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而信息化時代存在的基礎則密切關聯著各種IT技術的。
在CPU,通訊技術,多任務操作系統等等領域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思想在起著作用,這個思想或者技術就是“分時復用”。
“分時復用”是一個微觀上的概念。大概簡單來說,在微觀上的1秒時間內,我在細分為4分之1秒,稱為時鐘周期,然后每個時鐘周期就干不同的事情。那么再稍微宏觀一點的角度來看,我每一秒鐘,每1分鐘,每1個小時,每天每月的任何一秒時間內,4個不同的事情,我都同時在同步處理。
大概是這種思路和思想,我們可以在微觀上可以將時間劃分得更細,用個術語來表達,就是頻率。頻率一詞,顯著被用于IT相關技術中,CPU的時鐘頻率,各種總線的時鐘頻率,內存運行頻率,都是當前IT技術最核心的關鍵指標和參數。
“分時復用”這個思想是可以引申開去思考的,它可以用在通訊技術上,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當前普遍大量使用的操作系統上,我們的操作系統幾乎都是多任務操作系統,計算機,手機等都可以同時運行多個程序和任務而不受影響,在微觀上就是采用的“分時復用”思想。在宏觀上來說,就是我們計算機或手機用戶提出的多任務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滿足和響應。
讓大家抽象思考這個問題可能有點難度。下面我就換個通俗的,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我們去銀行辦理業務,去各種辦證大廳辦理業務,都有很多個業務窗口,每個窗口下都有一個業務員替我們服務。每個業務員只能同時應對一個用戶。
現在我們假設,銀行請了一個機器人,可以十分迅速的在各個不同的窗口之間快速移動。每一秒這個機器人都可以移動10次的頻率來與每個窗口的用戶進行互動交流并辦理業務。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認為,1個機器人就可以同時處理上10個業務窗口的各種不同業務,只要頻率更快,則可以增加更多個不同的業務窗口都可以同時得到這1個機器人的響應。
這就是分時復用技術。所謂的分時,是指在時間上劃分機器細微的時間片段,這個很細微的時間片段通過頻率來衡量,頻率越快,這個細微的時間片段就越短,處理和響應速度就會越快越及時。
好,最關鍵的地方來了。分時復用思想也體現在我國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中,而且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宏觀經濟發展的核心作用。
在金融貨幣體系,結合IT技術,銀行從一個貨幣的存貸機構演變為了一個交易支付機構。而且分時復用思想也體現在了金融貨幣體系中。
我們都知道,銀行的本質是通過一定的存款利率攬儲,然后用更高的利率對社會釋放信貸,但是銀行釋放信貸的過程中,會導致銀行出現派生增加存款的現象。這就會導致銀行有一定的準備金,然后對社會釋放信貸,然后派生增加存款并增加社會的貨幣供應量。
我們下面再用“分時復用”思想來舉例說明我國金融貨幣體系內的這些新現象。
假設銀行目前有100萬現金準備金放在銀行內。銀行有10個窗口辦理業務,在沒有電子貨幣出現前,社會經濟交易必須依賴現金來進行,所以這10個窗口十分繁忙,每天取錢,存錢的業務很多,準備金也在每天變來變去。
貨幣天生是為了交易而生的!這個必須要反復重點強調。
現在銀行演變為一個基于電子貨幣的交易支付機構了。
假設社會中每一筆交易的買方在交易時,對銀行發出取現的請求,在微觀上,銀行派出一個機器人直接跑到你面前辦理取現給錢的業務,然后賣方收到你交易支付的現金后,賣方也將現金交給銀行的機器人,然后機器人又極其迅速地回到銀行把現金放入準備金倉庫中,然后再繼續辦理下一筆交易業務。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在微觀上基于銀行的準備金(法定貨幣或基礎貨幣)來進行的。并沒有違背國家的金融秩序,但交易完成后,銀行的準備金并不發生任何改變。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每一筆交易,只依托銀行的存款來進行,并不依托國家央行發行的法幣或基礎貨幣來進行,而銀行的存款可以遠遠大于銀行的準備金。于是,這個現象,就等于銀行的交易支付體系大大地擴充了社會的流通貨幣供應規模了。更加有利于刺激經濟的繁榮,社會中的流通貨幣與貨幣流速都大大增加和提高了。
所以,看懂我國金融貨幣體系,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看懂“分時復用”思想用在了金融貨幣體系上,分時則是指時間上劃分很微小的時間片段來同時響應同一時間內的用戶交易需求。復用則是對銀行準備金的在交易活動中的重復使用。而這個過程,并不會對銀行準備金產生任何影響。
微觀上來說,我國當前的電子貨幣及其交易支付現象并沒有違背金融秩序,非現金交易都是基于央行的法幣(電子化超額準備金)來進行的。
但是從宏觀角度上來看,卻產生了遠大于準備金規模的銀行各項存款(尤其指活期)都可以在任意時候同時交易,等于銀行的活期存款也等同于了社會中的流通貨幣,經濟交易并不是基于央行的基礎貨幣來進行的,這很顯然是違背金融秩序的。正確的抽象模型應該是這一種情況。
所以,我國現在這種貨幣體系,可以從流通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速上都有利于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只要從交易支付的角度去看,我國金融貨幣體系是不會出現金融危機的。因為所有的這些交易過程,并不會對準備金產生影響。即使考慮跨行和小量的取現業務,銀行體系都可以應付。
但是,現在某些人的存款不是用于交易,而是要取現,機器人將準備金交給客戶現金后,并不會流回銀行了,于是銀行的準備金規模就會越來越少了。一旦銀行的準備金規模減少到影響業務的情況下,機器人將拒絕用戶的各種請求,IT清算系統就無法運作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銀行體系被擠兌了。
而銀行這種潛在的風險,隨著銀行準備金率的不斷降低而提升,這個風險和漏洞,一定會被利用到來進行金融攻擊,并導致銀行大面積破產,從而導致債務危機爆發,并傳遞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這就是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展演變和由來。核心的風險就是各項存款以法幣或者基礎貨幣的形態規模化流出銀行體系,即資本外流,就會觸發金融危機的爆發。
END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非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標題看布魯先生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