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曰:野冷魚,格外香,吃魚就去黑龍江。三花五羅十八子,白魚馬哈加鱘鰉,“三花五羅”請參閱上篇書,本篇繼續探索,簡單介紹包括“白魚馬哈加鱘鰉”之內的各種“雜魚”。為保持完整性,與前文略有重復。
1. 達氏鰉/Huso dauricus
圖1 達氏鰉
分布于黑龍江中游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和嫩江下游,終生生活在淡水中,不作長距離洄游。體型巨大,身長兩三米乃至更大,最終達1噸,自白鱘遠遁之后穩坐國內淡水魚之頭把交椅;口下位,形如半月,吻突出呈三角形,體被五列菱形骨板,其狀可怖。肉味鮮美,體內“軟骨”潔白爽脆,鰉魚卵更是上等佳品,被譽為黑色黃金。
2. 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
圖2 大麻哈魚
英文稱Chum Salmon,洄游進入黑龍江、圖們江和綏芬河等水系,烏蘇里江數量較多。體側扁呈紡錘形,長1米左右,上下頜不相愈合,各有向內彎斜的銳齒一列,永遠合不攏嘴,面相極兇惡;體側有10至12條橘紅色婚姻色斑紋,入河洄游時體色呈黃綠色,逐漸轉為青黑,產卵前為至暗時刻。肉和卵均為珍品。
3. 馬蘇大麻哈魚/O. masou
圖3.1 馬蘇大麻哈魚(洄游型)
拍攝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水產技術推廣站 鄭偉
圖3.2 馬蘇大麻哈魚(陸封型)
英文稱Cherry Salmon,俗名奇孟魚,國內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有陸封型和洄游型之分,陸封型即日本之“山女鱒”,外貌氣質不像大麻哈魚那么劍張弩拔,體態勻稱、體色優雅,終生保有幼鮭斑(parr)。此魚肌間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值較高,且有豐富的鮮味氨基酸,為鮭科魚類中口感最好的種類之一。國內有養殖(陸封型)。
4. 駝背大麻哈魚/O. gorbuscha
圖4 駝背大麻哈魚
又名駝背鱒,英文稱Pink Salmon,僅見于綏芬河、圖們江水系。體背部青黑,體側及腹部銀白,有時粉紅色,雄性在繁殖期背部隆起成佝僂狀,故名“駝背”,雌性變化不大。名貴經濟魚類,在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魚屬中資源量和漁獲量最多的種類,在我國境內已經很少見,據當地漁民稱至少絕跡二十年,是否還有不可知矣。
5. 細鱗魚/Brachymystax lenok
圖5 細鱗魚
也叫細鱗鮭,黑龍江、嫩江及牡丹江等水域分布較多。形態略似哲羅鮭,體側有不規則黑斑點,體色則因環境不同而異。終年生活在山間溪流的呈紅褐色,腹部較暗,漁民稱“山細鱗”;冬季游至大江越冬的呈黃褐色,腹部銀白,俗稱“江細鱗”。味道極鮮美,號稱黑龍江最好吃的魚之一,目前已有規模化人工養殖。
6. 烏蘇里白鮭/Coregonus ussuriensis
圖6 烏蘇里白鮭
俗名雅巴沙、兔子魚、大眼白,烏蘇里江分布最多,黑龍江、松花江和興凱湖等水域也有。體側扁,背部灰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總體上其貌不揚,看上去就是一條普通的淡水魚,沒什么突出特點。肉質細嫩、脂肪含量高,味鮮美。p.s. “兔子魚”俗名存在異物同名現象,后面會有涉及。
7. 池沼公魚/Hypomesus olidus
圖7 池沼公魚
俗名黃瓜魚,產于黑龍江、圖門江下游。小型魚類,成魚個體僅8-9厘米,體細長稍側扁,頭小而尖,背部草綠稍帶黃色,體側銀白,乍看有點像“沙丁魚”。肉質鮮美,具黃瓜清香,目前我國南北均有養殖。此魚生長和繁殖周期短,又有食魚卵的習性,在某些地區已成為害一方的入侵物種,曾致云南、新疆等地的土著魚瀕臨滅絕。
8. 湖鱥/Rhynchocypris percnurus
圖8 湖鱥
《黑龍江魚類》書中載其俗名“柳根池”,實際上人們可能叫它“紅翅子”,國內僅見于黑龍江和圖門江水系。小型魚類,身長不過10厘米,體紡錘形,背部和體側為灰黑色,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黃白色,魚鰭暗紅色。食用價值不大。p.s. 有人認為“紅翅子”為寬鰭鱲/Zacco platypus,二者相比,還是湖鱥更合理。
