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汽車市場發生深刻變革,尤其是新能源進攻猛烈,11月份滲透率接近20%,也就是每賣出100臺新車,幾乎20臺車是新能源,新能源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替補,真正成為主力隊員。具體車企中,比亞迪銷量同比幾乎翻番,造車新勢力一線軍團集體進入萬臺俱樂部,表現最突出的是理想,憑借一款車型,一款配置,11月份銷量拿到13,485臺的成績,同比增長190%,手里還握著厚厚的繼續增加的訂單。
更大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在11月份30萬元以上級別的中高級SUV排名中,理想ONE(參數丨圖片)史無前例秒殺了奔馳GLC、奧迪Q5和寶馬X3等德系三強,排名中高級SUV第二。
“理想ONE在11月創造了單月交付1.3萬臺的新紀錄。這也是起售價超30萬的中國品牌豪華車型第一次實現單月交付破萬。”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對于11月的交付成績十分滿意。
理想的關注度、曝光度,以及本來就很高亢的音量變得更加豐富,分析和關注理想為什么成功,以及關于理想ONE產品力優勢的帖子比比皆是,我們打算換一個角度。
我們都知道理想已經成功了,那么理想的成功,可以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發或者啟示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試著去進行解讀。
迎合市場需求,解決消費者痛點,永遠是攻城利器
在中國燃油車市場向新能源過渡階段,其實也是一個尷尬時段。面對新能源車經濟節能、使用成本低、不限行不限購、無需保養以及駕駛感受更敏捷等種種優勢,很多消費者依然選擇燃油車,不是消費者多么固執,也不是多么愚蠢,是因為電動車兩個痛點讓人難受:一個是充電焦慮,一個續航焦慮。
很多人感受中,燃油車沒油了,隨隨便便5公里都可以找到加油站,哪怕續航還剩下10公里都不擔憂,但是電動車遠遠不能。續航焦慮則是新能源的最大痛點,好容易充一次電,滿電續航多數不超過500公里,在跑了400公里之后,就開始心慌,非常沒有安全感。
理想則通過創新的增程模式,創造性解決了這個問題。讓這部車子既可以加油,也可以充電,滿電滿油續航接近900公里,純電續航也接近200公里。如果城區代步,可以完全使用純電模式,這就是一臺純電車;如果長途旅行,隨時可以加油,可以獲得近乎無限續航。而且,這部車子雖然可以加油,駕駛感受又完全就是出電車,6.5秒就可以破百。
正因為方方面面迎合了市場需求,解決了市場痛點,理想一飛沖天。
技術落后不一定是產品短板
理想剛推向市場,曾經飽受爭議,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技術落后,“明明就是一部插混,卻冒充新能源”“理想就是一個過渡”“技術太老了,續航才180公里”“這個車就是用來騙傻子的”,尤其是那臺三缸1.2T發動機,更因為過于成熟飽受爭議。
坦率地說,理想這臺1.2T發動機確實普通,1.2T排量,三缸結構,最大功率只有131馬力,噪音和抖動也略微感人。表面看,機子高度成熟性能一般,如果直接帶動理想ONE 2.3噸的身軀,估計只能爬著跑。“三十多萬買個1.2T發動機,是不是腦子進水了?”的疑問比比皆是。
但是,這臺發動機其實并不用來驅動汽車,而是用來發電。如果用來發電,此前的劣勢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優勢卻非常突出。體積小,占用更小空間;重量輕,降低了行駛負擔;油耗低,可以用更很少的油發更多的電。
總之,雖然這臺發動機技術落后,卻非常適合理想ONE,價格也不貴,供應有保障,產品可靠性也可以,也是目前理想可以采購的最合適的發動機。所以,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技術先進的不一定更合適。
其實在汽車行業同樣如此,大眾豐田很多暢銷車型,其實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技術很成熟,大眾的1.4T用了十多年,豐田的6AT用了幾代車型,配置也不是高大上,但是成熟可靠經久耐用,其實也是受到消費者認可。
