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產、分配、消費和積累等是經濟學基本內容。價值如何產出決定了它的分配格局,價值的科學分配又會反作用于價值的生產。在西方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資本的作用被過分地夸大了,在當今資本普遍過剩時代背景下它們已經完全失效,基于它們的分配格局也很不合理導致諸多問題而阻礙了生產的高效進行。時代需要科學的新生產函數理論,更需要基于新生產函數的科學分配策略,只有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才能指導價值的高效生產與科學分配。
一、傳統生產函數簡介
傳統生產函數指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時,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一般表達式為Q=f(X1,X2…XN)。經濟分析中一般將各要素歸類為勞動L、資本K、土地N和企業家才能E等幾種,其中土地N又可歸類為固定資本,企業家才能E屬于人力資源可歸類為勞動,所以有一般性簡化形式生產函數Q=f(L,K)。 Q=f(L,K)又具體表現為Q=aL+bK、Q=min(cL+dK)和Q=ALαkβ三種主要形式,此三種形式中的K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一定常數或系數直接相關。
此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Q=ALαkβ進行簡要分析,它是西方經濟學中被廣泛應用的生產函數之一,其中,A、α和β為常量,勞動L和資本K是自變量。柯布和道格拉斯兩人對美國1899-1922年間有關經濟資料分析得到勞動L和資本K實物所得相對份額為75%和25%,并以此模擬出Q=ALαkβ;顯然,Q=ALαkβ只是對美國1899-1922年間勞資雙方博弈過程中有關經濟資料的模擬性解釋,并不是什么普適科學真理,它是資本主導下西方經濟學發展的結果之一。
生產函數的一般表達式為Q=f(X1,X2…XN)實際上就是全要素生產函數的一般表達式,但各要素對生產的貢獻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由資本主導的西方經濟學產生的三種主要簡化形式Q=aL+bK、Q=min(cL+dK)和Q=ALαkβ認為是勞動及資本對生產做出了全部貢獻,所以分配時就應當以勞動和資本為主體進行分配。
現實的貨幣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粉碎了資本分配生產成果的資格(作為既往活勞動成果表征的貨幣在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現實中最多只可要求保值,參與生產循環的貨幣資本可被政策優待保值,游離在生產循環之外的一般貨幣只能任其自然貶值),此表明在資本主導下西方經濟學產生的傳統生產函數已經完全失效,基于它的分配根本就不科學。
科學的新生產函數在哪里?
二、宏觀新生產函數及微觀新生產函數
Y=Q=FA(L)+K+B 宏觀新生產函數
y=q=fa(l)+k+b 微觀新生產函數
Y或Q→宏觀產量,A→宏觀生產力水平,L→宏觀勞動量(小時數),FA(L)→給定宏觀生產力水平A下投入勞動L產出的宏觀價值量(勞動成果),K→宏觀資本價值量,B→宏觀天賜價值量。
y或q→微觀產量,a→微觀生產力水平,l→微觀勞動量(小時數),fa(l)→給定微觀生產力水平a下投入勞動l產出的微觀價值量(勞動成果),k→微觀資本價值量,b→微觀天賜價值量。
一國內全部微觀生產量加總即形成一國宏觀總生產量。
與傳統常見生產函數相比,Y=Q=FA(L)+K+B和y=q=fa(l)+k+b均由勞動成果價值量、資本價值量和天賜價值量三個獨立價值量部分相加而成,其中資本項就是它自身所能代表的既往活勞動成果的價值量而不再與任何常數或系數相關。Y=Q=FA(L)+K+B和y=q=fa(l)+k+b可以更合理地解釋資本過剩時代的一些現象,對按勞分配勞動成果價值量及福利分配天賜價值量等有更強的解釋力,其中天賜價值B的客觀存在可以成為當代福利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之一。
天賜價值即天然存在的各類自然物的使用價值,當這些使用價值被凝結在商品中時,商品市場售價中必包含此價值量部分。生產商使用自然資源是要付費的(資源稅),這種付費所表現的代價會以價值形態轉移到商品中。資源全民所有決定了天賜價值必定全民所有。
天賜價值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天賜價值一般指天然的資源如山川土地礦物植物動物等的使用價值,廣義的天賜價值指人文意義下的屬于全民所有的一切財富的總使用價值。公共人文財富包括古人留下的歷史遺跡、前輩科技成果遺產(各種科學發現,過期專利、著作權和技術秘密等)和國家積累的各類公共資產等;顯然,智能機器時代,天賜價值量的日益增大是必然規律。
三、基于Y=Q=FA(L)+K+B的科學分配策略
新生產函數給出了價值生產的新解釋,基于它的科學分配策略應當是“活勞動參與勞動成果分配,資本保值性折現,天賜價值全民所有。”。