9. 銀鲴/Xenocypris argentea
圖9 銀鲴
俗名黃姑子,屬冷熱不懼的廣溫性魚類,分布于珠江、長江、黑龍江等水域。體長而側扁,頭小呈錘形,背部灰黑色,腹部及體下側為銀白色,無腹棱,鰓蓋有鮮艷的橘黃色斑塊,胸鰭、腹鰭和臀鰭呈杏黃色。在黑省產量不小,有一定經濟價值,南方養殖較多。
10. 細鱗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圖10 細鱗鲴
俗名板黃,分布于黑龍江、長江、珠江等水系。體較高,側扁,頭小吻鈍,背部灰綠色,兩側和腹部銀白,隱約可見黃色色彩,此即“板黃”之名的由來。在鲴類中個體最大,可重達6市斤,經濟魚類之一。p.s. “五羅”中的銅羅,少數人認為是“板黃”,也有人認為是與“板黃”相類似的魚類,但具體指認不清,現在多認為是梭鱸。
11. 鳡魚/Elopichthys bambusa
圖11 鳡魚
俗稱干條,我國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各水系皆產,黑省境內亦有。兇猛的大型掠食性魚類,最長達2米,重60公斤。體細長如棒,頭部銳三角形,背部灰黑或灰綠,體側銀白而有金色光澤,頭后部金色尤為顯著,腹部灰白。肉質佳,大型上等食用魚類,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經濟魚類,又被視為養殖害魚之首。
12. 馬口魚/Opsariichthys bidens
圖12 馬口魚
除西藏、新疆和臺灣等地外,南自海南島、北至黑龍江的東部江河中均有分布。小型魚類,體延長側扁,銀灰帶紅色,具藍色橫紋;口大,上下頜邊緣凹凸,形似馬口,故名“馬口魚”。p.s. 《黑龍江魚類》收錄黑龍江馬口魚/O. uncirostris amurensis,而無本種,未知何故;另有信息顯示,黑省尚有同科中華鱲/Zacco sinensis。
13. 唇?/Hemibarbus labeo
圖13.1 唇?
圖13.2 唇?
俗稱蟲蟲、重唇,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直至黑龍江水系均產。體長形,略側扁,唇厚且下唇發達,體背青灰色,腹部白色,成魚體側無斑點,小個體具不明顯的黑斑。一般體重1~1.5kg,含肉率較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東北民諺曰“鯉魚頭、鯰魚尾、鳊花肚子、蟲蟲嘴”,側重點就在其“烈焰紅唇”上,據說肉質極佳。
14. 翹嘴鲌/Culter alburnus
圖14 翹嘴鲌
曾用名翹嘴紅鲌,俗稱大白魚、白魚或島子,分布甚廣,珠江、閩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水系均產,吉林“三花一島”之“島”即指本種。體長150~431毫米,長形側扁,口上位,典型的“地包天”,腹部在腹鰭基至肛門具腹棱,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色。肉嫩味美,最宜清蒸,在鯉科魚類中算是庸中佼佼,唯恨刺多爾。
15. 達氏鲌/Culter dabryi
圖15 達氏鲌
過去叫青梢紅鲌,俗名青梢、青桔子、僂鍋魚,全國各水系均有分布,大興凱湖數量較多。體長形側扁,形態特征與翹嘴鲌近似,然個體較小,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重150~300克左右;背部隆起更為顯著,形如駝背,口半上位,口裂斜,容易與翹嘴鲌區別。有人撰文論證“興凱湖大白魚”即指本種,但多數更認同是翹嘴鲌。
16. 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圖16 蒙古鲌
即蒙古紅鲌,俗名紅尾、紅梢子,全國廣布,黑省境內各水系均有,以鏡泊湖數量最多。體長側扁,頭后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口裂稍斜;體背部及頭部呈淺棕色,腹部銀白,背鰭灰色,胸鰭、腹鰭、臀鰭及尾鰭上葉均為淺黃色,尾鰭下葉為橘紅色。主要經濟魚類之一,口感近似翹嘴鲌,但不如翹嘴鲌細嫩鮮美。
17. 擬赤梢魚/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
圖17 擬赤梢魚