一個優等生打敗一堆歪瓜裂棗
理想成功另一個啟示就是,一個優等生可以打敗一堆歪瓜裂棗。
自主品牌在進行品牌或者產品規劃時候,往往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期望盡量推出更多的品牌,每個品牌又覆蓋更多門類,在每個細分市場都推出車型,如果這個細分市場比較重要,甚至會推出很多款車型進行圍剿。如果還覺得不夠,甚至會二世同堂甚至三世同堂。
這種做法當然有跡可尋,大眾就是這么做的,它在中國A級車市場投入了十幾款車型,最便宜的幾萬元,最貴的幾十萬元,進行全面地毯式覆蓋。
不過,除了多生孩子打群架之外,集中財力物力培養精英也是一個生存之道。典型例子就是理想,迄今為止,理想就只有一個品牌,一款車型,就一款配置,就33.80萬一個價格。此前老款車型還分別提供7座和6座,現在精簡到只提供6座。但是13,485臺銷量,已經超過了蔚來ES8、ES6和EC6三款車型的總和,也超過了很多車企多款車型銷量總和。
另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迄今為止,特斯拉僅提供Model 3、Model Y,Model X和Model S四款車型,但已經在電動車領域打敗了大眾、通用和豐田等擁有幾十款甚至幾百款車型的傳統燃油車企,榮登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寶座。
當然,集中精力培養精英車型和多生孩子打群架并不矛盾,也并非存在優劣高低的區別,只是在多生孩子打群架之外,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給一些新的車企、新的品牌提供了一個新的生存之道。尤其在創業初期,與其精疲力竭打造競爭力不夠的多款普通車型,還不如集中精力打造一個精品,照樣活得下去。
自主消費者已經站起來,車企別跪著了
理想崛起的更大意義,不在于理想作為新能源車型的突破,而是在30萬+以上級別豪華市場的突破。11月份,理想銷量史無前例超過了奔馳GLC、奧迪Q5和寶馬X3,這具有十分重大的啟示,意味著年輕有主見的消費者,已經完全具備接納中國高端產品的愿望和能力。
在過往漫長的歲月里,自主品牌相對于合資品牌自覺低人一等,這當然情有可原。因為相比有著幾十年上百年歷史的奔馳大眾豐田以及福特等海外品牌,自主品牌起步晚、底子薄、技術落后,最近二十年一直亦步亦趨,以學習和仰視的態度面對合資以及海外品牌。
而60后、70后和80后消費者,更是親眼看到了當年自主品牌外形山寨、質量低劣的悲慘童年,對于自主品牌充滿鄙視。
如此,時間長了,自主品牌已經形成了自我貶低的思維定勢。其實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成長,自主品牌在品控、技術上完全可以和合資分庭抗禮,但是由于部分消費者內心深處的自卑,依然以仰視的態度面對合資,嚴重缺乏自信,這從很多細節可以觀察。尤其是自主品牌在命名以及傳播方面,嚴重自我矮化,紛紛使用英文或者中國人看不懂的洋文命名品牌。即便其中最優秀的長城和長安,在產品命名時候依然是跪著的心態。
比如最近廣州車展,長城推出全新高端品牌沙龍,長安推出全新高端品牌阿維塔,全部都是中國人看不懂的洋文名稱。長城和長安起這樣的名字,毫無疑問是想討好“崇洋媚外”的消費者。其實并沒有太大意義,我相信對于三觀正常的中國人,喜歡“長城”一定超過喜歡“哈弗”,喜歡“長安”一定超過喜歡“阿維塔”,喜歡“王朝”的名字一定超過喜歡“比亞迪”,而蔚來和理想這些帶有中文美感的名字,也一定比邁克薩斯好聽一萬倍。
從理想成功的范例更可以看出,一個完全帶有中文美感的品牌,其實更容易感動國人,看看今天長城WEY品牌,幾款車型加在一起的銷量,還不如理想一款車型,就知道這個所謂的洋文名字除了惡心消費者,其實用處不大,還不如直接就叫魏牌。
理想的成功。更意味著,只要你有的好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熱情擁抱,并不會因為你是中國品牌就歧視,甚至會因為你的中國身份而更加熱愛,并且具有榮焉。
這也是理想成功,最令人激動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