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獨具中國韻味的傳統(tǒng)紋樣,大家印象里最熟悉的,莫過于龍鳳紋、纏枝紋、卷草紋了。
其中,纏枝蓮紋作為纏枝紋的一種,它清新典雅、委婉多姿、雍容而不失嫵媚,自宋朝起便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繪畫、刺繡、青花瓷器之上。
宣德款鏨胎琺瑯纏枝蓮紋盒
千百年來,新穎稀奇、寓意吉祥的紋樣層出不窮,但它的地位卻從未被撼動過。
尤其是繪制于青花瓷上的纏枝蓮紋,更是蜿蜒曲折、連綿不斷,散發(fā)出古樸沉靜之美,令人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中國青花琺瑯杯 2022金磚會晤專用
纏枝蓮紋,又稱串枝蓮,屬于纏枝紋中的一種,是中國傳統(tǒng)裝飾花紋形式之一。
它以蓮花為題,以葉片作為點綴,枝莖盤曲錯節(jié)、相互纏繞,畫面婉轉流暢,呈現(xiàn)出花繁葉茂的氣象。
清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圍棋盒 圖源:動脈影
中國人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纏枝蓮紋,這種獨具中國風韻的紋樣,自然也被古人賦予了非同尋常的寓意。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蓮花,隨佛教傳入我國,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藝術在中國大為盛行,蓮花便作為佛的象征而廣泛出現(xiàn)在中國的工藝品上。
斗彩纏枝蓮紋罐 明成化時期
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佛教中的圣潔之花,有清正廉明、品格高潔之意。
清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盒 煙臺市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而纏枝紋,又有“長壽藤”之稱,它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枝莖委婉多姿,連綿不斷,象征“生生不息”、“連綿不絕”。
明 宣德 青花纏枝蓮紋菱花口盤 圖源:動脈影
將蓮花與纏枝紋組合在一起,便寓意著為官清正廉潔、皇室千秋萬代、子孫延綿不絕。
明 宣德 青花纏枝蓮紋菱花口盤
自宋朝起,纏枝蓮紋便已出現(xiàn),到了元明清時期,匠人們運用刻、劃、鏤空等技法,將這一紋樣刻于碗、瓶、壺等各種器物之上,因其紋樣華麗、寓意吉祥、做工精湛,從而深受歷代皇室貴族的追捧。
剔紅纏枝蓮紋圓盤 明永樂
宋代時,經(jīng)濟發(fā)達,生活安定,人們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插花、賞花作為宋代四雅之一,成為了文人墨客生活中的一部分。
南宋 吉州窯玳瑁釉刻畫飛鳳纏枝蓮臺盤
宋代常見的植物類紋飾有牡丹、芍藥、菊花、蓮花等,其中,以蓮花為主題的纏枝蓮紋,花卉生動自然,一藤一蔓姿態(tài)優(yōu)美、造型講究,一出現(xiàn),便成為了宋人最為青睞的植物類紋樣之一。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宋
從宋代傳世的磁州窯器物中可見,這一時期的纏枝蓮紋主要以大蓮花大葉脈呈現(xiàn),紋飾清新典雅,裝飾性較強。
北宋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折腰碗
下面這件出土于東光縣運河沉船的白釉劃花纏枝蓮紋碗,是這一時期的匠心之作。
白釉劃花纏枝蓮紋碗
碗高9.5cm,口徑21cm,碗內壁用梳篦劃出地紋,地紋上刻劃大朵纏枝蓮花,碗底亦為纏枝蓮。
白釉劃花纏枝蓮紋碗
蓮花造型圓潤舒展,線條流暢自然,在白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xiàn),反映出宋代高超的手工技藝。
到了元代,纏枝蓮紋在繼承宋代的裝飾布局與特點的基礎之上,題材與造型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審美韻味。
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聞宣造”纏枝蓮花紋金盤 圖源:遺產君
這一時期的纏枝蓮紋,蓮花的形態(tài)更為飽滿,一反一正分布其中,花、莖、葉交錯纏繞,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線。
元 青花竹石芭蕉花果紋大盤 內壁飾纏枝蓮紋一周
