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在介紹博物館島(柏林博物館島(世界遺產))時,曾簡單介紹了一下新博物館,在介紹這里的文物之前,再對博物館的內部稍作介紹。
前面介紹過,新博物館是博物館島上的第二座博物館,建于1843-1855年間。之所以叫新博物館,是相對于十年前的舊博物館而言,也就是有了新博物館后,第一個博物館才被稱作“舊博物館”。而所謂新博物館,也只是島上五個博物館中的第二個,后面還陸續建了三個博物館。但新博物館的名字也就那么傳下來了,沒再改。
新博物館(Neues Museum)是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下令建造的,設計師為舊博物館的設計師申克爾的學生,普魯士建筑師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斯圖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1800-1865),外觀為新古典主義風格。新博物館也是普魯士第一個采用近代工業化建筑技術的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打樁、排水、水泥攪拌和升降機還使用了蒸汽機。因為地處施普雷河邊,地基比較松軟,地基下面打入了2344根木樁。
博物館建成后,也經歷過幾次較大的建筑改動。但在二戰中,由于盟軍轟炸導致大部分毀壞坍塌。戰后,博物館位于東德控制區,基本上長期處于廢墟狀態。
1986年,東德政府曾有計劃重建,但不久就趕上柏林墻倒塌(我在柏林看著名的“柏林墻”)和德國統一。
一直到1997年,重建計劃才又被提起,英國建筑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成為重建的設計師。
2003年6月,重建工作啟動,2009年10月16日,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了開館儀式,并將博物館稱作“歐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博物館建筑之一”。。
新建的中央樓梯。
一些原博物館的建筑部件被重新利用上。
墻壁上貼著的一些雕刻殘片,看介紹好像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神殿上方的橫楣雕刻。
雖然是利用了許多舊建筑的遺存,但大衛的設計依然受到一些非議。不過目前的博物館,已經是德國境內唯一保留同時期普魯士博物館內部布局的實例了。
從二層看中央樓梯,最下方是地下室,主要是埃及墓葬展。據說博物館島上的五個博物館都有地下通道相連通。
博物館內的指示牌。
新博物館內以埃及文物居多,包括埃及雕刻、陶罐、紙莎草、墓葬等等,最多的還是埃赫那吞時期,鎮館之寶之一就是著名的埃赫那吞的王后,娜芙蒂蒂的半身像。
當初修建新博物館的目的,也正是因為舊博物館的文物過多而無法安置。
這個門內玻璃房子內,就是鎮館之寶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國王埃赫那吞的王后,娜芙蒂蒂的半身像,下篇準備寫她。
除了埃及文物外,還有史前早期考古文物,特洛伊和塞浦路斯文物,少量古希臘羅馬文物,哥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物等。照片中的人物是北歐考古藏品的負責人。
此外,還有一些象征德意志民族起源的文物。
從新博物館看舊博物館后面屋頂上的雕像。正面的是雙胞胎兄弟卡斯托耳和波魯克斯馴馬,背面的是什么不想去研究了,反正都與馬有關系。
舊國家畫廊(舊國家美術館)的屋頂。
遠處的柏林電視塔(尼古拉街區,聊聊柏林的起源)。
一些古人類的介紹。
多媒體介紹講解。
一副恐龍骨架。
部分展廳。
后面計劃分幾大類介紹,下篇將重點介紹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娜芙提提的半身像。
(寫于新冠疫情封閉期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