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2001年,美國以反恐之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僅僅數周之后,美國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權。
這非常符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理念——要在阿富汗打一場經濟適用型的戰爭。
一切看似都非常順利。
然而,誰能想到,這場戰爭一拖就是20年。
在此期間,美國在阿富汗累計耗費了超過2萬億美元(軍事支出+重建費用),士兵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
在阿富汗的投入,就像是個無底洞,不斷地消耗著美國的國力,也讓美國下定了撤軍的決心。
諷刺的是,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阿富汗前政府,只堅持了10天,就被塔利班武裝分子推翻。
阿富汗又回到了塔利班政權。
“帝國墳場”的詛咒,也再一次地降臨在了入侵者的頭上。
英國、蘇聯和美國,為何都在阿富汗遭遇了巨大的挫敗?
阿富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又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結合阿富汗的歷史脈絡,來向你解釋這些問題。
注:全文1.4萬字,建議抽一整段時間閱讀。
01
阿富汗這個國家的歷史很短,一直到1747年才建立起了第一個獨立王國——杜蘭尼王朝。
那一年,中國已經處于乾隆年間,而阿富汗的國家構建才剛開始。
在此之前,阿富汗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
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波斯人、古希臘人、大月氏人、嚈噠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阿富汗的統治者換了一撥又一撥,但他們都并非起源于阿富汗,而是外來政權在崛起之時,趁勢擴張到了此地(初唐時,統治阿富汗北部的吐火羅國曾向唐朝稱臣尋求保護,唐朝隨后在當地設置月氏都督府)。
(圖源:地圖帝)
那么,為什么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阿富汗都沒能建立起強有力的本地政權?
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阿富汗的地理條件 (在一文中,我們也詳細論述過地理條件對國家歷史和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 。
阿富汗全境多山,山地高原的比例高達80%,中間又被興都庫什山脈 (平均海拔5000米,最高峰海拔7690米) 斜穿而過,交通極為不便,國土也被山川分隔成了一塊一塊的碎片。
而剩下那20%的平原地帶,又有相當一部分是戈壁和沙漠,再加上阿富汗全國平均年降水量僅為240毫米,天然就不具備孕育出農耕文明的條件 (中國的長城大體是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建造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被視為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線) 。
對于阿富汗人來說,他們的生活環境,就是被大山所包圍,而這樣的自然環境,又會塑造出大大小小的部落勢力各自占山為王的政治格局。
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直到今天,阿富汗都沒能擺脫傳統的部族主義,這也是阿富汗難以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先天劣勢。
而對于古代王朝來說,想要在這樣的地方建立起一個大國政權,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 這個地方沒能建立起本地政權才是正常的,阿富汗這個國家的出現,反而帶著一絲偶然的色彩。
18世紀,阿富汗出現了一名戰神級的人物——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
(艾哈邁德)
艾哈邁德 出身于普什圖人的一個部落首領世家,年幼時曾被敵對部落俘虜。
1738年,波斯皇帝納迪爾沙攻占當地后,釋放了他,并讓他組織本部落的騎兵成為皇帝的一支近衛軍。
但艾哈邁德這個人其實野心很大。
1747年,波斯發生內亂,納迪爾沙遭到刺殺,艾哈邁德試圖趁亂奪取波斯皇位。
雖然最終沒能成功,但他還是從波斯的皇宮掠奪了大量的財寶,并率領著一支4000人的騎兵隊,回到了老家。
之后,艾哈邁德憑借其軍力 (4000騎兵組成的私兵隊) 、財力 (從波斯搶來的財寶) 和家族地位 (世襲的阿布達利部落酋長) ,被推選為普什圖人的領袖,并建立了阿富汗的第一個本地政權——杜蘭尼王朝。
普什圖族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阿富汗這個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為“普什圖人的地方”。
杜蘭尼王朝初建時,其領土范圍就僅限于普什圖人聚居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地區,而山北居住的則是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土庫曼族以及其他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分支和后裔。
