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翔
元寶的爸爸是太原市急救中心中鐵十二局站車隊長袁煜華,2月26日晚參與太原市急救中心緊急轉運某賓館密接隔離人員任務,至今還在隔離待命,他與家人也只能在任務間隙進行短暫的視頻聊天。
以下是袁煜華的兒子袁晨瑞口述并由其媽媽李瑾整理的日記。
我叫袁晨瑞,大家都叫我元寶,我是太原市第五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我的爸爸媽媽都是急救人,爺爺以前(退休前)也是急救人。
2月26日是周六,每周的今天是我們一家四口團聚放松玩耍的親子時光。吃過晚飯,我和弟弟正商量著準備“武器”跟爸爸玩“打仗”的游戲,晚8:30分爸爸接了個電話就跟我們說:“孩子們,爸爸有緊急任務得趕緊走了”!“可是你還沒跟我們玩呢”!“等爸爸下了班,回來跟你們玩啊”!
心情很失落,“癱倒”在沙發上——不想讓爸爸走,爸爸是我心中的“奧特曼”,想讓爸爸陪我們玩,想讓爸爸陪我們睡覺……唉,盼了七天的周末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周一(2月28日),課堂上,班主任牛老師在講“保護”,她說“保”就是“元寶的爸爸現在正在一線保護著百姓的生命健康”!
我是“奧特曼”戰士的兒子,我很自豪!
我從媽媽的口中知道,爸爸和爸爸的戰友每天很忙很辛苦,正在全力保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周日,奶奶生病住院了,好像很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爆發了,尿血、腹痛……),只有爺爺陪著;媽媽也生病了,眼睛做手術了(眼底封閉手術),是表叔在陪著。我看見媽媽哭了,我跟媽媽說把爸爸叫回來。可是她說我還小,很多事情理解不了,我們的城市生病了,城市是我們的大家庭,需要爸爸和爸爸一樣的人去保護,只有大家庭好了,咱們的小家才會更好!
周四(3月3日),牛老師講了語文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第二段寫道:“爸爸告訴我,沿著寬寬的公路,就會走出北京。遙遠的新疆,有美麗的天山,雪山上盛開著潔白的雪蓮。我對爸爸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作業是以“我多想”寫下自己的愿望。我想起爸爸說的,他以前在新疆當兵,他還說要帶我們去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說那里的水果很甜、風景很美……“我多想”的愿望就是:我多想見到爸爸!我多想讓爸爸帶我們去新疆!我多想快點長大,跟爸爸一起去抗擊疫情!我多想成為醫生,救助更多的病人!我多想疫情快點結束,和爸爸熱情相擁!
同事眼里的袁煜華,坦坦蕩蕩、踏踏實實是他給人的印象;刻苦鉆研、精通業務,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加班加點、忘我工作,是他的真實寫照。
既是同事又是妻子的李瑾告訴記者,他在家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一旦沖上一線急救,他就是戰士,逆向而行,奮不顧身,拼盡全力,守護龍城。2003年,他與父親袁海清是太原急救抗擊非典的“父子兵”。2020年,我們“兩口子”又成為太原急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夫妻檔。
記憶中,自己的成長遭遇過父親的缺席,他有過埋怨,有過不解,但當他接過父親手中的方向盤,成為一名光榮的急救車駕駛員時,卻漸漸理解了當年父親的缺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老父親所說的,作為一名急救人,“戰疫”就是要沖鋒在前這句話的意義。李瑾說,兒時的袁煜華看到呼嘯而過的急救車,準會踮起腳尖,猜測哪輛是父親開的,會擔心父親的安全,其實,那就是他對父親深沉的愛。而今只要聽到遠處傳來的急救車鳴笛聲,丫丫學語的小兒子嘴里就會發著咬字不清的“baba”音,堂堂男兒也讀懂了父子間那份最溫情的掛念,仿佛急救車的鳴笛聲已成為父與子愛的暗語。
2020年2月10日晚,袁煜華接到派診,一名13歲的女孩高燒40℃,身體無力無法下地,需急救人員上門搬抬救治轉運。鑒于疫情期間狀況特殊,接到指令后,袁煜華和兩名急救人員按照流程迅速防護完畢,很快到達患者家中,合力把患者抬上救護車,順利轉運至定點發熱門診。之后,他才得知,家中1歲多的小兒子也突然高燒,聽到這個揪心的消息,他多想回去陪在兒子身邊,可是袁煜華還是忍住焦慮和不安,他沒有立即趕到家中,只是叮囑妻子做好防護,帶孩子去附近醫院發熱門診。那一刻李瑾有委屈有失望,但她始終明白,沒有大家的平安哪有小家的安寧。
作者單位:山西省衛生健康委發展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