活勞動創造的勞動成果價值量為FA(L),所保存的價值量為K,天賜價值量為B;所以活勞動參與FA(L)的分配理所當然,資本K也被優待性保值,天賜價值B全民所有所以全民分配。
天賜價值B全民分配的方式一是消費二是積累。各類公共福利等是其消費形式,直接轉化成實物公共資產升級生產力系統是其積累形式。
四、科學分配促進高效生產
科學分配的目標是各類生產要素得到公平補償,天賜價值全民平等分享,不存在過剩與浪費,市場相對過剩能高效轉化為公益資產積累。此目標的實現必反作用于后續各生產周期的生產促進其潛在最大化產出的可持續實現…
產出價值的分配主要包括勞動收入、資本所得和公益消費及公益積累幾部分。分配方式有市場分配和計劃分配,有實物分配貨幣分配等。
計劃性實物分配一般不存在過剩反而常常短缺;市場性貨幣分配是當今人類社會經濟管理主流,但因貨幣管理理念及措施的局限,相對過剩常常產生,阻礙了潛在產出最大化的實現。
中國混合經濟中的公益計劃部分,可以高效轉化相對過剩積累公共資產。混合經濟既保持了市場主體活力,又保留了計劃經濟高效積累公共資產的長處。混合經濟中這種相對過剩商品轉換成實物公益資產所對應的就是價值分配中的公益消費和公益積累部分,在市場性總需求不足時,公益消費和公益積累完成了相對過剩商品需求的兜底任務。
相對過剩產生的根源是產出大于投入以及勞動者分配得到的份額相對偏低且仍有部分儲蓄存在導致的消費不足。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中,市場相對過剩主要依賴政府購買,但這種購買仍不足以起到全部相對過剩商品的兜底需求作用,所以總需求仍不足。特別是當科技進步較快時,單位投入產出更多,相對過剩性危機更嚴重更無解。
社會主義國家中,政府相對更強大,計劃性公益建設較易高效進行,一些重要基礎產業因掌握在國企手中,相對過剩轉換成公益資產基本沒有什么阻力。政府制定規則鼓勵各類市場主體與國家合作可以高效轉化相對過剩為公益資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各類市場主體欣欣向榮,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公益資產也積累了1300萬億元,這些公益資產又為中國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生產力基礎。此提示科學的混合經濟模式可以市場與計劃互補雙贏。
中國當下1300萬億元的實物公益資產對應的國家機構貨幣利潤虧損性負債估計不會超過100萬億元(中國當下M2約200多萬億元,國家機構債權債務相抵后的凈債務量并沒有多少,因暫未找到具體準確數據此假定其凈債務為100萬億元),其資產負債比為13:1,這是一種十分良好的資產負債情況。
13:1的公益資產負債比例,意味著每負債1份價值就能產出13份公益資產價值;此負債投入的1份價值也并不是真的虧損了而是被中國國內其它企業主體贏利拿走了。此類國家貨幣利潤虧損轉換市場相對過剩積累公益資產同時讓市場主體貨幣贏利保持活力的混合經濟,正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主要秘密之一。
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主張非債務性主權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消除市場主體宏觀投資必然貨幣利潤虧損現象,同時轉化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實物商品為實物公益資產積累,持續升級國家生產力系統為后續可持續發展積蓄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實事求是摸索出的混合經濟模式實際上已經一定程度上理論不自覺地履行了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國家機構賬面貨幣利潤虧損的100萬億元在補償其它市場主體的同時積累了1300萬億元各類實物公益資產。依據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推理,此100萬億元的負債實際上屬于公益性負債,理論上講公益債務對應的貨幣可以等價于非債主權貨幣,所以它們可以在賬面上直接沖銷。
弱化相關國企及國家機構的貨幣贏利目標強調其單位投入產出盡可能多的正外部性為其它市場主體保駕護航,同時盡可能高效地轉化相對過剩積累公益資產是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要義之一;它意味著貨幣分配意義上國家要承擔虧損而讓其它市場主體貨幣贏利進而促進市場繁榮,同時國家在實物分配意義上要得到大量補償,目的是高效積累實物公益資產升級生產力系統,進而保障后續各生產周期價值生產的可持續健康增長。
五、討論
賺錢是民企的本能,賺物是國企的本職。債務貨幣金融體系中因貨幣利潤零和,要讓民企有錢賺,國企就不能賺錢(國企賺外匯可以,賺本國人的錢則不宜)。