山的南北兩邊,民族不同,習俗不同,交通不便,所以原本興都庫什山脈極容易形成天然的國境線 (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外來征服者里也鮮有能同時統治阿富汗山南和山北兩片土地的政權,貴霜帝國是唯一的例外) 。
然而,艾哈邁德這個人實在是太能打仗了,不僅征服了山北的游牧民族,還向西攻打波斯,向東侵略印度,甚至兩度占領了印度 (當時是莫臥爾帝國) 的首都德里。
在艾哈邁德的南征北伐之下,杜蘭尼王朝急劇擴張,其鼎盛時期的領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阿富汗全境+巴基斯坦全境+伊朗、印度和中亞斯坦國的部分領土,成為18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第二大強國 (第一是奧斯曼土耳其) 。
(鼎盛時期的杜蘭尼王朝)
他的征服,為今天阿富汗的領土范圍奠定了基礎。
所以艾哈邁德也被普什圖人奉為阿富汗斯坦的國父。
02
有一句話,叫“出道即巔峰”。
阿富汗就是如此。
杜蘭尼王朝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急速擴張,但這種統治不具備可持續性,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當時的阿富汗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其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通過戰爭來掠奪戰利品。
一旦停止對外掠奪 (比如戰爭失利,或者擴張停止) ,阿富汗內部就會因為經濟問題而產生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二是當時的阿富汗并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式國家,它的本質更接近于一個部落聯盟。
這個聯盟依靠艾哈邁德極高的個人威望被凝聚在了一起。
這也意味著一旦艾哈邁德去世,聯盟就容易出現繼任者危機。
事實也是如此。
1772年,艾哈邁德死后,王室內部隨即發生混戰。
雖然其子帖木兒·汗在王位爭奪中獲得了勝利,但反對者也會擁護其他的皇室子弟,然后你推翻我,我推翻你,各部落之間也趁機相互吞并,杜蘭尼王朝分崩離析。
在艾哈邁德死后的五十多年里,阿富汗一直陷于動亂之中。
直到1826年,一個叫多斯特·穆罕默德的部落酋長,重新統一了阿富汗,并開創了巴拉克宰王朝。
相較于杜蘭尼王朝時期,巴拉克宰王朝的領土已經出現了明顯縮水 (相當于今天阿富汗全境+巴基斯坦部分地區) ,并且注定再也沒有機會重現昔日的輝煌。
原因是殖民者來了——阿富汗的地緣處境已然改變。
今天的阿富汗疆域,其實就是在英俄兩國的博弈中確定下來的。
19世紀30年代末,英國和沙俄一南一北,對阿富汗形成包夾之勢。
(圖源:地球知識局)
由于擔心沙俄借道阿富汗南下,英國率先派使者前往喀布爾 (阿富汗首都) ,希望能和阿富汗結盟,以遏制沙俄勢力的擴張。
而阿富汗提出的條件是,希望英國能幫助自己收復白沙瓦 (白沙瓦是普什圖人的聚集地,巴拉克宰王朝時期該地被錫克帝國占領,今天已屬于巴基斯坦) ,但這一要求遭到了英國的拒絕,因為英國人覺得錫克帝國比阿富汗更難對付,不劃算。
不久后,沙俄也派出使節前往阿富汗尋求結盟,并承諾幫助阿富汗收復故土。
這一消息讓英國人大驚失色。
英國對阿富汗發出通牒,要求他們和沙俄劃清界限。
阿富汗果斷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隨即發布《西姆拉宣言》,對阿富汗宣戰。
而沙俄這邊,也并非真心要幫阿富汗,所謂的支持收復白沙瓦只是他們隨口開的一張“空頭支票”。
沙俄的這種做法,自然是遭致了阿富汗的不滿。
雙方關系破裂后,沙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聯合波斯一起進攻阿富汗的西部重鎮赫拉特。
這就是在列強包夾中的小國悲劇。
1839年3月,英軍沿奎達-坎大哈-加茲尼一路北上,第一次英阿戰爭正式打響。
在洋槍大炮對大刀長矛的降維打擊下,英國于同年8月輕松占領了喀布爾,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倉皇出逃 (后來他又帶兵反攻英軍,失敗后被英國俘虜,并被帶到了印度) 。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入侵阿富汗時,并不承認自己的侵略者身份。
他們特意帶上了流亡到印度的阿富汗前國王 (沙阿·舒亞·杜蘭尼) ,以幫助他恢復王位為借口,在阿富汗建立英國的傀儡政權 (后來的蘇聯和美國,也是類似的操作) 。
為了幫助傀儡政權維持統治,英國還留下了8000士兵常駐阿富汗。
但這一行為被視為英國要在阿富汗的領土上永久駐軍,這極大地激發了阿富汗人的抗爭意識。
他們奉老國王的兒子阿克巴爾·汗為領袖 (當時老國王已經被英國人軟禁在了印度) ,在各地發動起義,并通過游擊戰和暗殺的方式,讓侵略者頭疼不已。
(阿克巴爾·汗)
英國也一度試圖通過砸錢賄賂各酋長部落,以平息動亂 (美國占領阿富汗后,也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收買過各路軍閥) 。
但1841年該項預算縮水之后,反抗活動變得更加激烈。
同年11月,起義軍擊敗駐守英軍,奪回了喀布爾,還俘虜和殺掉了數名英軍高層。
眼看阿富汗的局勢不斷惡化,英國派人私下聯絡阿克巴爾·汗,提議推舉他當維齊爾 (類似于宰相職位) ,以換取他同意英國在阿富汗駐軍。
阿克巴爾·汗 則假裝同意,并邀請英軍指揮官麥克諾頓進行面談。
