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覺得公司還能繼續做品牌嗎?”
隔著寬大的紅木老板桌,聲音飄過來。
“不能”,眉間的川字迅速擺脫了束縛,這邊的男人補充道“可能制造型企業不太適合做品牌吧。”
趁機結束了這個話題。
其實,不是制造型企業不適合做品牌,只是有些問題,本來就不是問題。
不是問題,又何來解釋呢。
解釋,是將障目的一葉拿開,讓對方更清楚地看見泰山,而不是去愚公移山。這種山是認知之山。
有些人認為,品牌只是花錢的由頭,錦上添花的玩意兒。
有些人認為,品牌就是打扮產品,推銷忽悠的工具。
有些人認為,品牌就是吸引消費者眼球,快速撈錢的手套。
認知不同,行動也就不同。
那么,品牌到底是什么?
娜奧米·克萊恩在《NO LOGO》提到,品牌的創制是為了讓顧客產生熟悉度與親切感,(公司)將品牌的概念融入公司的血肉中。打造品牌不只是為產品增加價值而已,而是饑渴地吸取產品所能反映的文化概念及圖像,再將這種種意象投射回文化中,成為其品牌的“延伸”。
(公司品牌)專心打掃營銷世界中的一切障礙物,好成為文化尖兵兼風尚哲人。
所以,品牌不只是具體的產品,更不只是服務于短期的銷售。
有人會說,我就是要在短時間內看到銷售提升,否則品牌不做也罷。
那沒辦法。銷售提升與做品牌,沒有必然關系。
品牌本來就是一個用時間沉淀的過程,即便是橫空出世的品牌,那也是用資金、資源換時間,換出來的。
有人會說,我投入了那么多時間金錢,卻沒做好品牌,為什么?
首先,你以為的投入,是真的投入了那么多嘛。相較于你要對標的企業,有多大差距。很多企業5千塊招了個文員,300塊開了個公眾號,就想1個月達到農夫山泉的曝光度。是不是在搞笑?
其次,你有沒有在一邊說培養品牌,一邊為了眼前的銷售額,榨干尚在成長期的品牌價值,或者將品牌置于重重風險之中。然后出了問題,就說品牌無用。
再次,即便有了幾萬塊錢的年度投入,展會就擠占了一大半。剩下的銀子,這里一點,那里一點,全看隨機心情。結果當然也是隨機的。
有人會說,做品牌不就是博出名嗎?
部分正確。如果只是為了出名,方法有很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出名,都是有利于品牌,有利于公司。公司品牌大型翻車、社死的例子并不鮮見。實際上,很多人都推崇兵行險著、出奇制勝,殊不知前提是以正合。
所謂的以正合,就是要扎實做好品牌基礎,這里的品牌不只是品宣,而是貫穿于企業的整個運作流程。品牌譬如一部分浮在海上的冰山,水上體積只是水下體量的1/9。
而有些人恰恰只盯著水上的部分,以為品牌打造很容易,學習各家所長,然后復制粘貼想法,指揮下別人來落地,自己就是專家了。
借鑒學習當然是可以,但是不加分析調整,公司這樣做品牌,就像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跑不遠,就像穿著不合身、補丁拼接的衣服,難以自如伸展。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場景,即便是制造型企業,即便是客戶屬于B端,品牌依然是可以做的。每一家制造型企業,都在客戶心智里有對應的符號和形象,有著不同的價值評判。只是有了以上問題,讓品牌很難去做。
有了以上問題,再來抱怨品牌無用,一點也不奇怪。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