俗稱紅尾巴梢、尖嘴或鴨羅,分布于黑龍江及其附屬湖泊中。體細長側扁,背部隆起,頭細長且尖,口小,背部灰綠色,體側銀白色,腹部白色,腹鰭、臀鰭和尾鰭的下葉鮮紅色,胸鰭灰黃色。產量不高,因外形、顏色略似蒙古鲌(擬赤梢魚的尾鰭分叉明顯比蒙古鲌淺),在漁獲物處理時常混同為一類。
18. 三塊魚/Tribolodon brandti
圖18 三塊魚
俗稱灘頭魚,鯉科唯一海水魚,繁殖期洄游至綏芬河、圖們江等淡水水域。體紡錘形,頭部略呈三角形,成魚呈現艷麗的婚姻色,體側有2條橘紅色紋帶,唇部和魚鰭亦呈紅色。溯河時期不同,體色亦有不同,第一批紋帶色彩濃艷,最為煊赫,稱金灘頭,第二、三批則分別叫銀灘頭、黑灘頭。味美,為綏芬河主要捕撈魚類。
19. 犬首鮈/Gobio cynocephalus
圖19.1 犬首鮈
圖19.2 疑似大頭鮈
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和嫩江等水域。體長側扁,吻較尖,鼻孔前方凹陷;口下位,口角須一對;頭背部和體側灰黑色,體側有8-9個黑斑點,背部有6-7個較暗的黑斑點。個體較大,有一定的食用價值,俗語中將其和大頭鮈/G. macrocephalus種類統稱為“沙姑鱸子”。p.s.《黑龍江魚類》書中將“沙姑鱸子”的俗名給了“老頭魚”葛氏鱸塘鱧。
20. 棒花魚/Abbottina rivularis
圖20 棒花魚
俗稱爬虎魚、花里棒子,分布于我國東部各水系,南至珠江北至黑龍江皆產。小型魚類,長不過10厘米。體稍長粗壯,口下位,呈馬蹄形,有口角須一對,吻部向前突出,背部和體側棕色或黃褐色,具黑色斑點及大斑塊,雄性個體體色鮮艷,雌體色較深暗。個體太小,無經濟價值,實在想吃的話,據說味道也不錯......
21. 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
圖21 麥穗魚
俗稱“麥穗子”,南至廣西、云南,北達黑龍江,西達甘肅,此區域內幾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其蹤跡。體細長稍側扁,體背側銀灰色,腹側灰白。雄魚在繁殖季節,吻部有明顯之追星,雌魚及幼魚體色較淡,體側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個體小,應該沒有人窮兇極惡到吃麥穗魚的程度,大多作為家禽飼料。
22.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圖22 泥鰍
俗稱泥勒鉤子,全國廣布。體長圓柱狀,尾柄側扁而薄;頭小吻尖,須5對;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尾鰭基部上方有一顯著的黑色大斑。肉質細膩,號稱“水中人參”,過去少有重視,近年來養殖頗多。另有黑龍江泥鰍/M. mohoity、北方泥鰍/M. bipartitus等近緣種,都是灰不溜秋、滑不留手的德行,外行難以辨識,不提也罷。
23. 須鰍
圖23.1 董氏須鰍
圖23.2 疑似直隸須鰍
須鰍/Barbatula toni,又名董氏須鰍,俗名扁擔鉤或河石榴魚,黑龍江各水系均有分布。體長,頭與胸下方平扁;口下位,口裂弧形,須三對;體灰棕或褐色,具多數黑色斑紋。p.s. 須鰍屬下種類頗多,東北還有北方須鰍/B. nuda、吉林須鰍/B. kirinensis、直隸須鰍/B. pechiliensis等種,外觀差相仿佛,民間不加區分,故不贅述(想述我也述不清)。
24. 花斑副沙鰍/Parabotia fasciata
圖24 花斑副沙鰍
俗名花豆角魚,廣布于北起黑龍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體呈黃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13一15條深褐橫斑紋,尾鰭基部有一深褐色斑點,背鰭、尾鰭只有多行褐色斑點組成的縱紋。我國特有魚類,肉味鮮美,顏值上佳,經濟價值較高,但天然產量很少,已有規模化人工養殖。p.s.《黑龍江魚類》收錄“東北薄鰍”,疑即本種。
25. 土鲇/Silurus asotus
圖25 土鲇
俗稱鯰魚球子,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體長,后部側扁;頭平扁,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狀斑塊;成魚須2對,上頜須長,下頜須較短。黑省主要捕撈魚類,產量較高,夏季產卵后的土鲇尤為貪食,常于傍晚在江灘覓食,最宜下夜鉤捕之。東北民諺曰“鯰魚燉茄子,撐死老爺子”,足見其深受群眾喜愛。
