肺復蘇,短時間復跳,預后應該非常好。
你看,這個救人過程真的不難。
遇到有人倒地不醒,沒有呼吸或者瀕死樣喘息,即刻開始胸外按壓,獲得身邊的除顫器給予電擊除顫,就有極大可能挽救一個生命。
我們一起來看看施救者的心路歷程:
在這場救人事件的背后,有兩個關鍵條件:
會心肺復蘇的目擊者
場所附近配置AED
這位目擊者就是夜鷹急救訓練營深圳的學員,并且也是夜鷹AED急救軍團的參與者。作為夜鷹急救課學員,會在課后加入微信群,群內基本都是急救或健康醫療話題,針對很多急救事件,群內會展開討論,從而保持所學知識技能的穩定性。
這位學員還參與了夜鷹急救AED團購,直接在家里裝了一臺AED,價格差不多是一個LV包的費用。比起市場價,省一個LV包。
其實家庭配置AED性價比并不高,但潛在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這位學員的老公,僅僅是說了兩句話,“你們有AED嗎?” “你不是會救嗎?”,卻實際上成為一個現場的指揮者,這種尋找AED和使用AED的意識,與“家里有一臺”一定是密不可分的。
當孩子在長大的時候,在某一天,孩子一定會指著AED問,“媽媽,這是什么?” 一場家庭親子急救學習活動就可以開啟了。
對于公共場所配置AED,深圳是全國范圍內的先行者,現在是地鐵、機場、體育館、社康中心、校園、窗口服務部門逐漸實現全覆蓋,這位車管所倒地的小伙子顯然成為了這項公共急救建設項目的受益者。
多年前,夜鷹曾在業界呼吁,“急診醫生應該走出急診室,將急救知識社會化。”
如今,公共急救建設已經成為各城市優先考慮的民生項目,令人欣慰。
不過,這僅僅是起步,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個人,要將急救知識與技能作為個人生活技能的一部分;作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急救技能更應該成為崗位職責之一。
不是要求大家成為一個急救醫生,而僅僅是在急救車到來的時候,實施一些簡單急救,雖然簡單,但關鍵時刻能救命。
看完下面這個視頻,你就在急救學習上邁出第一步了:
如果你想學習急救實操課,可以掃描二維碼加這個微信
注明你所在的城市
讓我們一起推動大眾急救的前行。為生命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