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曹爽伐蜀
第一節:寒門弟子的奮斗
司馬懿成功解圍樊城后,意識到吳國頻繁騷擾淮南地區,必須將該地區作為重點軍區來防范吳國的進犯。司馬懿認為消滅敵人的關鍵,在于積蓄糧食,做好長遠打持久戰的準備。
所以司馬懿給朝廷上表,建議鑿通廣漕渠,引黃河之水流入汴河,灌溉東南地區的大片坡地,開始在淮河以北進行大規模的軍屯,備糧備戰。
早在建安年間,曹操就采納了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招募老百姓在許下屯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屯田制取得成功后,曹操在全國各地建立許多屯田點,設置屯田官員負責推廣屯田項目。
可以說,曹魏政權在屯田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和堅實的基礎。如今司馬懿提交軍屯方案,是符合魏國的國情的。所以朝廷批準了司馬懿的提議,讓他全面負責淮水流域的屯田事宜。
司馬懿擅長軍事和政治斗爭,搞屯田似乎不是他的長項,所以他選派了一位農業專家去主持淮南地區的軍屯。這個人的名字叫作鄧艾。
【寒門弟子的奮斗】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他出身微寒,自幼喪父,跟著其母種田過活,日子過得平淡又清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征,荊州集團不戰而降。當時荊州遠離中原戰亂,經過前任荊州牧劉表近二十年的苦心經營,荊州已然成為了富庶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曹操占領荊州后,強行為當地老百姓搬家——北遷,以補充北方人口和恢復生產。
很不幸的是,鄧家也在搬遷名單之中。
因此鄧艾母子背井離鄉,被強遷到汝南居住,當屯田農民。鄧艾少孤家貧,經常要為生計發愁。但是小小年紀的鄧艾干不動體力活,為了補貼家用,他找到了一份力所能任的工作——為當地農民放牛。
放牛娃鄧艾每天早出晚歸,牽著幾頭牛去郊外吃草,以換取一點微薄的酬勞。
在鄧艾十二歲那年,鄧母搬家到潁川,來到了人文氣息極其濃厚的地區居住。穎川盛產名士,教育資源豐富,估計鄧母搬遷此地居住是想給兒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有一天,鄧艾路過東漢名臣陳寔的墓地,看見其墓前立著一塊碑文。鄧艾是一個愛好學習的孩子,他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所以他認真仔細閱讀陳寔的碑文。
鄧艾讀著讀著,其中“文為世范,行為士則”這八個字讓他深受感動。從這一刻起,鄧艾的人生有了奮斗目標,并將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于是鄧艾給自己取名叫“范”,改其字為“士則”。不過,鄧艾的宗族親戚中已經有人叫此名字,所以他又改掉這個名字。
鄧艾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生活的苦難磨煉了他堅強的意志,這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精神基礎——只要認準目標,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勇往直前!
長大后,鄧艾憑真才實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學士。不過,鄧艾因為從小有口吃的毛病,不適宜做文書之類的工作。由于鄧艾從小就和農田稻谷打交道,熟悉農活,所以典農都尉指派他去管理稻田,當一名看守稻草的卑微小吏。同郡一位慈祥的長者看見鄧艾家貧,生活艱難,故經常給予一些財物資助他。鄧艾接受了長老的資助,但并沒有當面表示謝意。其實,鄧艾對此很感激,但口吃這個缺陷讓他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激之情。鄧艾雖然不擅長與人交流,但他頭腦特別聰明,學東西很快。
鄧艾經常帶著一群屯田客開荒耕種,為曹魏的屯田事業貢獻自己個人力量。他長年累月與稻田打交道,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自學成才,成為一名農業專家。
在閑暇時間里,鄧艾很喜歡看兵書,曾經自學了很多軍事理論,刻苦研習軍略,對行軍打仗很感興趣。他每見高山湖泊或是險要地勢,都要仔細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謀劃何處可以安營扎寨,何處可以設兵御敵。當然,鄧艾這些舉動遭到了同行的嘲笑,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但是鄧艾并不理會別人的嘲笑,依然我行我素,他的軍事天賦逐漸顯露出來。
前文已經說過了,魏國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士族逐漸壟斷仕途,寒門則屈沉下僚,寒門再難出貴子。豪門政治使得社會階層逐漸固化,寒門子弟的逆襲之路是相當艱難的,因為他們的起點與機會都是不對等的。所以寒門出身的鄧艾,其實就是底層社會的草根人士,盡管他很有才能,也難以出頭,沒有哪一個高官名流來賞識征召他,也沒有哪一個中正官來考核舉薦他,其仕途一片暗淡。
就這樣,屯田客鄧艾默默無聞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不知不覺中二十年就過去了。盡管鄧艾身處社會底層,但他并沒有自怨自艾,從來沒有失去大志,埋頭苦干,努力學習,擴充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耐心等待著人生崛起的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奮斗,鄧艾以出色的業績升遷為典農功曹,獲得去京城作工作報告的機會。
