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句:他( )的。
( )里面填什么?各省的老兄當有不同的答案。
譬如先人、姐妹、大爺、奶奶等不一而足。
然而,倘論“國罵”正宗,則非“媽”之不可了。
據好事者統計,全國各省的罵人話加起來,估計不下千種之巨,其數量可謂泱泱,其氣勢可謂煌煌。
無論是地球另一邊的歐美人,還是大海另一邊的日本人,他們的罵人話只有“寥寥幾語”,其豐富性、多元性、趣味性和邏輯性,和我們差得遠。
在罵人話方面,我們既講傳承,又有創新;既陳陳相因,又推陳出新,可謂“冠絕寰宇”了。
這些罵人的話,幾乎人人都要說,天天都要講,見怪不怪。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卻頗有趣味。
譬如那句“他()的”國罵。
這三個字,其實是縮略句。它省略了“他”之前的一個動詞,和“的”后的一個名詞。
補足這句話,就是:(做什么)他(*)的(什么東西),一共是五個字。
看官到此,想必會心一笑。
無論是縮略句,還是完整句,都有它的應用場景。
倘若表達普通的小驚訝、小憤怒、小不滿、小高興、小憋屈,我們不妨用“三個字”的縮略句。
倘若要更進一步地表達情緒,或罵的對象更為具體,則立刻用“五個字”的完整句。
如果純粹表達較大的憤怒,而被罵對象就在眼前,我們就立刻把“五個字”當中的“他”換成“你”。
因此,嚴格說來,這“三個字”不算是正經罵人話,它游離于語氣詞和罵人話之間。
而且,如果私下表示親切,則非用“三字經”不可,不然就沒了稱兄道弟的味兒了。
似罵而非罵,能表達一切情感,適用于大多數場合,不光引車賣漿者會說,大文豪也不吝賜教的——
深諳不為已甚的中庸之道,且放諸四海皆準,它能奪得國罵之桂冠,實非僥幸也。
與它相似的,還有四川人的“錘子”、“龜兒子”,湖南人的“忘八蓋子”,河南人的“癟孫”,湖北人的“某某養的”等等。
都是似罵而非罵,罵者隨意,聽者也無心的。有些罵癮深厚者,就拿它作開場白,不先講了這句,后面的話都說不出口。
而其他的各省罵人話,就沒那么云淡風輕了。我概括了一下,共有幾種類型:
1.要做對方的長輩。這就通過與對方的祖宗、大爺、母親、爺爺、奶奶等長輩“建立關系”,以此來做對方的爸爸、爺爺、大爺、祖宗等。
在重輩分的中國人看來,比對方高一輩就足以建立優勢。這在外國人,是不能理解的。
2.曲線人身攻擊。這就是通過自己的男性器官的“動作”,來“問候”對方家里的女性,通過“性”的工具,向對方發動攻擊或者報復。
外國人也不明白,為什么做了對方的“大舅子”,也算是一種侮辱了。
3.血統攻擊。這就是“質疑”對方事實上或“潛在”的父親,或賦予對方母親某種“職業”,來攻擊對方的血統。
這種辦法,遠在東漢就有人用了。當時大文豪陳琳寫著名檄文來罵曹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
4.直接人身攻擊。要么把對方比作動物,什么驢啊豬啊狗啊;要么把對方比作某物品,譬如棒槌、飯桶。
《水滸傳》里就有“撮鳥”等涉鳥罵法,明代有“洗鳥御史”的諢名;要么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傻”、“賤”后面再加一個字;乾隆皇帝見高麗使臣鬧笑話,還笑罵對方棒槌。
5.惡毒地詛咒對方。要么直言對方將有災禍、死亡、疾病,要么把對方形容成去世后的狀態,如“浮矢”、“倒路”、“撲街”等等。
總的來說,都通過占對方便宜、貶低對方等級、物化對方等多角度、多維度攻擊。
不特販夫走卒罵,清流文人也罵,藝術家更是罵得流芳百世,宋詞元曲、明代小說、四大名著里多少罵人話,笑罵、怒罵、暗罵、側罵皆成文章。
罵得妙趣橫生,罵得酣暢淋漓;以東倒西歪之姿勢,罵南腔北調之人物。
所謂大俗即大雅。世上有夸人話,就有罵人話,說到底,都是人話,講的都是世間百態、人情冷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