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以前,這個男孩頭憑借著三根頭發,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銀幕喜劇人物。他出演的電影《三毛從軍記》,被人稱為國產黑色幽默電影的巔峰,七萬六千人,給出了豆瓣8.5的高分。
電影被定義為兒童喜劇片,電影的很多表現手法都是只有在漫畫中才能看得到,比如三毛被打暈眼冒金星、人在玻璃上留下巨大人影、長官被手榴彈炸得全身熏黑……采用偽紀錄片的風格,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披著喜劇外殼而荒誕悲涼內核的故事。
印象深刻的片段
在日本挑起侵華戰爭之前,各國代表圍坐在一起,分食一整塊蛋糕,蛋糕上畫著中國的版圖,寫著英文:CHINA。讓人寒心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代表人居然也吃起了蛋糕。
所謂的登堂入室的大雅之人,思想覺悟竟然比不上一個小孩。在排長問他姓名時,他脫口而出的就是岳武穆這個名字,可見對其崇拜至深,他勵志于岳武穆,想要成為一個跟他一樣的將軍。
正如影片中所說的“要以無數的無名華盛頓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要以無數的無名岳武穆造就中華民族的岳武穆。”
上戰場前,軍方組織了慰問演出,領導們看得兩眼發光,連胸前的望遠鏡都翹了起來......
正如片頭的幾個大字實在是諷刺,赫然寫著:本片全無虛構,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國難當頭,一切行為都以救國為導向,于是三毛成為了牛師長的保姆。
他不僅要給牛師長擦皮鞋、正衣冠、倒茶、點煙......
還要給師長夫人太太洗旗袍、絲襪、胸罩.......
還要伺候小少爺拉屎擦屁股,注意擦屁股的紙,超級嘲諷。
非常時期嘛,一切都是愛國,伺候師長也是為抗日出力啊,沒有理由抱怨的,如果偷懶,那就是漢奸賣國賊。
師長夫人穿開叉到大腿根的旗袍,和別的男人曖昧不清,夫人告誡三毛:有些事情呢,該看的看,不該看的別看。給你看的,不看也得看,不給你看的,看了也沒看。
以前沒聽懂師長夫人告誡三毛的這段繞口令,踏入社會以后,才明白其中真諦。
終于,師長因為沉迷于吃喝玩樂,沉迷于紙醉金迷,而貽誤了軍情,被停職查看,醉酒后落寞于自己不過是個小人物,失落地吃了顆花生米。葬禮辦得很熱鬧,報上稱他為民族魂。
獲得戰役勝利的三毛,被授予“智勇雙全”錦旗,拍照時,攝影師讓三毛把錦旗舉過頭頂,結果變成了領導的錦旗。這時才明白,智勇雙全的,必須是委員長。
滑稽模仿與機智反諷
有人說這是中國抗日神劇的鼻祖,采用了《地道戰》的立意,《沙家浜》的場面,《白毛女》的造型,黃梅戲《牛郎織女》的意境,《西班牙斗牛士》、京劇、電子游戲《魂斗羅》的音樂,進行了重新有機糅雜混合。
雖然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但卻對戰爭進行了游戲化,并沒有去直接表現戰爭的殘酷與暴力,這種表現手法,很好地對傳統的歷史敘述進行了機智反諷,成功巔峰了熟知的因果關系。
而這種處理手法被人貼上了“后現代”的標簽,比起周星馳的《大話西游》,還要早兩年。
時代
影片最后,三毛站在一排排十字架墓碑前,整個班士兵只有三毛一人光榮復員。
“八年了,八年了……”抗戰終于結束了。
旁白說著:“結束了動蕩的軍旅生涯,等待他的是……”
明明是喜劇,卻有悲情在觀者胸中升起。
在張樂平先生的原著《三毛》里面,通過一個在舊中國的街市上游蕩乞討的苦孩子,描述他的境遇,以達到對舊社會的嘲諷和控訴。
在電影里面,三毛卻成了一個在諸多偶然因素的造化中屢屢勝利的“抗日英雄”,以為成功了,但僅僅是以為。因為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個無名的小人物。小人物永遠是小人物,小把戲永遠是小把戲,他和牛師長一樣,都是犧牲品。
導演試圖遵循底層百姓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力圖撕扯正統權威的虛偽面具,以排長、團長、師長作為陪襯,戲弄嘲笑所謂的帝王將相、英雄豪杰,諷刺現實,還原歷史真實。
本文由江南影視圈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篇文章均有相應影視資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電影,影視資源,關注點贊,轉發收藏,私信或者直接在評論區留言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