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人口回歸--時間過得飛快,感覺這一年啥都還沒有干就到了年末,但是還是得寫點啥盤點下。
轉眼日歷已翻到12月中旬,離今年結束也就只剩下十幾天的時間。隨著國會兩院在經歷了馬拉松一周的會期(主要是參議院為了批準總統的各種提名拖的長)宣布今年正式修會之后,2021年美國政壇大事基本都已經塵埃落定。
相比于全年“精彩不斷”的2020,過去的一年頗有些虎頭蛇尾的感覺。年初1月6日國會山失陷開了倒是開了個“刺激“的頭,但隨著政府換屆,新上來的拜登相比于每周都能制造幾個大新聞的特朗普起來,催收焦點話題的能力十分有限,美國政壇自然而然的回到了前特朗普時代平淡枯燥的老節奏上去。然而即便是政治話題整體關注度滑坡,美國政壇也全然沒有要擺脫特朗普時代以來超極化政治態勢的意思。兩黨尖銳的政治斗爭和互相杯葛程度再創歷史新高,有些場合甚至感覺要物理層面上的大打出手。
拜登治下的2021:平淡,疲憊
與此同時,困擾了人類文明將近兩年時間的新冠疫情,在疫苗接種一度感覺給人看到解脫曙光之后,隨著新變種的不斷涌現,恐怕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考驗美國和全世界的各級政府。然而,人民群眾對曠日持久的疫情早已產生了嚴重的疲憊和厭倦感。去年疫情初期各大政府所施行的嚴格疫情防控,放到今年這個時候,很多民眾已經不再買單。這種對于防疫措施的本能抵制,也一方面解釋了為何全球許多執政黨支持率下滑,甚至出現領導人面臨下臺危機的情況。
另一方面,盡管美國和全球各地經濟都在以較為健康的趨勢逐漸走向復蘇的道路,但疫情仍是籠罩經濟復蘇頭上的一個巨大陰霾。疫情引發的全球供給鏈危機和原油產能不足,推動了許多市場出現商品斷缺,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美國近幾個月面臨的高通脹率,極大的打擊了消費者信心,即便是在其他宏觀經濟數字(經濟增長和就業率)喜報頻傳的情況下,美國民眾對于經濟現狀的滿意程度仍持消極看法。這種對經濟境況的悲觀態度,不可避免的對拜登的支持率和認可程度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進而使得民主黨明年選情愈發告急。
通脹壓力巨大
而對于上臺將近一整年的總統拜登來說,在民主黨把控國會兩院的情況下,國內立法議程仍持續卡殼無疑是令人沮喪的。盡管民主黨在國會兩院的席位優勢微乎其微,拜登也已經成功推動并簽署了年初的1.9萬億疫情紓困法案和十月底通過的1.2萬億基建計劃這兩大重大立法成就,但作為他競選藍圖核心的民生和環境治理法案還能否兌現,現在仍很難說。而其他民主黨選民所比較關心的投票權法案和高院改革等議題,更是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外交政策層面的種種挫折,使得拜登陷入了低迷支持率的泥潭當中。民主黨11月在弗吉尼亞和新澤西兩州選舉中遭遇的挫敗,更是讓本就面臨中期選舉魔咒的民主黨人開始習慣性的恐慌起來。這一段時間內,關于中期選舉的討論和竊竊私語就不用說了,連2024年民主黨“換馬”這種大逆不道的流言蜚語一時間都多了起來。隨之而來的,就是作為副總統和拜登天然接班人賀錦麗的各種負面新聞。(不過,賀副統帥難堪大任到也算不上啥新聞就是了。)
賀副帥比較健康
最后,還是回到一個比較宏觀的問題之上—美國的民主現狀。拜登和美國過去一年的掙扎證明了美國政治和民主制度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簡單用特朗普現象和民粹主義思潮去解釋美國近年了政治的亂象顯然不再具備合理性,當下美國所出現的政治極化,兩黨選美部落化,貧富差距過大,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嚴重撕裂乃至族群族裔之間發生的沖突和對立,可以說是美國近百年以來埋下禍根的一個總爆發。在經歷了二百余年歷史之后,美國,似乎站在了歷史轉折的路口。帝國,是將病入膏肓面臨崩塌,還是成功轉型走向輝煌,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動蕩,平淡,和疲憊的一年
