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最初賣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于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包含著中國24個孝子故事的書,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是每一個中華民族,中華子孫的傳統美德。
二十四孝的故事,深入人心,傳承至今,現在很多孩子從咿呀學語進入校園開始就開始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學過的故事里面比較記憶猶新的,就像鹿乳奉親,彩衣養親,孝感動天勸姑孝祖,賣身葬父等等,每一個故事都感天動地。
二十四孝里面的24個故事,每一個孝子賢孫的孝道把我國對老人的尊敬孝順這一傳統美德體現的淋漓盡致。
那么,賣身葬父這一典故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話說賣身葬父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董永的人,由于家境貧寒,父親過世沒有銀兩為父親置辦后事,董永便將自己賣身當地一財主家做奴換取銀用為已世的父親大人安葬。《天仙配》中也有關于董永賣身葬父的傳奇故事。因自己的孝行感動了上蒼,上天派七仙女下凡幫助董永。
在上工的路上,董永于槐蔭下偶遇一美麗的女子,女子裝作可憐之人自言相告自己是無家可歸之人,望公子收留。董永見一女子也和自己一樣是可憐之人便帶其回至家中,女子以一個月的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女子坦言相告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下凡幫助其還債,話音剛落便消失不見返回天庭。
但我們今天講的不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我們今天講的是古代貧窮女子為何要賣身葬父,難道不能挖個坑埋了嗎?
賣身葬父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經典的故事情節,家里父母過世,因貧窮沒有足夠的銀兩為父母料理后事,作為女兒,只能到大街上拿著一個牌子,或是用一張白紙找個書生寫上賣身葬父掛在胸前,穿一身白色的衣服,披麻戴孝的跪在街上,等待達官貴人或是地主老財將自己買走,從此效命于主人家,成為它們的奴隸,或者是丫鬟,換取為數不多的銀兩給父母料理后事!
很多女子都不愿意被富家子弟買走,他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遇到一戶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或是王公貴族的千金公主,把它們買回去當貼身丫鬟,當然,也有被地主買回去當小妾的,幸運的還會遇到俠義之士,解救女子于水深火熱之中,英雄救美的情節在電視橋段中屢見不鮮,女子便會感恩英雄出手相救便以身相許。
也許在現代人的眼中看來,這種做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自己不能想辦法出去賺錢,或者直接將過世的親人土葬?而偏偏要去賣身換取銀兩去安葬親人?
其實不難理解,在那個等級階層分化嚴重的封建社會,下等人生活得都比較苦,沒有土地,沒有地位,沒有尊嚴。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你沒有土地,就沒有使用權,在封建社會時期很多土地都是地主老財家的。你就是想自己找一個風水寶地,直接挖個坑掩埋安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賣身葬父
其次就是能夠在大街上披麻戴孝賣身葬父的人都是家境非常非常貧窮的人家。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子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過世的親人不能入土為安,此為大不孝。
她們只能選擇這種方式為生養自己的父母盡最后的孝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后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不至于吃上頓沒下頓。如果遇到一個好的人家還能成為千金小姐的貼身丫鬟,最起碼不用害怕被餓死或被壞人奪去受盡非人的待遇。
賣身葬父
比如我們看《水滸傳》的時候其中就有一個的情節,閻婆惜因為父親剛剛過世就被惡毒的繼母給無情的趕出了家門。孤苦伶仃的閻婆惜只好沿街賣身葬父讓父親入土為安。
身無分文的她遇到了好心的宋江,看到眼前這個悲涼的女子,宋江二話沒說直接給了閻婆惜足夠的安葬費,而閻婆惜為了報答宋江的知遇之恩嫁給了她。
賣身葬父
結語:在古代女子賣身葬父雖不情愿,但都實屬無奈,為了讓自己過世的親人入土為安只能出此下策。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給逝去的親人一個安葬之地,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有個地方去哀悼親人,自己也有個安穩生活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說這也是一個雙贏的辦法,兩全其美的做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