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整治“四風”問題一直是體制內作風建設的重點。
近些年,作風建設不僅常抓不懈,而且力度越來越嚴,查的也越來越細,現在更進一步,有的單位已經開始查上下班狀態了。
有些公職人員,上班晚來,下班早走,上班時間工作不積極,渾水摸魚。現在工作時間狀態不對、“8小時”之外行為出格,都納入監管范圍。
因為很多問題,往往就是從這些“不起眼”的地方開始萌芽的。還有些以前可能覺得“下班了就是私人時間”,或者“這點小事兒不算啥”,但現在觀念變了:只要你穿著公務員這身“制服”,無論上班下班,代表的都是公家的形象,用的都是公家的信任。
根據紀檢部門查處的案件特點,梳理出來,公職人員有6類特別容易被盯上、也特別容易出問題的日常行為。
1.偷偷摸摸“違規吃喝”: 現在明目張膽在大酒店公款吃喝少了,但有些人改玩“地道戰”了。跑到私人會所、熟人家里,或者找個特別偏僻的小館子,接受管理對象、服務對象或者有求于你的人的宴請。禮物紅包也不敢直接收現金了,改成電子紅包、購物卡、代金券啥的,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這種“隱身”的飯局和“變種”的禮金,現在被列為頭號重點盯防對象。 吃了不該吃的,拿了不該拿的,哪怕再隱蔽,風險也極大。
2.“順路搭車”夾私貨: 以前覺得上下班路上是私人時間?現在可不一定了。比如,有人利用上下班通勤的時間,在車里、在地鐵口,就把不該辦的事兒辦了:遞個條子、打個招呼、收點“意思”。特別是跟人事安排、審批許可沾點邊的事兒,覺得路上說句話沒人聽見?這種利用“上下班路上”這個看似私人空間進行的“微操作”、“人情交換”,現在被看得死死的。
3.“生活做派”太離譜: 公務員也是人,也要生活。但你的生活水平、消費習慣,得跟你掙的那份工資大致匹配吧?紀檢部門現在很關注公務員的“生活作風”。比如,是不是天天穿名牌、開豪車,明顯超出收入水平?是不是經常出入高檔消費場所,賬單卻讓別人(尤其是管理服務對象)偷偷買了?或者生活上追求享樂,甚至搞些不光彩的關系?這些個人生活上的“離譜”行為,會被認為是思想滑坡、可能走向腐敗的信號燈。
4.“窗口態度”冷冰冰: 直接面對老百姓的窗口單位、基層崗位,是政府形象的門面。有些工作人員上班時間,對群眾愛答不理,辦事拖拖拉拉,或者話里話外暗示“得表示表示”才能快辦、好辦。這種“冷暴力”、“軟刁難”,讓老百姓辦事堵心,本質上也是一種“微腐敗”,是利用手里那點小小的辦事權在卡人、謀私。現在紀檢對這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查得特別嚴。
5.“公家便宜”蹭不停: 公家的東西,一分一毫都不能占。但現在有些小動作還挺常見:比如,長期用單位的公車接送自己孩子上下學;把辦公室當成自家倉庫,堆滿私人物品甚至收來的禮品;用單位的打印機打孩子作業,用單位的電話煲私人電話粥… 這些行為,看起來是“小便宜”,實際上模糊了公私界限,是占公家便宜,現在也被明確列入監督清單。
6.“基層伸手”雁過拔毛: 別以為只有大官才會貪。在最基層的村居干部、辦事員手里,管著各種補貼款、救助金、集體資金。有些人就利用這點“微權力”,在給老百姓發錢、辦事的時候,克扣一點,或者虛報冒領,像“雁過拔毛”一樣。這種直接損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蠅貪蟻腐”,是當前基層監督的重中之重。
那紀檢部門怎么盯這些“日常瑣事”呢?手段也在升級。除了傳統的舉報、檢查,現在更依賴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比如,建立預警系統,分析異常消費記錄(錢花得遠超過工資)、頻繁出入某些場所的記錄、賬戶的異常變動等等。一旦發現苗頭不對,就會重點“關照”,查個水落石出。
說到底,把監督的“探頭”裝到公務員的“上下班狀態”上,意義重大,可以堵住“小洞”防“大漏”,盯緊日常行為,能夠把腐敗的苗頭掐死在萌芽狀態,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窟窿。讓想伸手的人知道,“勿以惡小而為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行。
當上公務員,就意味著你的一言一行,不僅上班八小時代表政府,下班后的行為也影響著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不存在“下班了就與公職無關”的真空地帶。
監督全覆蓋,就是要求公務員時刻牢記身份,保持清正廉潔。
作為新時代的公職人員,要規范言行,從準時上下班、規范使用公物,到謹慎交友、注意生活作風,方方面面都得謹慎,做出表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