此時鄧艾已經人到中年,在官場上完全是一個排不上號的地方小官吏。但是誰也想不到,鄧艾這趟京城之旅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他遇見了一位命中貴人——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看見鄧艾后,認為這個不擅長言辭的人很不一般,他有一套獨特的屯田理念,并且又深諳兵法,是一塊埋沒多年的金子。
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的,只需要等待發現它的人。司馬懿慧眼識珠,發現了鄧艾身上的閃光點,遂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在司馬懿的提攜下,鄧艾很快遷任尚書郎,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鄧艾進入京城為官后,工作態度很認真,勤勞肯干,兢兢業業,很得司馬懿的信任。所以司馬懿的“積糧備戰”提議獲得朝廷批準后,馬上派遣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一帶,進行實地視察,準備大規模軍屯。
巡視回來后,鄧艾給領導司馬懿提交了一份考察報告,認為:“淮南地區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的生產力。為了能順利進行大規模軍屯,應當興修水利,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為了軍隊運糧方便,開通水路,疏通漕運,這樣能快速應付前方軍隊需求。”于是鄧艾寫作《濟河論》,詳細闡明他的軍屯方案。
鄧艾向司馬懿建議道:“從前平定黃巾之亂,為此而屯兵開田。當年太祖屯田大獲成功,在許都積蓄了許多糧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如今魏國三面基本沒有戰爭,但淮河以南還時常有戰事發生。每當大軍南征,僅用于后勤運輸的士兵人數就要占用全軍一半兵力,這樣做耗資很大,勞役繁重。陳、蔡之間,土地肥沃,在此地進行軍屯,淮南地區的駐軍可以減省許昌周圍的稻田。
以我之見,在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進行輪休,這樣常年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工作休息兩不誤。 風調雨順的時候,淮南地區稻谷收成常常是西部地區的三倍。 扣除兵民的各項費用后,每年可以有五百萬斛糧食作為軍資。
如此算來,六七年之后,我們可以在淮水流域積蓄三千萬斛糧食。 這些糧食足夠十萬士兵吃上五年。 然后我們以淮南地區作為軍事基地,憑著這些積蓄供養十萬大軍,伺機率軍進攻東吳,可無往而不勝啊! ”
之前鄧艾已經種田幾十年了,對農業生產爛熟于心,他的這番收成計算是有科學依據的。鄧艾的屯田方案,為司馬懿展現了一幅完整全面且可以實施的規劃藍圖。
司馬懿認真聽了鄧艾的工作匯報,大喜過望,認為鄧艾說得非常有道理,遂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去實施。
于是魏國大規模的軍屯實施了,魏軍大興水利,拓寬了淮陽、百尺兩條水渠,引水灌溉田地,又開墾了穎水南北的坡地,計有一萬多頃良田。
從此以后,淮北地區到處修建糧倉儲糧,從壽陽到京城,農官和屯田的軍隊連接不斷,人煙繁盛。魏國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提升了淮南地區的戰略優勢,可以游刃有余應對南方戰事。有了物質保障后,魏軍有了底氣。魏國大軍往往可以乘船而下,到達江、淮之間,敢于在江湖之中面對面迎戰吳軍,這是因為積蓄充足而無水害。魏國能取得這些成就,主要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魏國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綜合國力第一,實力遠勝于吳蜀兩國,鄧艾的很多政治主張都發揮了作用。
鄧艾屯田立下大功,越來越受到司馬懿的器重。于是司馬懿將鄧艾當作親信來培養,讓他給征西將軍夏侯玄當軍事參謀。
不久之后,鄧艾升遷為南安太守,成為主政一方的長官。司馬懿將鄧艾安插到西線戰區工作,主要是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自己對西線戰區的控制力度,順便監視夏侯玄;二是讓鄧艾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能,防范蜀國的入侵。
鄧艾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他從一個食不果腹的放牛娃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艱難地走完了寒門子弟的逆襲之路,脫離了艱苦的底層處境,開始展翅高飛。鄧艾成名很晚,他是三國時代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毫無疑問,鄧艾的人生是勵志的,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艱辛不須多言。
鄧艾能有今天,離不開司馬懿的賞識與提拔。當然,鄧艾不會辜負領導的期待,他將在未來的歲月中用輝煌業績回報司馬懿的。
本文節 選自: “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