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于我,是自我飛揚的一段時光。經過小學、初中、高中的十年寒窗的苦讀,那些沒有自由的日夜,我終于可以飛翔了。
于是喜歡上了西方文學,因為那里有自我。
其實對于自由的向往在高中就開始了,《少年維特的煩惱》啟發少年心事。《飄》讓一個美國女人的人生深入我心。而三毛的撒哈拉,讓遠方的有趣與浪漫成為一個夢。
我現在才遺憾大學我是失落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那些格物致知。哪怕到了畢業,我仍在畢業留言里寫下:愿同學為自我奮斗不息。
對于自我,有一段話說:唯有敞開心扉,敢于冒險,勇于審視自我,接納新觀念和新方式,我們的意識,才能獲得提升和拓展,活出真正的自己。
自我通向“自由”,所以西方的“人權”,讓他們抗議戴口罩,上街游行。疫情期間仍然到酒吧狂歡。這導致了疫情的失守。
直到學了佛,我才發現原來自我是沒有的,自我是假的。我們想緊緊的抓住一點情緒的花火,其實它轉瞬即逝,我們身體的元素,也每分每秒的在時刻變化。
無我,才是真實。
聽話的中國人,服從大局安排,層層圍剿守衛,堅持動態清零。努力控制了疫情。
自我欺騙了我們,因為它是假的,如果我們執著于它,就會受苦,那么多文學家藝術家:海子、顧城、海明威、張國榮、梵高……他們的文學成就藝術成就到達巔峰,卻為了一個假設的虛無的“我”而自殺。
突然某一天讀到一句話:我將無我。
我想起我的媽媽,媽媽一輩子都為了這個家庭付出,好吃的留給我們吃,不舍得穿好穿的,因為時常要做家務,會弄臟衣服。我的媽媽,一輩子鮮少享受,太太說,你不覺得你媽媽活著不為了自己嗎?
無我,也是佛教的境界。佛教講利他。至少,也要自利利他。學佛,也是要發菩提心,大乘佛教,要讓眾生都解脫。
我突然想,媽媽不就是“無我”嗎?
太太把剩菜放到自己面前,太太幫我做很多事情,太太整夜守護孩子,也是一種“無我”。
我是自私的。自我縱然繁花似錦,我們終究要在“道”的路上一日千里。我們要過有意義的一生,我們要追尋真理。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句話是偉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