1841年12月,當麥克諾頓帶領人馬出現在談判現場后,被反抗軍當場擊殺,其尸體還遭到了肢解,并被帶到了喀布爾的大街上展示。
麥克諾頓的遭遇,極大地動搖了英國人的士氣。
1842年1月,埃爾斯芬通將軍 (這人參加過滑鐵盧戰役,被派往阿富汗之前曾被給予厚望) 帶領殘余的4500名英國士兵 (其實大部分是從印度征召的士兵,隊伍里真正的英國籍士兵不到700人) 和12000名隨軍人員 (家眷和后勤服務人員) 撤離阿富汗。
臨行前,英軍和反抗軍達成協議:英國同意撤出阿富汗,而反抗軍則保證不對英國人進行追擊。
然而,英軍在撤退途中,還是遭到了阿富汗人的伏擊,并被繳獲了大量的火器。
最終這支1萬6千多人的隊伍,僅有1名叫威廉·布賴登的醫生逃回了印度。
據傳當威廉·布賴登被救起時,曾被詢問大部隊在哪,而他的回答是:我就是整支部隊。
當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回英國后,憤怒的英國人決定進行報復。
1842年8月,英軍再次入侵阿富汗,并于1個月后攻占了喀布爾。
但這一次,英國人心有余悸。
他們不再追求在阿富汗駐軍,而是一把火燒掉了喀布爾,然后帶著被解救的人質一起撤出了阿富汗。
第一次英阿戰爭就此結束。
英國人消耗了大量的軍力和財力,最終只換來了阿富汗人對他們的憎恨。
03
1878年,英國發動了第二次英阿戰爭。
原因也和上一次一樣,都是擔心阿富汗成為沙俄勢力南下印度的跳板,于是干脆先下手為強。
這次英軍在前期同樣是非常順利,2個月拿下了喀布爾,并逼迫阿富汗簽署《甘達馬克條約》,成為自己的附庸國。
但隨后阿富汗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反抗軍在邁萬德會戰還擊潰了英軍的一個旅,迫使英國調集大量部隊前往阿富汗控制局勢。
但各地的反抗運動依然此起彼伏,英軍剛撲滅了這里的反抗,那里又出事了,好不容易把那里的反抗鎮壓下去,又有新的地方發生了起義。
而且因為阿富汗是個山地比例極高的國家,反抗軍一旦躲進崇山峻嶺,英軍根本追不上。
對于入侵者而言,阿富汗就像是個黑洞,想要維持住當地的統治,就要源源不斷地往里投入資源,而且看不倒頭。
這樣的局面讓英國人意識到了一件事:
你可以打贏阿富汗,但你永遠征服不了阿富汗人。
1881年,英軍主動撤出了阿富汗。
但這次英國并非沒有收獲。
雖然英國放棄了霸占阿富汗的企圖,但同時也和阿富汗簽訂了和解協議。
根據協議,阿富汗統治者享有內政的自主權,但外交交由英國控制。
這份協議其實主要還是寫給沙俄看的,相當于是英國對俄國亮明了態度——不得打阿富汗的主意。
在英國和沙俄的博弈下, 阿富汗最終成為了列強中間的緩沖地帶。
阿富汗的國界,也成為了英俄兩大勢力的邊界線。
換言之,正是當年英俄之間的博弈,確立了今日阿富汗的領土。
在此后的40年時間里,阿富汗終于獲得了一夕安寧。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民族解放意識開始在全世界興起。
次年2月,阿曼諾拉繼承了阿富汗的王位。
新國王一上任,就宣布阿富汗獨立,收回全部主權。
同年5月,英國再次組織軍隊入侵阿富汗,第三次英阿戰爭打響。
這一次,英軍甚至用上了飛機這樣的新式武器。
但由于阿富汗軍隊奮勇抵抗,再加上印度殖民地爆發了反英起義,尤其是印阿 (印度-阿富汗) 邊境的普什圖人反抗十分激烈。
英國終于徹底放棄了對阿富汗的一切企圖。
戰爭打響后的第二個月,即簽訂了停戰協議。
1921年,雙方簽署了正式協議,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
第三次英阿戰爭拉下了帷幕。
英阿戰爭也成為了之后數次阿富汗戰爭的縮影,即:
外來的大國總是能夠在正面戰場上順利擊敗阿富汗的軍隊,他們可以輕松奪取阿富汗的首都和各大城市,但一旦這些大國有了在阿富汗駐軍的打算,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帝國墳場”的詛咒隨之開啟。
英國是,蘇聯是,美國也是。
04
獨立后的阿富汗,一度進入到了現代化的快車道。
早從公元8世紀開始,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帶到了阿富汗,這個國家已經被伊斯蘭教浸潤了上千年。
再加上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導致阿富汗人、尤其是大量的農村人在思想上非常保守閉塞,伊斯蘭教法就是他們的行為準則。
新國王阿曼努拉雖然成功帶領阿富汗人實現了國家獨立,但他也清醒地看到了阿富汗和西方國家的差距。
這讓阿曼努拉下定決心要進行現代化改革。
怎么改?
學土耳其。
奧斯曼土耳其曾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后來因為輸掉了“一戰”而遭到肢解。
1919年,在國父凱末爾的領導下,土耳其擊退了入侵者,開啟了現代化改革。
(凱末爾)
阿曼努拉以土耳其的改革為范本,頒布了阿富汗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 (而且這部憲法也大量借鑒了土耳其的憲法) 。
這件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它意味著世俗法律在阿富汗首次超越了伊斯蘭教法。
此后,阿曼努拉又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包括開辦世俗學校 (包括女子學校) 、發展文化教育、扔掉罩袍改穿西服,禁止販賣奴隸 (在此之前阿富汗還是個半奴隸制國家) 、修筑公路、建立電臺等等。
(王后的著裝引起了宗教保守派的強烈不滿)
諸如此類的改革,不僅觸怒了國內的宗教保守勢力 (認為這些改革是在褻瀆他們的宗教傳統) ,還觸動了部落長老和地主階層的利益。
舉個例子。
阿曼努拉 曾打算在國內修建大型水利設施來解決灌溉問題,這對于缺水的阿富汗來說,毫無疑問是一項惠民工程。
但這項工程在推動過程中卻遭到了村民的大量反對。
為什么?