總的來看,2021年還是很復雜的一年(又是一個沒有讓我吃到家門口煎餅馃子的一年)。年初1月6日出現暴徒占領國會可謂是開了個懷頭,拉高了人們對今年政壇“精彩”程度的預期性。1月6日事件給外界帶來的心靈沖擊,直接掩蓋了1月6日前天晚上喬治亞州民主黨破天荒翻轉兩個參院席位進而勉強拿回參院控制權這一重大事件。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一月六日除了徹底打破美國政治燈塔屬性之外,對當下政治格局的影響無疑是遠不如喬治亞州參院選舉的。
沒有參院控制權,意味著拜登現在僅有的兩大立法成就也不會成為現實,未來可能通過的1.75萬億預算協調法案更是無稽之談。而龜丞相掌握參議院大權,更是意味著現如今已經極慢的行政機關人員批準之后變得更慢,最近上任這一批自由派法官則毫無可能通過聽證環節。反觀國會暴亂事件,既沒有對特朗普本人對共和黨的絕對領導造成本質上的震動,也沒有摧毀甚至是打擊共和黨的短期選情;就算是有調查委員會每周搞出一些新的發現,也只不過是提醒了我們美國體制的弊端和特朗普團隊的無能(苦跌打都搞不好,政治斗爭水平著實業余)。所以說,國會山事件除了把美國民主從神壇上踹下來之外,其切實政治作用和影響力著實有限。
特朗普的前幕僚長
在年初的動蕩格局之后,拜登新政府執政的前一百天可謂是波瀾不驚(無聊透頂)。拜登政府不再像特朗普政府那樣爭議不斷,讓許多吃瓜群眾都可以放寬心態去吃其他行業的瓜(直接受害者—媒體)。政治斗爭和國會立法堵塞回歸常態,雖然兩黨對立情緒和火藥味可能比前特朗普時代要濃了幾倍,但整體斗爭的點又回到了一些日常的立法問題之上。不過,相對于共和黨一邊的阻撓,進入夏日之后,志在推行己方立法議程的拜登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說服安撫民主黨內的兩極勢力。在民主黨參院一票也不能丟,眾院也只能丟三票的情況下,如何一碗水端平政治天平右端的曼欽和塞內瑪,和政治天平左端的眾院進步派黨團,始終困擾著拜登和民主黨的上層。
如果說民主黨的內斗定義了美國政壇夏天內政的主題旋律的話,阿富汗戰爭災難性的結尾則很好的概括了今年美國政壇的外交所面臨的挑戰。在911過去二十年之后,美國在中東所發動的兩場反恐戰爭終于隨著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手中而告了一段落。阿富汗戰爭災難性的結局,給早已面臨信譽度破產的自由建構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破房子又狠狠的踹了一腳。盡管阿富汗戰爭相比伊拉克戰爭更具備正當性,但美國在花費了上萬億的金錢,付出了大量人員傷亡和時間精力之后卻又讓阿富汗局勢回歸到原點,再度讓人質疑所謂國家建構和播種民主觀念的可行性。
阿富汗戰爭的尾聲
不過,拜登政府雖然因為阿富汗問題在外交聲譽和國內支持率上都摔了不小的跤,但摒棄原先失敗的外交思路不能說是一個錯誤的舉措。對于美國來說,聚焦在針對新國際局勢和新時代的大國競爭,才是當務之急。拜登政府在年初仍盲目延續特朗普政府以來對立的對華政策,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元首會面某種程度上開啟了一個相對有建設性的新階段。波折和分歧在短時間內的未來仍是不可避免的,但戰略誤解的可能性還是可以通過對話和合作來緩解的。當然,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美國能否調整自己的心態,從教師爺的姿態上退下,重返傳統大國關系中認清對方勢力范圍和尊重對立面的核心利益,以平等的身位從現實主義角度來推動己方的外交政策。
除了動蕩和平淡以外,2021年另一個關鍵詞則是疲憊。本以為疫苗能夠根治疫情的拜登政府和美國民眾,不得不屢次重新面臨封鎖和嚴格防控疫情舉措回歸的可能性。在經歷了近兩年的折磨后,民眾早已放松了對疫情的警惕性,厭倦了政府所要求的口罩和其他防疫舉措。盡管從公共健康角度來看,民眾和受民情影響政府官員這種反對嚴格防疫措施的行為方式,肯定會導致疫情始終得不到有效控制。今年早些時候出現的德爾塔變種已經造成了一波疫情的新高潮,而近期又涌現的奧米克戎變種更是直接威脅許多大學可能會在明年被迫重返線上。隨著美國進入年末假期季節,新變種可能會導致新的疫情高峰到來。
