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6月2日報道,隨俄烏沖突波及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商的俄羅斯、烏克蘭,全球糧食市場供應問題已越發嚴峻,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中,埃及等國的糧食短缺與部分糧食出口國的貿易保護動作同時浮現,包括印度禁止小麥出口、印度尼西亞禁止棕櫚油出口在內,全球范圍已有20多個國家下達了相關糧食出口禁令。泰國、越南等大米出口國也在研判提高大米價格的可行性,全球性的糧食市場動蕩中,中國的糧食進口也因價格浮動受到影響,但這場有可能發展成為21世紀最大級別的糧食危機中,中國有不受波及、不動如山的底氣。
民以食為天,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牢牢握住糧食飯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戰略,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持續進行農業核心技術突破,為確保糧食安全,全球頻發的糧食危機中,中國早已做好了兩手準備。
一方面,中國以全球9%的耕地面積、6%的談水成功做到14億中國人民口糧的完全自給自足,2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在1.3萬億噸以上,中國已經可以在糧食安全方面說,中國的主糧供應不受“任何國際風云變動影響”、不受“任何國際糧價變動影響”。
國際糧價變動和國際糧食危機對中國人民的餐桌帶來的影響是“吃得好不好”的影響,而不是“吃不吃得上的問題”,雜交水稻為代表的農業技術攻關、農業機械化為代表的農業工業升級、扶農助農為代表的農業政策幫扶,及作為農業根本的“綠水青山治理”和城市農村發展的系統規劃,給了中國糧食安全以在國際糧食危機中“獨善其身”的底氣。
另一方面,中國在持續促進糧食進口的多元化,以玉米進口為例中國此前玉米多從美國進口,自美進口比例達到7成,當下中國正促進從巴西等國拓廣進口玉米來源,也在將加拿大作為菜籽油進口的一大渠道,而早在此前三個月,中國便已允許俄全境合格小麥進口,國際糧食危機未見緩和的當下,中國此前允許俄全境合格小麥進口的政策無疑具有先見性。
糧食作為一國之根本,此次國際糧食危機爆發前的2005年、2010年,國際范圍便分別爆發了兩次糧食危機,除地緣事件引發的突發性危機外,國際糧價變動本就呈現一種糧價走高、供給過剩致使糧價再度走低的周期性變化趨勢,國際分析機構此前預測,本輪糧價走高預計在今年6月見底,但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和加劇,國際糧食市場中趁機漁利者有、埃及等因本國經濟結構系統問題無力承擔糧食變局風險而發生較大危機的同樣有之。
而國際糧食市場的主導權主要掌握在美西方手中,美國芝加哥糧食交易中心主導著全球糧食的定價權,而美西方種子大廠則主要掌控著全球的種子供應,美西方由此對國際糧源形成了從源頭到終端的閉環式掌控。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此前便指出,危機之中糧食可能將會被作為堪比核武的一種武器被用于進攻。
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受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糧食市場變動威脅,但在國際糧價的議價權上中國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