因為它觸動了米拉布 (Mirab) 的利益。
米拉布翻譯過來就是“分水人”的意思。
在過去,阿富汗不同村落之間常常因為爭奪水源而發生互毆。
但老是打架傷亡太大,長此以往也不是個辦法。
所以后來阿富汗的村落之間就自發形成了一種機制——推舉德高望重者,也就是米拉布來進行協調。
這些擁有水資源分配權的人,自然就成為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
而一旦國家開始修建水利設施,水資源的分配權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這相當于直接剝奪了米拉布這個階層的權力。
于是這些既得利益階層就開始搞事了,什么你家村子的水比以前少了,隔壁的村子水更多了,還不如不要修建水渠啊等等,反正就是想方設法挑唆村民反對政府修建水利設施。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社會改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哪怕改革符合國民的整體利益,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但實施過程中,依然可能會遭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反撲,而那些原本可以因為改革而受益的民眾,甚至可能會被反對者利用,成為反對改革的炮灰。
偏偏阿曼努拉這個人在改革這件事上執念很深,因為嫌改革進度太慢而變得越來越激進。
這進一步加劇了反對者的不滿。
1928年底,反對他的部落在宗教保守勢力和地主階層的支持下,發動了叛亂。
阿曼努拉 派王室的軍隊前去迎戰,但因為過去這些年他一心只想著改革,疏于對軍隊的訓練,王室部隊很快就輸給了叛軍,甚至大規模地向叛軍投降。
阿曼努拉逃離了王宮,并輾轉經印度前往歐洲。
之后的三十年,他一直在歐洲流亡,并最終死于瑞士,享年68歲。
05
阿曼努拉 流亡后,阿富汗經歷了短暫的動蕩,直到納迪爾繼承了王位。
納迪爾 同樣主張走現代化路線,但有阿曼努拉的前車之鑒在,他的改革變得溫和了許多。
比如,阿曼努拉要求女性扔掉罩袍,改穿西式的服飾,甚至還在城內劃定了“無罩袍區”。
而納迪爾則不再去挑戰類似的傳統習俗,而是把改革的精力放在經濟、基建和教育方面,包括修公路,建銀行,還開辦了阿富汗的第一所大學——喀布爾大學。
但即便是這樣,納迪爾依然遭致了傳統保守勢力的反對。
(納迪爾)
1933年,納迪爾在出席一所學校的畢業典禮時,遭到了槍殺,當時19歲的王子查希爾在現場目睹了一切。
幾小時后,查希爾被推舉為新一任阿富汗國王,他也是阿富汗歷史上的最后一任國王。
(查希爾)
在這位末代國王的治理下,阿富汗進入了難得的“黃金四十年”。
由于年少時就曾被父親安排到法國留學,查希爾在對外交流上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在執政期間引入了大批的外國顧問和技術人員幫助建設阿富汗,他主張建立一個包容、開明、現代化的阿富汗。
查希爾還有一個搭檔,即他的堂兄達烏德。
達烏德是個激進的維新派,主張土地改革、婦女解放、發展工業和經濟建設,致力于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1953年,達烏德被任命為首相后不久,就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農業和基建。
(達烏德)
搞項目錢不夠怎么辦?
