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
菜市場與城市的關系就像電視劇的婚姻:開頭總是互相依賴,然后就「名正言順」的走向分歧。
作為最「市井氣」的縮影,繁華的標簽早已和菜市場漸行漸遠了,隨之而來的是“新用戶”的持續走低;
伴隨購買途徑增多、“停擺”的習以為常,菜市場也逐漸從生活的標配,變得「不起眼」的購物地。
民以食為天的重要性雖從未失去,但城市的寸土寸金,配上新世代的消費習慣,寄居在城市里的市場正在被一片一片的進行「切割」。
或變得零散,或走向消失。
一同被分割的,還有各類小型餐飲店,他們就像生物界的共生關系,蜂忙蝶舞,唇亡齒寒。
菜農商鋪除了面對市場內的“散客”維持生意,往往還需要幾個穩定量大的“顧客”,一般都是中小型的食肆;
穩定廉價的生鮮蔬菜供應,就像多米諾骨牌的開端,下一張可能是小餐館,可能是互聯網遺忘的菜農,也可能是每一個找不到新鮮實惠的消費者。
變化.
對于不少小區來說,菜市場仿佛已經變得陌生,大型商超、團購電商、連鎖品牌都在瓜分著這個領域。
那個曾是市場化改革中重要代表之一,現在正在被「市場化」所改變。
加速的時代變化,總會讓「舊東西」顯得突兀,再用適應時代的理由將它變得相似。
換設計、智能化、搞宣傳、拉入駐一個個高分答卷,似乎給菜市場一段美滿的新生,那網紅風后的菜市場真的在變好么?
迎合了年輕人,讓老顧客覺得新穎便利,的確讓它們成功破圈,可作為以附近住戶為主要銷售目標的菜市場,逆勢增長更像是童話。
在菜市場尋求「高級」的變化過程中,一些傳統鋪老板卻在變化中變得崩潰;
作為傳統的商業模式里,最能體現多勞多得莫過于「賣菜」了:靠著精打細算和勤勞,賺到溫飽,甚至富余。
但在“社交距離”和資本擴展的狙擊下,那句本是謙虛「生意難做,看天吃飯」真的就變得無限焦慮起來。
人文.
某事某物瀕臨要消失時,總愛扯到情懷,但聊起煙火氣最濃的菜市場時,這更像在聊生活,聊日常。
眾所周知,菜市場不只能買菜,雜物、工具,甚至衣服都在這能被尋到,甚至一些市場的門前就是超市,相輔相成,形成閉環。
可作為消費場景的大雜燴,在消費變復雜的今天,它只能依托附近社區中老年顧客維系生存。
這里能陳列的最多的未必是你喜歡或找過的,這里沒有價格可以因為一句話就波動,這里的老板一定很懂自己的商品...
這里有的是識人看相,笑聊家常,有松懈的購物體驗,是最基本需求實現場所。
但就算開頭形容的婚姻關系一樣,城市與菜市場破裂而未破碎,需求仍會支撐菜市場很久很久,但似乎每一個旁觀者都在倒數它的分別。
雙方都有難舍的理由,誰也無法揣測陰霾后的日子。菜市場可能會變成零星的集市,又或者成為食品公司下的一個分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