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
有一種人,平時很不起眼,大字不識幾個,在別人眼里就是個大老粗。但在緊要關頭,這類人卻總能擔得起事。而王平就是這樣一個在關鍵時刻靠得住的人。
王平是漢化的賨人,老家在巴西宕渠,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渠縣。
按正常情況,劉備吞并益州后,巴西郡的賨民部落本該直接歸順劉備。王平本來也可以直接為劉備效力。
但是,由于當時孫權派呂蒙爭奪荊州,劉備被迫率部東征,準備與孫權火拼,這給了曹操拿下巴西郡的可趁之機。因而,王平也就跟隨族長和族人一起歸順了曹操,并遷移到了洛陽。
到了洛陽后,標榜唯才是舉的曹操并未重用王平,只給了他一個代理校尉的職務。而僅憑這個職務,王平在曹操那邊顯然就無法發揮他的軍事才華。
公元219年,黃忠斬殺夏侯淵,漢中戰局朝著對曹操不利的方向發展。
為扭轉戰局,曹操親率大軍征討漢中。王平當時也隨軍參加了此戰。
不過,曹操親自出馬也沒用。他最后也被劉備擊敗。
王平在曹軍失利的情況下,投降劉備。
關于王平為什么投降劉備,史料記載是曹軍撤得匆忙,有少部分曹軍撤退不及,被堵住了退路,只得無奈投降。
但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王平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他當時未隨曹操撤退,也有可能是他不想走,他想留在益州,保護宕渠老家的五斗米道信徒。
王平投降劉備后,被封為牙門將、裨將軍。
這兩個職務是中級軍官,王平由此也有了一展拳腳的發揮空間。
不過,王平畢竟是降將。而且漢軍當時也還有一班名將。如魏延、吳壹、趙云等。
因此直到街亭之戰時,王平都只能是給別人打打副手,無法展現自己的領兵能力。
關于街亭之戰,眾人皆知,就不細說了。
此戰后,諸葛亮發現了王平的才華。提拔其為參軍,封亭侯。后來退回漢中,諸葛亮又提拔王平為討寇將軍,負責統領蜀漢的頭號精銳無當飛軍。(王平也是蜀漢一次北伐失利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將領)
而這兩次升遷,也讓王平從一個偏將,一躍成為獨領一軍的要職將軍。
熬了多年后,王平終于有了充分展現自己能耐的平臺。他所缺的,只是一次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
此戰,魏軍主帥是司馬懿。這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較量。
當時,諸葛亮還是使用老戰術:出祁山、攻上邽。
王平領一軍攻打魏軍駐守的祁山堡。諸葛亮親率主力北上,毀掉了上邽一帶的麥田,迫使魏軍不得不從關中運糧,解決糧草問題。
隨后,諸葛亮率部繼續前行,在上邽東面與司馬懿軍隊迎頭遇上。
以司馬懿的脾氣,遇上了,當然就得開打。
然而,司馬懿當時卻并沒有直接打。而是采取憑險堅守的策略,不與諸葛亮決戰。
你不打,我就撤。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動,隨即就回軍鹵城。司馬懿見諸葛亮撤退,就繼續尾隨諸葛亮,也來到了鹵城附近,與諸葛亮繼續對峙。
在對峙一段時間后,諸葛亮等不及了,便決定豪賭一把。
他命令王平撤出對祁山堡的包圍,將全部軍隊集中在鹵城。司馬懿見機,第一時間派張郃打通了鹵城與祁山堡之間的聯絡。
看地圖。
解除岐山堡的威脅后,此時的魏軍已對漢軍形成包圍之勢。
司馬懿判斷時機已到,這正是一戰搞死諸葛亮的大好機遇。
于是,司馬懿果斷下令,讓張郃攻打鹵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則率眾進攻鹵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漢軍。
四年前,正是張郃的突擊,打敗馬謖,迫使諸葛亮占得先手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而此次作戰,魏軍的勝負手又是張郃。只要他能打敗王平,切斷漢軍后路,諸葛亮又會重蹈第一次北伐的覆轍。
但是,這一次沒有了馬謖扯后腿,王平臨危不亂,扛住了張郃的進攻,并還能轉頭協助諸葛亮,大破另一頭的司馬懿。
戰后,漢軍打掃戰場,斬獲首級三千,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的損失極慘。
王平憑此一戰,不僅報了街亭之仇,也用表現證明自己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托。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鹵城之戰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也是唯一一次。司馬懿被諸葛亮揍得慘,從此“畏之如虎”,再也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戰。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諸葛亮死后,蜀漢頭號大將魏延因與長史楊儀不合,于軍中作亂。王平聽聞,率所部進攻魏延。
魏延見王平殺至,正準備引兵迎戰。但不想其麾下將士在王平的一通嘴遁攻勢下,竟然當場就一哄而散。
“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這是史書對王平平定魏延叛亂的評價。
他在蜀漢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做出了堅定的正確選擇,挽救了局勢,沒有辜負諸葛亮對他的信任和厚望。
事后,由于魏延被殺,漢中太守一職空缺。
于是,一向表現出色,軍事技能過硬的王平因而接替了漢中太守,以后典軍、安漢將軍的身份,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鎮守漢中。
公元237年,吳懿病故。王平接替吳懿,繼續鎮守漢中,并進封為安漢侯。這表明,王平在加入蜀漢集團18年后,終于晉升為了一線將領之列。
公元243年,因蜀漢大將軍蔣琬病重,移居涪縣,因而駐扎在漢中的漢軍主力,也一同遷移至涪縣。
蔣琬臨走之前,任命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令其統領三萬漢軍繼續鎮守漢中。
第二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率軍十余萬魏軍攻漢中。
上面說了,蔣琬前一年把漢中的漢軍主力移屯至了涪縣。所以,當魏軍逼近漢中時,王平只能靠三萬人迎戰數倍于己的敵人。
兵力如此懸殊,這仗要這么打?