達烏德上演了一個騷操作。
由于當時美蘇兩國都想拉攏阿富汗,達烏德先是跑到蘇聯去要了1億美元的貸款,緊接著又飛去美國,索要修建坎大哈國際機場的資金,而且還真的被他拿下了這筆貸款,一度在美蘇兩邊左右逢源。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達烏德重新啟動了阿曼努拉未能成功的社會改革,他鼓勵婦女摘掉面紗,支持男女生一同上學,引入西方文化,打破陳習陋規。
在達烏德擔任首相期間,阿富汗的現代化改革有了明顯的進展,那十年也被稱為“達烏德的十年”。
但達烏德同時也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習慣于獨斷專行、不容異議,樹立個人權勢,也威脅到了查希爾國王的地位。
在外交上,達烏德也越來越倒向蘇聯 (蘇聯給的援助比美國更多,而且他在執政理念上也更傾向于蘇聯模式) ,逐漸背離了阿富汗的外交中立原則。
1961年,達烏德又因為和巴基斯坦的領土紛爭,粗暴地關閉兩國邊界。
而在冷戰時期,巴基斯坦曾是美國的盟友 (雙方于1954年簽訂了雙邊防御協定和援助協定,直到蘇聯解體前夕,美國停掉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雙方關系急轉直下) 。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惡,讓美國對阿富汗愈加不滿,并撤走了援助阿富汗的技術人員。
查希爾國王正好借機向達烏德施壓,要求其辭去首相職務。
達烏德辭職后,發表了《告國人書》,稱“向普什圖族的同胞們致以最誠摯的同情”和“希望普什圖人民勝利地實現他們神圣的民族愿望”。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達烏德辭職是不情不愿,他還有宏圖大志尚未完成。
而查希爾國王則立即組織修訂了憲法,仿照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限制國王的權力,并禁止王室成員參政和在最高法院任職。
你可以把這次的修憲視為進步的政治改革,但對于達烏德而言,這是從法律上堵死了他復出的可能。
此后,達烏德蟄伏了整整十年,實則暗中積蓄力量。
直到1973年,他趁查希爾去意大利治病和休養的契機,發動了7.17武裝政變。
政變成功后,達烏德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阿富汗共和國,并由自己擔任國家主席兼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集軍政大權于一身。
之后,達烏德啟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限制王室特權 (為了表明決心他還取消了自己的親王封號) ,推動國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制定勞動法保護工人權利,限制農村高利貸,以及進一步推動政教分離。
但這一系列的改革同時觸動了王室利益、民族資產階級利益、部落長老和農村大地主階層利益以及傳統宗教勢力的利益,相當于把能得罪的群體全都得罪了個遍,自然遭到了既得利益群體的瘋狂反撲。
尤其是部落勢力和宗教勢力,他們聯合起來發動了“穆斯林抵抗運動”,實則是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和中央對抗。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達烏德也變得越來越獨斷專行,并以高壓手段鎮壓反對他的人。
最終, 這場以實現現代化為目的的政治改革,由于步子邁得太大,反倒讓阿富汗陷入到了持久的動亂之中。
此起彼伏的叛亂讓達烏德開始反思,自己的改革是否過于激進,他的政治主張也因此開始“右轉”,并開始尋求和西方國家改善關系。
達烏德的轉變引發了蘇聯的極大不滿。
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親蘇聯的左翼政黨) 的武裝分子殺進了總統府 (即舊王宮,達烏德全家都住在那里) ,達烏德全家30多口人除了一孫女外,全部被當場打死。
外界普遍認為,這場政變的背后,有蘇聯的支持。
06
人民民主黨上臺后,其黨首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上臺的時候順帶把國家名字也改了) 最高領導人和武裝部隊總司令。
此人是勃列日涅夫 (蘇共第5任總書記) 的學弟,極端親蘇,執政后更是對蘇聯言聽計從,阿富汗徹底淪為蘇聯小弟。
但他的親密副手哈菲佐拉·阿明認為,塔拉基的做法是對蘇聯的投降主義,阿明主張重新平衡和美蘇的關系,讓阿富汗走上一條獨立的民族主義路線。
(哈菲佐拉·阿明)
兩人的關系也由此破裂。
阿明的存在也讓蘇聯非常不滿。
蘇聯和塔拉基聯合策劃了對阿明的暗殺行動,卻被阿明逃過一劫。
死里逃生的阿明干脆反過來推翻了塔拉基的政權,由自己來擔任一把手。
阿明上臺后,立即召見了蘇聯大使,就暗殺事件對蘇聯發出警告,并要求蘇聯別再干涉阿富汗內政。
此后,阿明又對國內的親蘇勢力進行了清洗,并限制蘇聯在阿富汗的滲透。
一個月后,一不做二不休的阿明,干脆把蘇聯策劃暗殺他的整個過程公之于眾,引發國際輿論嘩然。
這也讓蘇聯恨死了他。
1979年12月底,即阿明上臺后的第3個月,蘇聯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
阿富汗戰爭 (蘇阿戰爭) 又一次打響,帝國墳場的詛咒也再一次應驗。
此前蘇聯曾計劃,通過數周的時間推翻阿明的政權,然后在阿富汗扶持一個親蘇的新政權,然后就可以速戰速決了。
誰能想到,這場戰爭一打就是十年。
而戰爭的進程則和一個多世紀前的英阿戰爭非常相似,即入侵者能夠非常輕松地占領阿富汗的各大城市,但隨后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為了抵抗侵略,阿富汗人源源不斷地加入了游擊隊,這些游擊隊在崇山峻嶺之間神出鬼沒,由蘇聯扶持起來的傀儡政府根本控制不了國內局勢,這讓蘇聯不得不派兵駐守阿富汗。
而且,阿富汗的地形使得蘇聯的機械化部隊無法展開,導致“剿匪”工作進展艱難。
另一邊,美國、沙特和巴基斯坦,也紛紛介入阿富汗局勢。
前面說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存在領土紛爭,這主要是英國留下來的后遺癥。
阿富汗是以普什圖人的聚居地為起點建立起來的國家,但英國殖民者到來后,強行在他們的領地上劃了一條杜蘭德線,并把杜蘭德線以東的領土,劃給了英屬印度。
后來印巴分治的時候,這片土地被巴基斯坦所繼承,但當地的居民依然以普什圖人為主。