結束不了的疫情
雖然有部分不充分的證據表明奧米克戎變種帶來的癥狀較輕,長期無法得到控制的疫情只會使得民眾更加疲憊不滿,變相拉低他們對現任政府的認可程度。所以,如果無法有效控制疫情的話,拜登當下低迷的支持率想要強勢復蘇顯然是不現實的(雖然看上去支持率跟油價關系更大哈哈哈哈)。
拜登的泥潭
眼下,執政接近一年的拜登,不可避免地和他幾位前任一樣陷入了總統早期的泥潭之中。傳統上,在新總統上臺的蜜月結束之后,往往總統在第一任期的第一年年末和第二年都會面臨相對的低谷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選民對新總統新政府的預期往往和總統實際的政策和作為有所偏差,有的人覺得總統太左(或右),有的人則覺得總統不夠左(或右),而大量競選承諾又因為國會否決政治機制而無法兌現,另一方面,則是在野黨選民在短暫擺高姿態之后,往往會高度動員起來反對用力過猛的現任總統。
美國政治現在高度極化的格局,已經拉低了作為蜜月期總統所能得到認可度上限。與之前總統上任初期所享受的6-70%支持率相比,近兩任總統特朗普和拜登,起步就只有五成左右(特朗普實際上還不到五成),在遭遇挫折和負面性外部事件后支持率出現下滑之后,長期處于四成多支持率可謂是常態。但對于拜登來說,他當下的同期總統支持率放在歷史長河中也就比性格乖張,形象爭議的特朗普和二戰后面臨種種社會問題的杜魯門稍微好一點。顯然,這對于明年面臨中期選舉考驗的民主黨人是一個極其糟糕的消息。
低迷的總統支持率
拜登的支持率深陷泥潭,其實也很好理解。夏天以來民主黨的內斗和拜登國內議程的卡殼主導了整個政壇的內循環,在這一段時間內,拜登和民主黨幾乎是在公開場合進行內部斗爭,外界新聞報道自然都是負面的。民主黨遲遲不能達成內部共識,讓許多民主黨選民感到不同程度的失望,這解釋了拜登在民主黨選民中的民望滑坡。
而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目前遭遇的挑戰使得拜登在中立搖擺選民群體中的支持出現震蕩。盡管經濟形勢整體大方向向好,就業率創下疫情以來新低,第二第三季度經濟復蘇也十分穩定,但疫情導致的供給端危機所造的商品短缺,貨架缺貨,高運輸成本以及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使得美國的通脹在近幾個月屢創數十年新高。另一方面,繼去年原油價格因疫情暴跌導致大量油田停產許多產油公司破產后,今年以來原油需求的逐漸和仍未得到恢復的產能推動了油價的上漲。高油價,高生活成本,貨物短缺和招工難等都是民眾日常生活中所能切實體會并有深刻感觸的問題。
短缺和日用物價格上漲非常直觀
而相比于虛無縹緲的那些宏觀經濟數字,這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感受更加能定義美國民眾對經濟的看法。所以,在當下的美國就出現了印象和經濟實際嚴重脫鉤的詭異局面。根據cnn民調顯示,接近8成的美國民眾對當下的經濟局勢感到擔憂,超過6成的民眾認為美國經濟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而最令拜登難受的是,盡管通脹和油價問題不受總統和行政部門直接管控,但民眾仍然會把當下他們在加油站和菜市場所遭受的“苦難”怪罪于他拜登身上。將近54%的民眾不認可拜登的經濟政策,這和他的總統支持率中的不認可程度基本吻合。
換言之,拜登當下的困境幾乎是直接和民眾對經濟的感觀所對應的。盡管總統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力有限,經濟好的時候總統有功,經濟壞的時候總統有過大概是美國政壇一個比較適用的常用公式(當然,要看具體情況)。考慮到印象大于實際,如何扭轉民眾對美國經濟的悲觀看法,是拜登政府未來所要主抓的問題。好消息是,高油價和高通脹這種事情往往不具備持續性,如果在明年中期,甚至是下屆大選之前這些問題得到有效控制,而經濟大環境仍然是整體向好,那么拜登則有機會擺脫當下的泥潭。但是壞消息是,這估計依然救不了民主黨中期選舉的選情,而疫情等意外性因素恐怕不會讓事情變得那么簡單。
Thanks Joe!
