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其發病率與病死率逐年攀升。因此研究惡性腫瘤,在維護人類的健康,保護人類的生命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將長沙老中醫胡不群教授對家傳、師傳治療惡性腫瘤經驗的理解與體會,總結于次,以就正于方家。
余治惡性腫瘤,既秉家學,又承師傳。家傳治療慢性疑難性疾病,重視氣化,注重陰陽,先師劉炳凡老中醫,積數十年臨證與讀書之經驗,稟岐黃之旨,承仲景之學,繼東垣之法,于7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治病必須治人,治人首重調理脾胃”的學術觀點,受到學界同仁的廣泛認同。并在此后的歲月中,復經劉老、劉老門人及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實踐,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本人的臨床實踐證明,無論是家傳注重氣化,重視陰陽還是先師劉老治病必須治人,治人必須首重調理脾胃的學術經驗,不僅在治療慢性疑難雜病中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即使在治療外感性疾病中,亦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不僅在內科臨床實踐中,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而且還在其他各科中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如腫瘤科、婦兒科等。大道無私,學不宜秘,為了讓更多的醫生與患者受到這一學術經驗的利益,特將個人的理解與所學,總結于此,供同道參酌。
治療惡性腫瘤,為什么要健脾為主,為什么要重視氣化,注重陰陽,而各種消散腫瘤之法反而次之呢,令人費解。茲事體大,欲深入理解,本非易事,只有深入理解中醫生理之學,方有可能領略真旨一二,試申論之。
脾胃位居中焦,主納化飲食,吸收營養,化生氣血,升降清濁,為氣血津精生化之源、氣機升降出入之樞。前人以其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而稱之為“后天之本”,這是不言自明的常識,人所共知。但脾胃的重要性,遠非僅限于此。蓋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具中和之性,居中央以運四旁,有中和調節心(火)肝(木)肺(金)腎(水),使心(火)肝(木)肺(金)腎(水)更好地發揮其氣化作用,更好地維護人體生命的健康。誠如張景岳宗師所言“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景岳全書》)。
所以《內經》有“五臟皆稟氣于胃”(《素問?玉機真藏論》)之論,華佗有“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東漢?華佗《中藏經》)之說。這些論說,無疑是說明五臟六腑之元氣皆自脾胃而出的緣由。東垣宗師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金代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這又說明脾胃氣傷是多種疾病的根本所在,士材宗師在此基礎上總結說:“經言‘治病必求于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脾何以為后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即饑,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
經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明代李士材《醫宗必讀?脾為后天之本論》)這就充分說明了治病當以調理脾胃為主。誠如吳昆宗師所言“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明代吳昆《醫方考?卷之四?脾胃門》)、子干宗師“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眾”(明代周子干《慎齋遺書》)。真可謂要言不煩,深中肯綮者也。
張景岳說:“脾胃皆屬于土,所以生成萬物。土為萬物之本,脾胃為藏府之本,故上至頭,下至足,無所不及。四時五藏,皆不可一日無土氣也。”(明代張景岳《類經》)
景岳宗師之上至頭、下至足,一身之氣血經脈,外而皮肉筋骨,內而五臟六腑,以及四時陰陽,無不關乎脾胃之論,直將生命與脾胃之關系和盤托出,徹底圓彰,治病必須治人,治人必須重視脾胃,良有以也。
治諸病都必須以脾胃為宗,那治療腫瘤就更加得以脾胃為主了。
蓋腫瘤者,氣化失常,聚而為積之病也。無論其因于體質,因于情志,因于飲食,因于環境,還是因于錯誤的生活等等,皆不出陰陽五行氣化失常之總機制。而氣化之機,至簡至易,升降出入四字而已,誠所謂大道至簡者也。落實于藏象,則心火升而腎水降,肝木出而肺金入,能令升降出入不致太過、不及者,唯治中央的脾土有此德能,蓋脾土健運,治中央有力,則升降出入正常,又何升降出入之氣化失常,聚而為積之病者哉?
反之,若氣化已經失常,腫瘤已經形成,若不重點調理其治中央以運四旁的脾土,令其健運,又何能令已經失常之升降出入,而恢復其中和平衡的正常狀態呢?
據首見于明代,相傳為朱丹溪所著的《活法機要》記載:“壯人無積,虛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足見早在元明時期,中醫學界就認為腫瘤(積)是脾胃怯弱所致。脾胃怯弱,不僅是脾胃虛弱而已,怯則包含神志怯弱在內,蓋“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素問?剌法論篇七十二》),說明脾不怯弱,則智慧周全,身體有不法之行為,則能及時發現,通知心君,使心主隨時隨地,神而明之,不令飲食精微不化氣血津液,反化痰、濕、積、瘀而為腫瘤。是以治療腫瘤,當以調理脾胃為主,調理脾胃,不僅要令脾胃之陰充足,脾胃之陽氣強旺,恢復脾胃的健運功能,令失常的升降出入恢復正常,而且還要恢復脾神意志,令脾之智慧周全,諫議不失其職,不僅不令飲食精微轉化為腫瘤,還能令心定神安,不被惡性腫瘤所嚇倒,保持樂觀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強意志,令精神寧靜、心神愉悅。所以治療腫瘤,不僅要宗治病必須治人,治人必須首重調理脾胃的原則以治形,還要治人之意,令諫議有力,意志堅強,心君明靜,消腫瘤于無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