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看了些雜書,有點感悟,寫下本文:
最近,有媒體報道說,G7正在敲定一個復雜的機制來限制俄羅斯的石油價格,通過這個機制俄羅斯可以用40-60美元的價格向西方國家出售石油。——也不知道這些人是什么腦回路,你有本事就別用人家的油嘛,現在供給缺口這么大,買方哪里有什么話語權?
而俄羅斯方面的消息是,普京當天在召開俄政府會議時表示,歐洲國家妄圖替換掉俄能源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能源價格暴漲,以及終端消費者的能源成本增加,這對那些實施制裁的國家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些消息被淹沒在安倍被刺殺的新聞里,不過相對而言,我覺得上述消息對經濟的影響顯然要大得多。
最近,大家對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的價格走勢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種判斷,一是以高盛為代表的看多派,高盛認為在大宗商品實物領域,能源和金屬庫存從低水平進一步下降,除鐵礦石之外,所有周期性商品的需求仍高于供應。高盛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強勢復蘇,尤其是在疫情后亞太地區重新開放和國際旅行恢復的支持下,今年原油需求增長將大大超過GDP增速。而供給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這意味著大宗商品的價格會長時間居高不下。高盛分析師一致認為布油的目標價為140美元/桶,美油目標價為137美元/桶。相比較而言,高盛這個預測還是相對比較保守的,摩根大通7月2日在一份報告中警告,如果美國和歐洲的制裁使俄羅斯實施報復性減產,全球油價可能會達到380美元/桶。
另外一邊是以花旗銀行為代表的看空派。花旗集團7月5日發表報告表示,如果OPEC+產油國保持現有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原油價格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跌至65美元/桶,在2023年底前跌至45美元/桶。理由是,經濟衰退來襲將導致油價重挫。花旗表示:“在所有的經濟衰退情境中,油價都會跌至邊際成本的水平。”
這些投行看的數據都是一致的,但是得出的結論相差如此之大,那肯定有一家錯了。或者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油價可能先漲到380美元,然后再跌到45美元。總之,放眼長遠一點看,油價這么高的可能性是不太大的,只是過程沒有人能夠判斷過程。
而大家之所以堅信高油價不可持續,是因為大家已經預料到了世界經濟的衰退。正常的路徑是,全球經濟無法承擔高油價的壓力,下游消費萎縮,而中游的制造業也因無法向下游轉移成本紛紛破產……另外一路徑是,前面說的那種情形太過于激烈,會造成各種社會問題,所以政府會提前采取措施,通過加息等手段主動給經濟降溫。而沃爾克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任美聯儲主席期間,曾以霹靂手段實行貨幣緊縮政策,通過人為制造了一場衰退從而制服了當時的美國高達14%以上的通貨膨脹。但無論是哪種手段,衰退可能都是不可避免的了,即高通脹遲早會導致衰退,反過來衰退也是治愈高通脹的手段之一,甚至有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
那么大家都會想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通過一定的手段,不要讓經濟冷卻得太劇烈,只是適度讓經濟降溫,降到剛剛好的時候就停止相關政策,這樣不是更完美嗎?是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軟著陸”。
絕大多數人都理所當然的覺得“軟著陸”更好,所以他們認為政府需要在經濟周期波動的時候采取一些反周期的調節政策“熨平”周期,這樣可以防止周期大起大落。尤其是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托底”的政策,以防經濟下跌得太快而成為“自由落體”,因為這樣會產生大量的失業和其它的社會問題。
但是,也有人認為所謂“周期”,顧名思義,就是說這是經濟運行中一種規律性的現象,因為經濟的運行是一條有高有低的曲線。既然如此,“反周期”豈不等于是要“反規律”嗎?他們甚至認為“硬著陸”未必是壞事,從長遠看反而要優于“軟著陸”。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日本:1990年代以來,日本的房地產無疑是以“軟著陸”的方式見底的,每年大約下跌7%,持續了20年,最高跌幅大概在75%左右,隨后又在低位徘徊了10年。在這個漫長的熊市中,磨滅了幾代年輕人對未來信心,他們不婚不育不買房奮斗,每天沉迷于游戲和漫畫中混吃等死……這樣的經濟變成了死水一團。
和日本不太一樣的是美國,而同樣是樓市泡沫破滅,美國在2008年中是一步到位的,當年全國的房價整體下跌了20%多,而泡沫比較嚴重的城市平均下跌了50%-60%。由于樓市下跌一次性到位了,很多人可能經歷了破產,但是斗志還沒有磨滅,馬上又振作了起來,所以美國經濟也迅速恢復了,美國股市開啟了歷史上最長的一輪牛市,房價在徘徊了幾年又重新開啟升勢。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反對逆向調節的這些人認為,經濟是一個“復蘇→繁榮→衰退→蕭條”周而復始的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這樣的前提下,讓經濟自然地“硬著陸”,可以加快市場的出清,使其及時地實現優勝劣汰,然后“重裝出發”,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反之,以人為的政策來“反周期”,偏要讓經濟“軟著陸”,長期來看要比“硬著陸”付出更多的代價,反而未必是件好事。“軟著陸”對資本市場的直接影響,就是股市長期不漲!