所以當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后,有上百萬的阿富汗難民,逃往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帶。
當地的普什圖人出于民族情感,也愿意接收這些阿富汗難民。
這些難民營后來成為了培養阿富汗“圣戰者”的大本營。
那么,巴基斯坦政府為什么會同意呢?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
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引起了全世界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聯合國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并為阿富汗難民提供免費的水和食物。
如果拒絕這些難民,顯然違背了人道主義。
更重要的是,美國希望巴基斯坦收留這些難民 (再解釋一遍,當時的巴基斯坦是美國陣營的) ,并將其作為訓練“圣戰者”的基地。
十年前的越南戰爭讓美國吃盡了苦頭,所以當美國看到蘇聯主動跳進阿富汗戰爭的泥潭后,正是求之不得。
游擊隊對蘇聯的反抗越激烈,越持久,就越能幫助美國削弱蘇聯。
于是美國不僅派出軍事人員幫助訓練這些“圣戰者”,還為他們提供了先進的美式武器。
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甚至還親切接見過他們。
而這些抵抗勢力之所以被稱為“圣戰者”,還有一方面原因是來自沙特。
沙特這個國家我之前專門寫過 (詳見一文) ,他們的國教是伊斯蘭教遜尼派下面的一個分支——瓦哈比教派。
這是個非常極端的原教旨主義教派,具體表現在:
1.要求信徒完全按照《古蘭經》和圣訓中的教誨去生活。
2.極端排外。
3.動不動就要發動圣戰,導致盛產恐怖分子
沙特出于傳教的目的,在巴基斯坦的難民營開辦了免費的宗教學校。
再加上當時的巴基斯坦政府不允許難民亂跑,于是大家沒事就跑去宗教學校聽課。
就這樣,這些宗教學培養出了大量的瓦哈比教派信徒,尤其是那些在難民營長大的孩子,他們從小接觸的就是極端宗教思想,這為后來塔利班的掌權,奠定了民意基礎。
綜上所述,當時的情況就是,美國出人(教官)出武器,沙特出錢辦學校,巴基斯坦提供訓練基地,為阿富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圣戰分子,去抵抗蘇聯。
而蘇聯也只能源源不斷地向阿富汗投入資源,才能暫時控制住局勢。
關鍵是,在阿富汗的投入根本看不到頭,就好像在蘇聯的身上劃了一道持續掉血的傷口。
無奈之下,蘇聯于1988年啟動了撤軍行動,并于1989年徹底退出阿富汗。
整整十年,蘇聯經歷4任領導人,累計向阿富汗派遣了62萬人次 (其中死亡1.4萬人,傷殘5.3萬人) ,還耗費了450億盧布,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場戰爭的失敗,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帝國墳場的名號,響徹全球。
07
蘇聯撤出后,阿富汗人民又一次贏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內戰。
當初美國和沙特共同訓練出了大量的圣戰分子,這些圣戰分子沒什么文化,只會打仗,手里還握有武器。
一旦外部的敵人消失后,迅速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
這些軍閥先是用了三年時間合力推翻了蘇聯留下了傀儡政府。
之后,彼此為了爭奪資源和權力,就開始相互廝殺。
從1992年開始,幾股勢力圍繞著首都喀布爾進行爭奪,而且動不動就用火箭彈往城市里轟,導致阿富汗的國家博物館被炸,大量無辜平民死亡。
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在發生。
這讓阿富汗普通老百姓對軍閥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他們迫切希望能夠盡早建立起一個安全、穩定的國家。
這樣的局面,也讓一個叫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的虔誠信徒非常失望。
奧馬爾曾參加過反抗蘇聯的“圣戰”,并且因為作戰英勇,曾4次負傷,并失去了自己的右眼。
(奧馬爾)
蘇聯撤軍后,奧馬爾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宗教學校的校長。
1994年,當地的一個小軍閥襲擊了奧馬爾的學校,并劫走了數名女學生。
奧馬爾帶領著追隨者對軍閥展開追擊,成功擊斃了他們,還把女學生給救了回來。
這件事在阿富汗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奧馬爾和他的追隨者們自稱“塔利班”。
塔利班在普什圖語中是“塔里布” (Talib) 的復數形式,而塔里布意為伊斯蘭宗教學校學生,所以塔利班相當于“學生們”的意思。
塔利班出道后即宣稱要將阿富汗從軍閥和腐敗中解放出來,并建立起一個純凈的伊斯蘭教國家。
這樣的政治口號很快吸引了渴望統一的普什圖族民族主義者和宗教保守勢力的青睞。
尤其是那些曾經接受過美國訓練的“圣戰分子”,奧馬爾的宗教理念和他們一拍即合。
于是這個最初只有800人左右的組織獲得了迅速壯大,并吸引力大量圣戰分子的加入。
并且,這群人紀律非常嚴明、生活也很樸素,作戰還非常英勇,獲得了民意的支持。
1996年,塔利班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奪取了喀布爾,并占領了阿富汗90%的領土。
然而,當塔利班真的執掌政權后,很多曾經支持他們的人們懵了。
因為并非所有人都想建立“純凈的伊斯蘭教國家”,塔利班的支持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以為這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沒想到奧馬爾居然是認真的。
在塔利班政權的統治下,阿富汗回到伊斯蘭教極端傳統的生活方式:男人必須蓄須,女性必須穿黑袍戴面紗,只能露出兩只眼睛,并禁止與家人以外的男性接觸,也不允許老百姓看電影電視和聽音樂,甚至連放風箏都不被允許。
反正就是完全按照《古蘭經》和圣訓中的教誨去生活。
阿富汗一夜回到了神權體制。
(2001年3月,塔利班又不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對,炸掉了巴米揚大佛)
08
2001年,9·11事件爆發后,美國曾要求塔利班交出本·拉登,被奧馬爾一口拒絕。
塔利班稱,除非美國能夠拿出確鑿的證據,否則他們不會交出這位尊貴的客人。
為什么塔利班要力保本·拉登?