有意思的是,隨著近期油價回調,拜登最近幾個民調的支持率也開始緩慢回升,甚至多個民調已經接近49%-50%的水平。看來如果油價能夠得到控制的話,拜登也還是可以把自己拉出泥潭的嘛。(美國民眾就是這么膚淺.jpg)
至于拜登國內立法議程的困境能否得到解決,這個問題則仍只有曼欽老師一個人才能回答。隨著1.75萬億法案正式推遲到明年才能投票表決,民主黨依然沒有在內部達成共識(說服曼欽)。
這里面的核心問題還是預算協調機制本身帶來的限制,由于曼欽咬定法案總額不應該超過1.75萬億的上限,許多開支項目的授權年限被縮短到一兩年來滿足數字方面的要求。(這種是國會經典操作,通過縮短項目的有效時間來暫時降低對于項目開支總額的數目滿足當下的政治和程序要求,在未來通過逼迫國會重新授權這些理論上受歡迎的開支項目的方式來變相實現項目永久化)但曼欽本人又不滿這種做法,特別是對于只延期一年的兒童稅負補助項目,曼欽表示了強烈反對。但如果民主黨不通過這種做賬方式來行動的話,整個法案可能會直接分崩離析。但不管怎么說,民主黨通過類似民生開支的成功概率還是要大于失敗的,具體只不過是數字方面和項目規模大小的問題。
曼欽老師不點頭,這事兒就成不了
然而就算是拜登的BBB法案能夠成功過關國會,這真的會給民主黨和拜登帶來民調上揚和選舉助力嗎?答案估計是否定的,歷史上大把例子顯示政黨通過法案之后仍遭遇民眾反噬。畢竟,感觀和文化戰爭(身份認同),而不是具體立法政策,才是如今大部分選民投票的動力。
換言之,民主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仍是當下進步派和自由派固有的教師爺作風和學院派氣質。在文化戰爭議題上,民主黨在受到左翼思潮影響下所選擇的許多立場,無論是移民,種族,還是教育等領域,都是和大量美國民主所脫節的。隨著全球左翼普遍知識分子化,傳統政治斗爭藝術因為“骯臟”而被學院派政客們所嫌棄,但是殊不知政治仍是一項殘酷割喉的事業。
想要贏得選舉,就必須揚長避短,民主黨想要贏下選舉維持脆弱的選民聯盟,就得避免上共和黨文化戰爭的鉤,盡可能避免討論種族問題,主打自己擅長的經濟議題和民生話題。即便是在談論種族問題的時候,也不能采用所謂“正義在手天下我有“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不能過度負面的評價美國的歷史(因為選民不喜歡,不是因為美國黑歷史不夠黑)。在農村地區因部分民主黨人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的做法已經對民主黨極度不滿的情況下,如果真的效仿一些城市自由派的做法天天大談什么廢除警察啊,什么批判性種族理論啊,那可真的是把自己往選舉災難的方向趕。
No to CRT!
不要說為何共和黨不用這么干,因為美國的政治極化是不對稱的。現實如此,失敗主義謀士只會也只能抱怨,而有政治智慧的人,則會選擇在現有格局下去盡可能地操作。
失蹤人口回歸系列,終于忙完了期末哈哈哈,明天更新文章的下篇(展望中期選舉,漫談2024,已經論帝制的必要性#滑稽),未來預計將更新一篇賀副統帥的黑文,年末估計還要把極化系列收尾(我信了我自己)。
哦對了,老群因為一些反動勢力折騰炸了,請各位原先群沒有加我的朋友聯系我加新的討論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