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南昌一網友稱,自己乘坐網約車時被司機加收3元空調費,并稱之為自愿消費。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
▲網友吐槽遇到網約車加收空調費
司機:平臺降低費用但沒減少抽成
為何網約車司機對“開空調”表現如此別扭?網約車收“空調費”到底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記者就此事在南昌市進行走訪調查發現,加收“空調費”并非普遍現象,但很多網約車司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南昌市八一館附近,網約車司機熊師傅告訴記者,因各個網約車平臺競爭激烈,平臺在推出“優惠券”、降低乘客乘車費用的同時,并未減少對司機的平臺抽成。可能會導致有的網約車司機為多賺錢,向乘客索取“空調費”。
“以普通新能源車為例,充滿電的狀態下,全天可以跑500公里,開空調的話可能只能跑400公里。”熊師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后表示,不排除有的網約車司機出于電量考慮關閉空調,以此保障跑單量。
“平臺的高溫補貼只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之間,而且每單補助還不到1塊錢。”某平臺司機高師傅反映,因為這個時間段出行乘客較少,司機每月實際到手的高溫補貼不足300元,難以填補開空調帶來的跑單損失量。
平臺:乘客不需要支付“空調費”
記者發現,一些網約車平臺把“車內溫度、配合開空調”列入到乘客對司機的評價選項中。
記者聯系4家不同網約車平臺,客服人員均表示:乘客在乘坐網約車時,不需要支付“空調費”。“如果收到乘客被收取‘空調費’的投訴,嚴重情況下,我們會對收取‘空調費’的司機作出停運3天的處罰。”一名網約車平臺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
“一旦被乘客投訴,平臺處罰很重,這么干(加收‘空調費’)的人很少。”網約車司機高師傅告訴記者,網約車平臺在收到乘客的差評或投訴后,會對司機作出處罰,輕則扣分,減少派單量,重則停運。平臺司機加收“空調費”得不償失。
乘客質疑加收 “空調費” 屬于強制消費和二次收費,畢竟通常乘車費用涵蓋基本服務,其中就包括使用車內空調。而司機也有苦衷,面對平臺抽成高、低價訂單多,運營成本壓力下,炎熱天氣下空調電耗成本讓他們難以承擔。當雙方各有苦衷難以平衡,就埋下消費糾紛的隱患。如何才能尋求利益保障最大公約數?
專家:不能停留在司機和乘客的口舌之爭上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解決類似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司機找借口、乘客倒苦水”的口舌之爭上,而應多方參與、共同發力。
他認為,平臺通過低價競爭的方式,將運營成本轉嫁給司機,導致司機收入減少、壓力增大。此外,平臺抽成過高、補貼有限,也是司機們為節省成本而拒絕開空調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網約車如何運價,該誰來監管?記者聯系到南昌市交通管理局,該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網約車平臺的定價和收費由市場決定,交通管理局并無指導權。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胡青春律師表示,網約車司機向乘客加收空調費是否違法,取決于雙方的約定。而網約車平臺在解決 “空調費” 爭議中承擔著多方面法律責任和義務。平臺有責任確保司機提供符合國家有關運營服務標準的服務,其中包括按照乘客意愿提供空調服務。
要杜絕網約車“違規創收”現象,困局的破解是關鍵。需兼顧平臺、乘客、司機三方合理訴求,優化制度設計: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將高溫津貼等保障納入司機權益考核體系,明確成本分攤規則,杜絕 “以罰代管”;另一方面,平臺需調整利益分配邏輯,通過優化高溫補貼規則,按單實時結算等精細化措施,保障網約車司機基本利益。平臺的長遠發展植根于兩端的良性互動,應兼顧平臺、司機、乘客的多方合法權益,形成良性循環。
網友評論
“平臺要扛起責任”
有網友表示,“不開空調接受不了”“會有司機提前打電話協商”。
也有網友表示,“不好解決”“感覺是平臺抽成太高了”。
還有網友提供了自己的想法。
唯有將三方訴求都納入制度設計的考量,才能讓 “空調費” 這類爭議轉化為行業規范化的契機,實現司機體面勞動、乘客安心消費、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 央廣網綜合央廣網江西頻道、封面新聞、法治日報、網友評論等
值班編輯 王丹妮 康嘻嘻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