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丫丫和媽媽一起去踏青,路上的風景很美,丫丫和媽媽都很開心,如果一條小溪的時候媽媽說:“來,丫丫,讓媽媽抱你過去”。沒想到一向都很聽話的丫丫既然堅決的說:“不!”媽媽繼續勸說道:“媽媽抱著你才安全,不然掉進小溪就把丫丫衣服弄濕啦。”可丫丫還是很倔強:“就不!我就不!”于是媽媽直接去抱起丫丫,丫丫拼命掙扎無果,可等過了小溪,丫丫竟然大哭起來,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媽媽感覺很奇怪:最近女兒怎么總是這么反常呢?以前那個乖巧可愛的女兒哪兒去了?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想法,為什么孩子突然變得淘氣不聽話了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
都看到這里了,點個贊支持一下吧!
一般情況下,一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自己走路甚至小跑了,即使沒有爸爸媽媽的幫助,他也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時因為孩子對周圍各種新鮮事物產生了興趣,他會逐漸的形成思維,并且開始試著表達自己的意見。等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思維方式,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他開始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想法,希望獨自完成一些事情,而且很討厭大人的幫助。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他想自己用筷子;洗臉的時候他會推開媽媽的手。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因為擔心弄臟衣服繼續堅持幫助他,孩子就會顯得很不耐煩,甚至大發脾氣。
其實父母不愿太過擔心,當孩子說“不”的時候,說明孩子已經長大了,形成了自主意識,其實他正在逐漸的獨立,不再任何事情都依靠爸爸媽媽。勇敢說“不”,其實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獨立宣言。
孩子能夠獨立,作為媽媽應該是很開心的,并且要全力支持孩子的嘗試。初次嘗試,總免不了一些失誤。遇到孩子失誤,媽媽千萬不要批評,也不能對孩子冷嘲熱諷。比如說,當孩子自己吃飯,打翻碗的時候,媽媽不要急著指責 :“非要自己吃,看,打翻了吧!”這是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否定。如果媽媽不顧孩子感受,總是以命令的形式來對待孩子,這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感到恥辱,同時也會磨滅他獨自完成一些事情的意識,甚至可能會讓孩子逐漸失去主見。
那么,當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父母應該怎么做,難道是對他提出的無理要求聽之任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時候父母要開動腦筋,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當孩子不會穿衣服,偏要自己穿,給他穿上他卻哭哭鬧鬧,堅持要脫下來自己穿的時候,媽媽首先要表揚孩子能夠自己穿衣服,然后試著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千萬不要訓斥孩子是在制造麻煩。理解孩子的內心,不要和他硬鋼,減少被孩子拒絕的機會,如果孩子堅持不上床睡覺,媽媽可以說
:“不是讓你睡覺,我們去床上玩一會兒。”然后逐漸引導。
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反抗是長大的體現,其實每天如果能夠看到孩子成長,作為父母肯定會感到很開心,孩子的撫養教育過程雖然艱辛,但只要調整心態,平心靜氣,你也會體驗到孩子成長帶給你的樂趣!
感謝你看到這里,我是晨晨媽,堅持每天分享育兒心得,歡迎關注,評論和轉發,你的支持將會是我不懈努力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