上面的說法偏宏觀,好像離普通人有點遠,那我們再舉一個偏微觀例子:假如經濟生活中,某個行業有兩類企業,一是低產出的A類企業,一類是高產出的B類企業,因為在行業地位較高,B也順利上市成為上市公司。
在上一輪經濟繁榮過程中,A類企業雇傭了大量員工,但是業績低下;B類企業也雇傭了大量員工,但是因為A的存在,市場還是有比較大的競爭壓力,所以業績也一般。
A類企業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可能還能勉強生存得不錯,但是一旦經濟蕭條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那么問題來了,這種企業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應不應該救呢?以前我們的做法都是能救盡量都救,畢竟這些企業還有大量員工,如果不救助那就是大量的失業。所以,以前政府很容易被這種企業要挾到,默許他們的借新還舊龐氏行。——這些企業沒有什么創造價值的能力,但有一大批混吃等死的員工,哪怕企業發不出工資了,也沒想過做點別的。
但是只要這些企業還在茍延殘喘,那么他們多少還是有點生產能力的,結果就是市場上一直供大于求,同行之間的價格戰越打越嚴重。最后,就是整體行業都不賺錢,同行業的上市公司B,雖然比A優秀不少,但是也被價格戰拖累,所以業績表現一般。——這就是中國上市企業的現狀,大量上市公司被僵尸企業A拖累,所以業績一般,股價也上不去。而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結果就是我們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給世界其它國家生產了很多的低價商品而已。
反之美國的情況和我們不太一樣,美國一般是不會去救助倒閉的企業的,比如2008年雷曼、貝爾斯登這樣的世界級企業,那也是說倒就倒。這樣當然會引起大量的失業,但是好處是風暴過后,剩下的那些沒有倒閉的優質企業B,在下一輪經濟繁榮時期競爭對手就少了,業績也就更好了。
所以,加息、縮表這類政策其實是人為的通過提高融資成本等方式,讓A這樣的僵尸企業活不下去,減少行業競爭、提高行業效率——有點像我們前些年搞過的供給側改革。那么失業問題怎么辦呢?其實,與其讓這些人在A類企業里混吃等死,還不如讓他們趕緊去找別的工作,當然同時要注意的是要做好弱者補助和幫扶工作。
最后總結一下,以上是最近讀書時讀到的“硬著陸”和“軟著陸”的一些知識分享,我其實不偏向于哪種方式更好。但是,我們要觀察行業的最后著陸的方式并采取針對性的投資策略——這里想說的其實就是房地產,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這些房企出現大量的兼并重組,那些優質的上市公司也會被拖累,業績和股價都漲不起來。
然后,再講一下行情。我們前面說了油價既有可能漲到380美元,也有可能跌到45美元,這說明其中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很有可能沒有人能預測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坐在K線圖前面瞎猜,不如直接放棄參與,去尋找未來幾年比較確定性的行業,比如:新能源(太陽能、風能、核能也及儲電)等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