原因可能主要為以下兩方面:
一是本·拉登也是極為虔誠的瓦哈比教派信徒,他和奧馬爾在宗教理念上志同道合,兩人“惺惺相惜”。
二是本·拉登曾大力支援過阿富汗抗擊蘇聯 (作為沙特的一個貴族子弟,本·拉登曾親赴阿富汗戰場,參與對蘇聯的反侵略戰爭) ,也曾在塔利班奪取政權時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援助。
可以說既是金主,也是恩人。
除此之外,還有傳言說,兩人互相娶了對方的女兒,互為岳父。
塔利班的拒絕正好給了美國以借口。
2001年10月,美國以反恐為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美阿戰爭) 。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表示,要在阿富汗打一場經濟適用型的戰爭。
戰爭最初的走向也的確如他所愿,僅僅數周之后,美軍就攻占了喀布爾,推翻了塔利班的統治。
或許是因為正面戰場贏得太過順利,讓美國開始有了新的打算:
如果連阿富汗這樣的帝國墳場都能被改造成美式民主國家,那將在全世界樹立起一個榜樣,并向世界證明美國制度的優越性。
于是,美國開始了對阿富汗的重建計劃 (民主化改革) 。
在美國的扶持下,卡爾扎伊于2004年成為了阿富汗首位民選總統。
(卡爾扎伊)
然而,2006年,塔利班卷土重來,并與政府軍發生了激烈交鋒。
美國隨后就發現,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民選政府,完全不是塔利班的對手,不得不向阿富汗增兵。
早在2003年的時候,美國留在阿富汗的部隊數量僅剩8000人,但奧巴馬上任后,為了速戰速決,于是派遣大量美軍前往阿富汗,巔峰時期的駐阿美軍一度超過10萬人。
然而,大量的增兵并沒有獲得什么實質性的成效。
因為塔利班成員可以在農民和武裝分子之間無縫切換,難以辨認。
好不容易發現了他們,對方躲進山里你又追不上,等你松懈了,他們又跑出來打游擊。
更諷刺的是,阿富汗政府軍內部也遭到了塔利班的滲透,有些人甚至在美軍行動前偷偷向塔利班通風報信。
反倒是巴基斯坦那邊,海豹突擊隊于2011年發現了本·拉登的蹤影,并成功將其擊斃,結束了長達十年的追捕工作。
撤,還是不撤?
如果撤,那過去這些年美國在阿富汗的投入都將成為沉沒成本,但如果不撤,你不知道對阿富汗的投入什么時候才是個頭。
奧巴馬還是想撤。
反正本·拉登已經擊斃了,他不希望美國繼續在阿富汗投入資源。
但美軍不同意。
他們的理由是,一旦美軍撤離,阿富汗的民選政府就將倒臺。
這個判斷當然沒錯,但軍工復合體作為美國對外戰爭的受益者,自有利益在阿富汗。
2014年,奧巴馬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但直到他卸任時,美軍都沒能撤離。
特朗普上任后,同樣喊著要撤出阿富汗,但軍方和共和黨的建制派依然不同意,原因同樣還是出于利益。
2019年開始,特朗普政府先后與塔利班進行了9輪談判,并于2020年2月達成協議,約定美軍將于14個月內撤離阿富汗。
拜登上臺后,將撤離時間改為9月11日之前。
這個日子正好是9·11事件的20周年紀念日。
2021年7月,美軍的大部隊撤出了阿富汗,并將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移交政府軍。
在此之前,拜登曾信誓旦旦地表示,阿富汗有30萬訓練精良的部分,塔利班也不是北越,塔利班重掌政權極不可能。
隨后就遭到了塔利班啪啪打臉。
從8月6日,拿下第一所省會城市 (扎蘭季市) 開始,塔利班只用了10天時間,就拿下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并于8月19日宣布建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回顧這場戰爭,“美國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歷任4屆總統,耗費2萬多億美元,損失2000多名士兵,最終成功地把阿富汗的政權從塔利班換成了塔利班。”
帝國墳場的詛咒,又一次應驗了。
09
從大英帝國,到前蘇聯,再到今日的美國,為什么阿富汗總會成為帝國的墳場?
