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第一還是物質第一?思維決定存在,還是存在決定思維?能不能做到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辯證統一?這些都是極其平常的問題,同時也是不容易弄明白的,弄明白了能不能真正在現實社會中踐行?踐行的時候是只能堅持一會,只能斷斷續續的做,還是可以一直不間斷的做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個說高深一些屬于哲學問題,屬于世界觀問題。說通俗點就是怎么樣的活著才是更美好。
孔子說:“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把什么擺在前面,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弄清楚這個很重要。要擺這個順序,先一定要明白“我是誰”?因為你所處的環境位置,具備的條件、存在的各種因素等等決定你先做什么就可以取得好的結果,你必須先做什么才可以達到目的,或者說你在這個環境里只能做什么才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更美好生活,不然你只能是徒勞無功,甚至是適得其反。
“因材施教”的意思是根據“材料”來進行施教,不是自說自話,不是“對牛彈琴”。
先弄明白“我是誰”,你就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會“知所先后”,就不會好高騖遠,不會無頭蒼蠅亂撞。當然我們弄清楚自己是誰,并不是要我們永遠就停留在原地,就“認命”,就什么也不干,就聽天由命。明白自己處的環境,辨別清楚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物,分期清楚條件、因素這樣才能找到通向“更美好生活”的適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自己想辦一個大學,通過分析自己,分析身邊的事物,現實情況是一時半會還沒有能力去辦,那么我們應該從現實基礎的開始做起,積累經驗資源和資本,當達到“可以”辦大學的時候,我們再毫不猶豫的去辦,這個就是“知所先后”,就是明白自己是誰。
“我”是一個人,人是可以“隨時變化”“與時俱進”的,把自己“畫”在一個框子里圈起來,那是“封建”。認清自己是誰,不是裹足不前,不是自我泄氣,說什么“命不好”、“運氣不好”、“家庭出生不好”、“社會環境不好”等等,這些客觀原因不能否認,但是我們有沒有“盡人事”?我們看看長征精神,那是什么環境,什么條件,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革命為什么會成功?“非力不足也,汝畫也”。一個人認清自己絕不是為了“認命”,而是為了知道“先干好什么”。
自己有的這些在當今社會能夠干什么,沒有的應該在當今社會怎么去補齊。發揮好自己的長處,補足自己的短板,這樣你在社會里就可以不斷獲得更美好的生活。
認清楚自己不是只認識自己身邊的事和物,不是坐進觀天,不是自以為是夜郎自大,還要放眼整個社會,看當下的時代,明白什么是“時”,什么是“勢”,要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勢”成就自己,獲得美好生活。“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認清楚自己,認清楚他人,認清楚社會,認清楚世界,你就可以“能立能達”不會被別人“釣魚牽引”了。
當今社會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作為普通的老百姓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閱讀傳統書籍,絕大多數不是為了研究,不是為了做學問。
普通老百姓學習傳統文化,一個就是“鑒古知今”,能夠獲得古人的智慧,能夠幫助自己解決現實生活遇到的問題。再者就是能夠精神上充實自己。所以不要把學習熱愛傳統文化的普通老百姓和在大學研究機構的純粹做研究的學者去比較,以此來品論學者和普通百姓的水平高低。“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謀的是不一樣的,就像編輯教材的人和在學校使用教材教學的人是不能等同的。老百姓學習傳統文化要的就是應對當下,能夠汲取傳統的優秀,能夠運用所學直接在當下獲得美好生活,能夠解決現實生活遇到的追求物質豐富和精神豐富的問題,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研究而研究”,若是真的比學問普通百姓肯定是不能和坐在辦公室整天搞這個研究的專家學者去比。可能專家學者他們是古人書籍原原本本的“照著講”,普通百姓是需要創造性的“接著講”,接著講,需要有變化,有揚棄。照著講必須嚴肅對待傳統典籍,必須一絲不茍,接著講必須吸收轉化為我所用,用自己的理解去延續更新。
要做到“知所先后”先要“知”,如何才能夠“知”呢?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好學”,就是學而不厭,就是見賢思齊。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不要以為學習了一家之言就拿著這家之言觀察世界,指導全部生活。真理是和謬誤相比對斗爭才發展起來的,美是和丑相比對斗爭才人們認可接納的,唯心主義是和唯物主義相比對斗爭才能不斷發展進步的.....。我們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不要排斥現代哲學思想,從事文化藝術的人也不能否定從事經濟工作、科技工作、農業生產者的貢獻。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極高明”也要學會現實生活中的“道中庸”,這樣才是“一以貫之”,才是真正的統一完整的認識。
厚此薄彼、執一不化都不是真正的“開放精神”,不是真正的現代文明,都是“封建固化”的殘余遺毒,絕不可能學而不厭,更不可能有真知真識。所以要“好學”必須擁有開放的心胸,有了一顆海納百川的心胸才可以真正的學而不厭,才可以好學,有了學而不厭的精神,就可以“近乎知”了,這是“知所先后”的第一個知先后。孔子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是對當時多數普通老百姓說的,他是根據當時人們所處的環境、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條件才這么說的。管子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個都是要懂得根本和枝節的先后關系。當下很多學習傳統書畫的人,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孜孜不倦的書寫繪畫,精神確實值得欽佩,但是多數愛好者終其一生也就只能停留在愛好上,藝術成就卻很少。愛好不能成為生活的全部,一旦成為全部就是事業了。如果要把愛好當成事業就要做好為了事業奉獻一生的充分準備,做好淡泊名利清貧一生的準備,做好好學不厭,不恥下問的準備。“先之、勞之”而且還要“無倦”。光有“勞之無倦”,沒有“開放心胸”這個“先之”,其結果就只能是苦果。孟子說:先立乎其大,此為大人而已矣。不具有大人的心胸想成為大人,想干成大的事業,立大的功業,創作大美的文藝作品,這個可能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知所先后,先要知的先,我以為就是這個先。
(李多善隨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