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坐在一列風馳電掣的高鐵上,窗外風景飛速落在身后。
一不小心,自個兒也會從車內的乘客,被列車甩在后面,變成窗外的風景。
置身21世紀的第3個十年,眼里滿是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事情,沒有現成的經驗做參考。在變局里,怎么才能踏對節奏,不出局呢?
新現象層出不窮,我們需要一個思考框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是寫給林彪的一封信,恰好提供了一個認知-行動的優秀樣本。
首先,要對當下社會底層邏輯,或者說主要矛盾要有個清晰的認知。
正像作者當時的判斷,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一樣。對于當下的中國,對于你所處的行業,是否有一個明確的看法呢。這關乎今后行動的方向。
實際上,相當多的人無法完全做到,包括筆者自己。究其原因,景軒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吧,不能掌握大量、全面、真實的資訊,先入為主的偏見,淹沒在瑣碎虛妄的信息洪流,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處理加工能力。
其次,分析之后,要有判斷和洞察。
如果只是分析,沒有行動指向,那分析就是沒有意義的。就像是只提問題,不談解決方案一樣。
在判斷彼時政治形勢上,作者從國內與國外、革命與反革命、當下與未來幾個維度,給出了清醒的判斷。
于個人而言,如果只是盯著眼前的、表面的情形,則容易手忙腳亂、而始終不得章法。就像是駕駛汽車于車流之中,如果只是盯著臨近的車輛,不去留意整個車流的脈動、前方的動態,那就很難趕好路。
最后,要怎樣落地策略和戰術。
概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要點:戰略的高度、全面的視角、知行合一、因地制宜。
不論是根據地的建立,還是軍事行動,其頂層的目的是擴大政治影響力。這是從戰略高度來優先考慮的。
在分兵還是合兵問題上,只看到分兵的不利,沒看到分兵的利益,是偏頗的。至于不利與利益、如何實施,幾次軍事行動的成敗及效果,都沉淀成了戰術方針。
所謂因地制宜,作者比較了湘、粵、閩、贛、浙幾省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省/地的不同具體方略。
普通人的問題是太急功近利、太貪圖小利,既想照搬別人的經驗、走捷徑,又不能根據自身情況,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
一番操作下來,實在是太難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不如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吧。
作者坦承,未來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方向,但不是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大概惟有看到,方能砥礪前行,才能踏對時局的節奏吧。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