當時,有人勸王平,說敵強我弱,咱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把兵力集中于漢、樂二城。我們只要能撐到蔣琬的涪城援軍到就行。
看圖示。
漢中的漢城位于定軍山附近,樂城則位于漢中盆地東部的城固縣一帶。這兩座軍事要塞一西一東,保衛著漢中中心城市南鄭的安全。
論地形,漢、樂二城的地勢并不算險要,起不到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但這兩座要塞臨近河流,補給便利,守個一年半載不是問題,很難被敵軍攻破。
所以,眾人主張退守漢、樂二城,意圖并不難理解。說白了,就是不想搏命。只想著退守有補給保障的兩座軍事要塞,盡力拖住魏軍。至于漢中盆地能否守住,戰役最終能否打勝,那他們就不操這個心了。
當時,王平可以隨大流,退守漢、樂城,不與魏軍在關隘死拼。
但王平沒這么做。他認為漢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如果放棄關隘,讓魏軍一路順風地進入漢中盆地。到那時侯,只要魏軍占領陽平關,阻斷金牛道,切斷了漢中盆地與巴蜀的聯系。一旦漢軍主力無法收復陽平關,漢中遲早就會淪為曹魏的囊中之物。
這一點,我們后來司馬昭伐蜀,姜維是這么把漢中弄丟的,就能知道結果。
所以,王平當時拒絕退守漢、樂二城,而是跑到前線,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決定,其實挺重要的。堪稱是決定了蜀漢命運的一次關鍵選擇。
后來,王平根據傳回來的情報,命劉敏和一個姓杜的參軍率先鋒部隊駐守興勢山。也就是在儻駱道的南端出口攔住魏軍主力。而他本人則作為后援,駐守在偏后的位置。
為什么王平不親自守興勢山呢?
因為魏軍兵多,可以分兵進攻。王平只有駐守在二線,才能臨機調配預備隊,阻擊從其他小路包抄來的魏軍。
從這就可以看出,在防守方面,王平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不保守,但也不冒險。
蜀漢這點家業,真的經不起折騰。除非對方出現巨大失誤,否則穩字當先,永遠沒錯。
后來,魏軍經儻駱道,于崇山峻嶺之間跋涉一月有余,在終于快看到漢中盆地時,卻發現漢軍早已在此嚴陣以待。
作為主帥的曹爽見此情形,心生畏懼,便沒有立即進攻,而是按兵不動。
而此舉,直接導致了魏軍接下來的慘敗。
就在曹爽與王平對峙時,費祎率領漢軍主力抵達漢中。
在搞清楚了前線局勢后,費祎果斷派出三支部隊,繞到魏軍身后,布置了三道封鎖線。
曹爽聽說背后出現了漢軍,立即下令撤退。
儻駱道,本就狹窄難行。現在主道又被漢軍占領,魏軍可謂進退不得。
為了殺出包圍,曹爽只好命令拼死力戰。
雖說,后來魏軍殺出了一條血路,順利逃出生天。但在攻擊過程中,魏軍的損失很大。
此一役,蜀漢取得全勝。雖然最后一擊是由費祎完成的,但此戰首功應當是王平,若非他的正確部署,魏軍很可能就會殺入漢中盆地。聯想到后來的司馬昭伐蜀,那樣漢中盆地,乃至整個蜀漢,就非常危險了。
后來,王平繼續鎮守漢中。直到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48年,病死在前線。
縱觀王平一生,大放異彩的事件有兩個。一是打敗魏延,穩定了漢中形勢;二是打敗了曹爽,給蜀漢續了19年的命。
他作為一個行伍出身粗人,認識的字估計還不超過十個。而且,還是個從曹魏陣營跳槽到蜀漢的降將。卻最終能躋身于蜀漢的一線將領之列,也算是很有本事了。
有后人將他和鄧芝、馬忠,并稱為蜀漢中后期的“平安三侯”。
這三個人是諸葛亮死后,姜維上臺前,蜀漢的三根軍事支柱。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