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文權
近日,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運用新技術讓李先生在術前就看到術后效果,并將虛擬的“移花接木術”在現實中精準復制,精準幫助他清除囊腫后還成功完整修復下頜骨。
今年8月,大理的李先生,在院外補牙檢查時發現:下頜骨左側有一個囊腫。在醫生的建議下,9月22日,李先生來到了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接診醫生查看了其完善后的檢查結果后,告訴李先生為了完整清除囊腫,在術中需要切除部分下頜骨,并用腿上的骨頭(腓骨)來修復下頜骨的缺失部分。
“平時沒有任何的癥狀,怎么突然間就有一個囊腫了?!還要切除骨頭!竟然還要用腿上的骨頭來修復臉!那臉不就變形了!”面對李先生的重重擔心、困惑和驚訝,接診醫生立刻安撫他的情緒后,耐心地為他答疑解惑,并向李先生展示了術后下頜骨外形的形態后,他懸著的心落下來了,并表示積極配合治療。
9月27日,口腔頜面外科的手術團隊在與麻醉團隊的緊密配合下,施行了“全麻下頜骨截斷切除+游離血管化腓骨移植術”,手術歷時6小時。經過醫護共同努力,10月14日,李先生順利出院。
在臨床中,人體的下頜骨三維生理曲度通常較為復雜,在進行下頜骨重建時,同時會選擇腓骨(腓骨并不是小腿主要承重骨,一般認為,只要保留腓骨下端8cm以上的骨段,就不會影響踝關節的穩定,對術后患者的下肢功能沒有明顯影響。同時,腓骨的血管穩定,移植成功率高,能滿足各種節段性下頜骨缺損修復的需要。)通過利用快速成型的數字化技術進行下頜骨重建,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術中感染幾率,不僅增加了手術的精確性,而且為后期的種植修復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標記腫瘤大小
精準計算切除范圍
腓骨修復下頜骨的過程
術前術后的對比
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基于快速成型的數字化外科技術在大附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治療中得到普遍應用,運用此技術在術前可以很好地向患者展示腫瘤的位置、如何進行手術及手術后恢復的樣子。最重要的是,該技術還能給醫生手術操作提供強大的支持——該技術通過三維重建和定位,利用數字化軟件能更精準地判斷腫瘤的大小、病變位置和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方便醫生在術前對手術范圍的考量。此外,該技術還可以模擬手術完成的整個過程中,減少手術時間,最大化的降低手術創傷。
作者單位: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