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依稀還記得,2019年有一個年度的流行詞:“我太難了。”
然后當時我還想,說不定第二年就不會那么難了,結(jié)果2020年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到了2021年,在工作室跟朋友聊天,說了這么一句“看來今年的主要任務還是好好活著啊。”于是我們很難被一句“明天總會好起來的”這么簡單的話所安慰。
這樣的心態(tài)變化,不止出現(xiàn)在我的身邊。
我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每次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頭頂都像是有一塊烏云。我們從追求不一樣的生活,變成能活得好就好,再變成“明天起來不要有什么突發(fā)事件就好”。
我們從追求熱鬧,變成“算了,安安靜靜的最好了。”
我們身上追求理想的熱情,被現(xiàn)實一遍遍打磨,眼里的光芒,逐漸變成了紅血絲。
做簽售活動的時候,遇到的讀者,他們的提問,也逐漸變得更現(xiàn)實,變成了一種“被生活所迫不知如何自處”的壓抑。
于是自然的,這成為了我所能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東西。
我決定,把這種心態(tài)變化,把我所能關(guān)注到的事情,變成一本小說。
取名為《黎明前的那一夜》。
02.
如果要我總結(jié)這本小說的關(guān)鍵詞,首當其沖的,毫無疑問是壓力。
這種壓力并非來自學生時代,那種考試在前的實實在在的壓力,那種壓力可以解決,而且有盡頭——考完試就暫時可以解脫。
這本小說里所描寫的壓力,是那種無處不在的,并且一眼看不到盡頭的壓力。工作中無論怎么努力也無法獲得想要的成就;生活中無論怎么努力還是擺脫不了他人的眼光;成長過程中無論怎么努力也無法擺脫的期待。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說:“他人即地獄。”
他有自己的解釋,但在我看來同樣可以這么解釋: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中。我們可以是任何別人希望我們成為的人,我們可以擁有任何別人希望我們擁有的品質(zhì),我們可以是任何社會所需要的勞動力,我們可以是每個環(huán)境中所需要的身份。
我們唯獨,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期待而活。
尤其是隨著日子越來越難熬,隨著他人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我們做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當然,你可以說,那就不去想了,我就按照別人的期待去活吧,反正也不過是活著,為什么非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非要跟自己喜歡的人和事物在一起。
是的,這無疑也是一種活法。
但我想恐怕更多的人,深深活在痛苦之中,因為每天夜晚深睡前,總會想:“我為什么要這么活著?”,“難道我永遠無法成為自己嗎?”“難道我這一輩子都要這么活著嗎?”這樣的想法即便無法如此具像化地每時每刻出現(xiàn)在腦海里,你的潛意識也會跟你作對。
于是,便迎來了崩潰的瞬間。
于是,便迎來了我們生命中的“黑夜”。
落在書里,我塑造了五個主要人物,外加四個次要人物,分別給他們安上了切實的痛苦,安上了具體的痛苦,用來詮釋“無法做自己的悲哀”和“無法緩解的壓力”。
然后我讓他們出于種種理由產(chǎn)生交互,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03.
我寫這本書,其實也是在尋求答案。
我們一輩子到底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呢?
我在書里給出了兩個答案,一個干脆抹去自己,別人讓我怎么活,我就怎么活;規(guī)則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但這樣的代價,就是永遠無法再獲得曾經(jīng)珍視的東西。另一個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我的內(nèi)心告訴我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但這樣的代價就是孤獨,痛苦,被規(guī)則打壓,動不動就會鼻青臉腫。
倘若你問我,作為寫作者,你的價值傾向和判斷是什么?
我會告訴你,我們終其一生,最大的目標和動力,都是成為自己。
為什么我會這么覺得呢?答案也都寫在書里了。
我想真正的成長是,經(jīng)歷過黑夜,在最黑暗的時候依然會選擇堅持。
黎明就是這么到來的。
真正的黎明就是這么到來的。
《黎明前的那一夜》
親筆簽名版請戳上方小程序
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動力,更重要的是,希望這本書可以給每個人都帶來一些啟發(fā)。希望這本書的故事本身,也可以帶來足夠的可讀性。
《黎明前的那一夜》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發(fā)貨了。簽名版還有一部分,最近這段時間應該還能買到,附送的贈品會一直都在。
謝謝你選擇閱讀這本書。
我們書里見。
寫 給 每 一 個 勇 于 面 對 的 我 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