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跳樓,居然在樓道里裝滿了鐵柵欄。
這是學校,還是監(jiān)獄?
高考后,學生們在操場上燒書,那也是每年一景了。
這樣的教育,難道沒有問題嗎?
教育本來是很復雜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很簡單。
一句話就能概括:教育只為考試;不考試的,統(tǒng)統(tǒng)不教;要考試的,玩命地教。
而考試,就是競爭,就是篩選,引發(fā)愈演愈烈的內卷。
它不光要卷孩子的童年和青春,還要卷孩子父母的錢包,卷掉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卷掉一切人生的樂趣。
到頭來,家長的犧牲,孩子的努力,全變成了內卷的動力——
一個人加倍用功,全班就要陪著用功;一個學校加倍用功,全市的學校就倍感壓力。
一切向分數(shù)看齊。
在分數(shù)面前,所有的競爭都變成了零和游戲:你錄取了,就擠掉一個別人的錄取機會。
從小玩到大的零和游戲,教會了孩子第一堂課:多考一分,干掉千人!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變成叢林游戲的忠實玩家,和“達爾文進化學派”的忠實信徒。
如今,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個人競爭,而忽視團隊合作。
別忘了,弱小的人類之所以能在萬靈中勝出,乃是在于我們有著強大的合作能力。
但是,我們的教育把我們變成了一盤散沙。我們只知道把同伴干掉,不知道如何團結同伴。
畢竟,國家和民族層面的競爭,不是乒乓球賽,而是足球賽——
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競爭力,歸根到底,還是體現(xiàn)在凝聚力上。
而我們正在培養(yǎng)冷酷、精致、自私的利己主義者,這就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弊病之一。
何況,在這種教育下,極少有人能擁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
據(jù)北大心理咨詢師的統(tǒng)計,北大一年級的學生中,有大約30%厭惡學習;40%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這是很可怕的,教育模式的優(yōu)勝者,漸漸變成了厭學者或厭世者。
這樣的教育,沒有贏家。
我們的孩子,三歲學外語,四歲學數(shù)理,幼升小要解釋相對論。
而他們的父母,卻從來都不學習,幾時看到他們拿起書本?
中國人均閱讀量,一年僅4本,遠遠落后于其他主要國家;一海之隔的日本,卻有40本之多。
如此,還談什么創(chuàng)新,談什么競爭力?
父母,就是孩子未來的翻版;孩子,即使將來的父母。
孩子如何,我不清楚;而他們的父母怎么樣,我是看得到的——
一個個渾渾噩噩,看手機、短視頻、微博、看劇,幾乎看不見他們手里有書本,腦子里有主見。
他們天天討論的,都是手機上看來的;他們腦子里想的,全是商家的推送和營銷號的灌輸。
說難聽點,他們逐漸變成了舉著手機的行尸走肉——
他們活在小紅書里,活在朋友圈里,唯獨沒有活在靈魂里。
一百年前的老照片里,我們的臉是麻木的;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的臉依然麻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