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業時代》2015年在《首屆亞洲三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上展出
作品起始于對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素描的思考,眾所周知,維特魯威人是藝術大師基于黃金分割點試圖創作“完美比例”的男性人體。
而“黃金分割”這一基本適用于所有藝術與建筑的數理結論是純粹理性分析的產物,而理性的啟蒙帶來了工業革命。作品的呈現方式是鑲嵌于破舊的機車車輪,之所以將作品鑲嵌在圓形的輪胎上,一是模擬維特魯威人方形與圓形的基底,試問工業進程是否也有其自身的黃金分割點?如果有,那么工業進程是否也應該進退有度?
《后工業時代》2017年在《和而不同:傅文俊數繪攝影展》(中國美術館)上展出
另外也因為輪胎自身就是時間與空間的記錄器。我的作品就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我將抽象化的廠房攝影圖片根據畫面的平面布局形式貼以電路板實物。使得作品呈現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工業化到數字化的轉換,一個小小的數字芯片,可以囊括多少信息量,其中自然蘊含真偽、也蘊含優劣,就像工業化進程一樣,偉大中也伴隨著毀滅。
《后工業時代》2019和2020年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見證現實:老工業基地及三線建設攝影展》(重慶美術館和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上展出
另外車輪背面裝有LED投影機,投影的是同一亞洲時間下中國、迪拜、香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面貌。充分表現出亞洲自身獨特的城市工業化進程,以及與西方工業文明起點之間的時間與空間的銜接。
影像裝置作品《后工業時代》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