我認為 關鍵還是統治成本的問題。
從歷史上的三次阿富汗戰爭可以看出,想要攻占阿富汗的首都和大城市并不難,但難就難在維持對阿富汗的統治。
對于外來入侵者而言,他們必須源源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勉強控制住當地的局勢。
這就相當于阿富汗在入侵者身上劃下一道無法治愈的傷口,讓對方持續不斷地失血,消耗他們的國力。
直到這些入侵者認清形勢,接受所有的投入都只會變成沉沒成本,然后倉皇離去。
英國是,蘇聯是,美國也是。
這些慘淡的現實,最終成就了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名號。
這個名號聽起來很厲害,但是反過來,帝國墳場既是對入侵者的詛咒,也是對本國的枷鎖。
因為統治成本高的另一面,是這個國家的治理難度非常大。
所以你會看到, 阿富汗的歷任統治者和改革者,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共和制、極左政權、神權政治、美式民主制,但這些嘗試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
阿富汗的歷史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當我們在討論國家的治理時,應該要認清一點——并不是每個國家的發展難度都是一樣的,所以還是要因地制宜。
而阿富汗正好是屬于“地獄級”的難度。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地理條件過于惡劣
阿富汗這個國家,山地比例實在太高,導致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被大山分隔成了一塊又一塊的碎片。
而這些碎片又被大山所環繞,交通不便,環境閉塞,天然就容易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部落。
每一個部落又可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和強烈的部落認同,這就導致了不僅是外來勢力的影響力很難滲透進來,本國統治者想要搞現代化改革,同樣非常艱難。
當然,山多帶來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非常適合打游擊戰。
先進的機械化裝備難以在山地展開,而本地人因為熟悉地形,往往神出鬼沒,這也是阿富汗人無法被徹底征服的一個重要原因。
2.地緣環境過于兇險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正好處于亞洲的十字路口。
(圖源:地球知識局)
對于19世紀的沙俄而言,一旦拿下阿富汗,就有機會打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而對于當年的英國而言,拿下阿富汗,就可以成為拱衛印度的屏障,并遏制住沙俄勢力的擴張。
到了蘇美爭霸時期,阿富汗直接和蘇聯接壤,蘇聯為了自身的安全,必然會想方設法避免阿富汗倒向西方,甚至不惜為此發動戰爭;而對于美國而言,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又正好成為了消耗和削弱蘇聯的契機,所以美國聯合沙特和巴基斯坦,源源不斷地為阿富汗抵抗勢力培養“圣戰分子”。
當然,這些“圣戰分子”后來又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成為了美國的敵人,這是美國所未料到的。
正是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過于重要,那些個大國為了己方利益,都會想上去摻和一腳。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地緣環境決定了這個國家永遠無法獨善其身。
3.民族和宗教問題過于復雜
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是普什圖族,但普什圖族的占比也僅為42%,不具備絕對優勢,而塔吉克人、哈扎拉人和烏茲別克人的占比分別為27%、9%和9%。
這些少數民族往往有自己的民族認同和部落認同。
這就使得阿富汗想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式國家變得非常難,推動改革更是難上加難。
在阿富汗的歷任現代化改革進程中,各少數民族沒少站出來反對。
而一旦中央使用武力進行鎮壓,又會激化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得這個國家內部,有比較強的分離主義傾向。
相比之下,共同信奉的宗教,反倒是把這個國家凝聚起來的一股力量。
但宗教保守勢力太強,又會反過來阻礙政府的改革。
以至于 阿富汗每一次現代化改革的浪潮,最終都被保守勢力拍回到了沙灘上。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查希爾國王治下的“黃金四十年”,阿富汗的現代化改革不是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了嗎?
但其實哪怕是在巔峰時期,阿富汗的城市化率也不過15%左右。
那些老照片里穿著時尚的阿富汗女性,只存在于大城市,而在廣大農村,伊斯蘭保守勢力依然禁錮著女性。
如今的阿富汗,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政教合一的路線上去了。
當然,在和美國斗爭的這二十年里,塔利班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溫和派開始取代極端主義,成為了塔利班內部的核心力量。
8月17日,塔利班發言人扎比胡拉·穆賈希德曾作出5點承諾:
1.保障女性權利,不會有歧視;
2.不會獨攬大權,而是將組建一個有各方參與的伊斯蘭政府;
3.赦免所有阿富汗前政府官員,不會采取報復行動;
4.允許私營媒體繼續存在,但前提是這些媒體不反對伊斯蘭價值;
5.阿富汗的領土不會被用來對付任何國家和任何人。
這些承諾是否可信,我覺得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
至于阿富汗何時才能真正走入現代化,50年,100年,還是500年?
說實話,我不知道。
但我確定的是, 阿富汗的出路只能靠阿富汗人自己來尋找。
因為這個國家的國情真的太復雜了,部落和國家,世俗和宗教、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力量,反復拉鋸又相互交織。
任何激進的改革,都注定會遭到激烈的反撲,并最終走向失敗。
阿富汗能依賴的,應該是一種溫和而漸進的改革,在改革中整合各股力量。
就像一顆樹的生長,從樹苗開始,一點一點,自然生長。
域外國家的強行干涉,只會給這個國家帶來無盡的動亂,并再次坐實“帝國墳場”的稱號。
最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英阿戰爭) 結束后,英國走向了沒落;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 (蘇阿戰爭) 結束后,蘇聯走向解體了;
那么,第三次阿富汗戰爭 (美阿戰爭) 的結束,會成為美國走向衰落的先兆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