26. 懷頭鲇/Silurus soldatovi
圖26 懷頭鲇
又名黑龍江六須鲇,俗名懷頭、懷子,黑龍江、松花江、嫩江和烏蘇里江有分布,東北地區淡水養殖的主要種類之一。體長,尾頭側扁,灰黃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暗色斑塊,腹部白色。外觀和土鯰近似,但本種個頭碩大,據說能長到100厘米以上,且有須3對,成體土鯰是2對。
27. 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
圖27 烏蘇里擬鲿
曾用名烏蘇里鮠,俗名牛尾巴,分布于黑龍江、烏蘇里江、嫩江、松花江、珠江等水域,洪澤湖、太湖也有。體長,吻鈍圓,外形略似牛尾巴,體背側灰黃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據說此魚出了黑龍江不值錢,南方還有人拿來冒充野生黃顙魚出售。
28. 圓尾斗魚/Macropodus ocellatus
圖28 圓尾斗魚
俗稱撲了魚、江兔魚,也有叫兔子魚的,過去在黑省也曾叫太平魚(疑因在已撤銷的哈爾濱太平區數量較多),珠江至黑龍江均產。體側扁,呈長橢圓形,鰓蓋骨后緣具一藍色眼狀斑塊,尾鰭圓形;體側暗褐或暗灰,有不明顯黑色橫帶數條,雄魚比雌魚鮮艷,背鰭和臀鰭后部鰭條更為飄逸美觀。生性善斗,故名“斗魚”,養著玩還不錯。
29. 江鱈/Lota lota
圖29 江鱈
產于黑龍江及額爾齊斯河,頭大扁平略似鯰魚,夏季常游至山間溪流避暑,故名“山鯰魚”。體色變化很大,暗褐或灰褐色,秋季灰綠色,體側和鰭上常有許多不規則的黑黃斑。以其肥大的肝臟和雄魚精巢的味美而著稱,魚肉褒貶不一,《黑龍江魚類》書中明表,“其肝臟味美食佳。可是肉質不鮮美,不受歡迎”,而某度百科則大贊其美味,不知道該信誰。
30. 烏鱧/Ophiocephalus argus
圖30 烏鱧
又名烏魚或才魚,東北俗名“黑魚棒子”,分布于中國各大小水系,唯新疆西藏未見報導。體呈長棒狀,頭部扁平,體色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體側有明顯黑色條紋,頭部有三對向后伸出的條紋。魚肉細嫩厚實,通常處理成魚段或魚片后烹調,本磚家唯一一次吃淡水魚刺身即出自此魚,“生吃才魚片”,有風險,不推薦。
31. 黑斑狗魚/Esox reicherti
圖31 黑斑狗魚
俗稱狗魚棒子,高緯度寒冷地區水域的特產魚類,分布于黑龍江各水系,數量較多。體延長如筒狀,頭前部扁平,吻似鴨嘴(也叫鴨魚),背部青銅色,散布許多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一般體長在600 毫米左右,體重在1-2公斤之間,最大個體體重達16公斤以上。肉食性兇猛魚類,且貪吃成性,實屬水中饕餮,對漁業有一定危害。據說味道一般。
32. 日本七鰓鰻/Lampetra japonica
圖32 日本七鰓鰻
日本七鰓鰻/Lampetra japonica,現在改叫東亞叉牙七鰓鰻/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俗稱七星子,分布于黑龍江各水系。體呈圓柱形,光滑無鱗,頭兩側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與眼睛排成一行共8個點,又稱八目鰻。民間關于“七鰓鰻有毒”的說法,實為假語村言,完全不必理會。國內雖少有人問津,但國外愛吃的大有人在,日韓尤嗜之。
OK,連同最后似魚非魚的七鰓鰻,黑龍江魚類“三十二雜魚”湊齊,雖然距離民諺中“七十二雜魚”尚有四十之遙,但個人認為重要種類差不多都涵蓋在內了。“七十二地煞數”只是民間常用的約數而已,極言其多爾,不必太較真。
勘誤
圖33 蛇鮈
圖34 蛇鮈
一文,雖幾經修改,仍有配圖錯誤,“川丁子(船釘子)”蛇鮈/Saurogobio dabryi,應該是以上兩圖的模樣,也有人稱其為“沙姑鱸子”。圖片來源:中國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站聯盟網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