在混合經濟中,民企通過產銷實物商品賺錢而可持續,國企通過與民企合作購買其相對過剩商品作為生產資料(國企自己也生產部分生產資料)加工產出公益資產消費和積累,這是一種良性互動循環(此良性互動循環是中國國情及管理者們實踐摸索的結果,但理論上仍缺乏自覺性),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的經濟成就與此良性互動密切相關,此恰好與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相關表述契合,中國宜盡快基于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調整相關經濟管理策略。
新生產函數Y=Q=FA(L)+K+B的政治經濟學意義十分豐富,期望中國經濟學人深入研究挖掘。此僅僅拋磚引玉地進行部分表述。
智能機器系統完全取代人工進行商品生產時,生產函數Y=Q=FA(L)+K+B中的活勞動價值量FA(L)將歸零,既往勞動成果之資本K的價值也將在各商品產銷周期中被逐漸折現耗竭歸零(被資本K所有者折現拿走消費,其缺口則由智能機器生產系統自動補充),但總產出商品Y或Q中的使用價值量會隨著商品量的不斷增加與質的不斷提高而不斷增長,對于所處時空的國民而言,這些使用價值量恰如天賜;當這些商品的使用價值量仍用貨幣標定時,其結果就是Y=Q≈B。
天賜價值量的日益增長,為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提供了理論依據;就當下人類政治經濟現狀而言,天賜價值量理念的深入研究可以促進福利經濟學的發展,所以天賜價值可以成為福利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基石之一。當天賜價值量B大到一定程度時,傳統的分配制度必將面臨革命性改變。
天賜價值B的量化本質上既是一個經濟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分配問題。特定時期,總產出扣除勞動所得和資本折現后剩余部分就是B值,此B值不宜頻繁變動,短期內宜保持相對不變。
當勞動稀缺時分配可向勞動傾斜以鼓勵勞動而達到最大化產出,當勞動不再稀缺時(智能機器生產時代),對有幸參與商品生產的勞動者進行合理補償并對資本折現后,剩余的商品價值可全部歸為B。
在資本過剩時代,零利率或負利率已經成為現實,資本K所代表的既往勞動價值量在商品生產循環過程中得到等值性折現后不能再以生產要素名義參與勞動成果價值量的再分配,否則就既與資本的零利率或負利率現實相矛盾又形成了對勞動成果的侵占剝削。此提示傳統西方經濟學中的生產函數已經完全失效。
傳統生產函數中雖然沒有直接出現資本利率項,但將資本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與勞動地位等同)看待,隱含的邏輯就是資本與勞動共同創造全部產出成果所以資本必須參與產出成果分配且這種分配還要保證資本的正利率收益。然而令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們想不到的是早就出現了資本過剩,不但資本的一般正利率難以保障還出現了實際利率為負仍投資不足的現實。Y=Q=FA(L)+K+B中也沒有出現資本利率參數,但相關分析中離不開對資本利率背景的考量,這種考量最重要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將資本項K單獨獨立不再與任何常數或系數關聯,其推理依據事實就是資本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現實前提,在此前提下,資本投入生產時最多只能要求保值性折現而不能得到更多,否則就與資本零利率或負利率前提相矛盾了。
相對而言,新的宏觀生產函數Y=Q=FA(L)+K+B更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屬于全民所有的天賜價值量B,一部分用于公益消費另一部分可用于公益經濟的發展壯大。
六、結語
西方傳統生產函數已經完全失效,時代呼喚科學的新生產函數。新生產函數Y=Q=FA(L)+K+B將產出價值獨立分類為勞動成果價值FA(L) 、資本價值K和天賜價值B三種,為人們理解商品價值的宏觀總產出構成和相應的科學分配制度等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
中國混合經濟成功的突出表現之一是積累了大量公益資產,這種積累主要源于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它高效率地將市場相對過剩商品轉換成了公益資產積累,同時還為市場主體補充了貨幣利潤源保障了市場的可持續繁榮…此與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相契合,若能理論自覺地運用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指導混合經濟實踐,中國今后的經濟發展必將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2021年10月18日
END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非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