花蕊分為心形、圓形、石榴形等樣式,其中石榴形的花蕊又名海石榴花,葉的前半部分呈現(xiàn)規(guī)則的葫蘆狀。
元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 圖源:動脈影
由于纏枝蓮紋的形態(tài)富有裝飾性,不僅可以作為主要紋飾,有時還以輔助紋飾出現(xiàn)在瓷器之上。
元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 圖源:動脈影
其中,作為輔助紋飾的纏枝蓮紋較為常見,常與動物紋飾一同使用。
比如,下面這件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的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鳳首扁壺,以昂起的鳳首作流,以卷起的鳳尾作柄,下部盛開一叢纏枝蓮,整器呈現(xiàn)為鳴鳳展翅翱翔于花叢之上。
首都博物館 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鳳首扁壺
明代時,纏枝蓮紋又被稱為“轉枝”,它的形式異常豐富,從輔紋走向主紋,從裝飾帶到全器滿飾,在所有的紋飾中占主要地位。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板沿大盤
明初期時,官窯纏枝蓮多裝飾于碗、盤、瓶之上,整體的構圖規(guī)整大氣,富麗豐盈。
纏枝蓮紋繼承了元代的風格特征,蓮花花體偏大,構圖豐盈飽滿,蓮頭種類分為麥粒狀蓮瓣、螺形蓮瓣和寬瓣蓮紋,蓮瓣間不填滿色,留一線白色,花朵結構清晰富有立體感。
明永樂 景德鎮(zhèn)窯青花纏枝蓮紋瓶
明中期時,官窯纏枝蓮呈連續(xù)“S”形骨架,線條輕盈飄逸,花朵環(huán)繞其中,花瓣層次較少,給人一種細膩柔和、典雅端莊之感。
明成化 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高足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流行一種叫做斗彩纏枝蓮紋的器物,其紋飾輕盈秀麗,配色鮮艷大膽,下面這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素三彩纏枝蓮紋高足碗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素三彩纏枝蓮紋高足碗 明正德 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只高足碗,外壁飾有纏枝蓮紋,其上結有一黃、二白、二孔雀藍共5朵蓮花,2朵孔雀藍蓮花為黃心,其余3朵均為孔雀藍色心,色彩搭配協(xié)調,給人以沉靜素雅之感。
到了明晚期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開始走向衰落,制瓷水平雖然大不如前,但紋樣的類型卻十分豐富。
明嘉靖 黃地褐彩纏枝蓮紋小盤
纏枝蓮紋作為統(tǒng)治者最喜愛的紋樣之一,除了被裝飾于碗、盤、罐等器物上,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具中也常能夠看到。
明隆慶 青花纏枝蓮紋蛐蛐罐 故宮博物院藏
蓮頭多飽滿豐碩,花葉形狀單一,骨架形式豐富,構圖繁復復雜,主題紋飾較為突出。
明萬曆及晚時期 黑漆描金纏枝蓮龍紋大柜
下面這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景泰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盤,便是明萬歷年間的作品。
盤子內外飾有彩色纏枝花卉紋,其中,盤底所飾為纏枝蓮紋,花頭造型別致,花葉繁密,正中以如意云頭紋圍成長方形邊框,內嵌銅鎏金片,其上鐫刻“大明景泰年制”六字雙行款。
清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國瓷器的發(fā)展迎來了史上第二個高峰。
不僅制瓷技藝不凡,纏枝蓮紋這一紋樣更是變幻多姿,構圖疏密有致,成為了這一時期瓷器上最受歡迎的紋樣之一。
清·康熙青花纏枝蓮大盤
康熙時期的纏枝蓮紋,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之上,又演變出了三角形環(huán)繞布局。
清康熙 青花纏枝蓮暗刻龍紋器
繪制手法多為同花同向,紋飾注重留白,葉卷花少,花心多繪有寫實蓮蓬圖案,整體的構圖飽滿舒展,時代特征較為明顯。
清康熙青花纏枝蓮紋大盤《大清康熙年制》款
雍正時期的纏枝蓮紋飾較少有寫實性蓮蓬圖案,但布局較為疏朗,立體感強,其中,并蒂纏枝蓮紋,因其配色淡雅,構圖疏密有致,成為了一種較為固定的紋飾。
清雍正 斗彩纏枝蓮紋梅瓶
到了乾隆年間,由于眾所周知的乾隆審美,纏枝蓮紋飾變得繁復嚴謹,富麗堂皇。
清 乾隆 景德鎮(zhèn)窯白釉紅彩纏枝蓮紋瓶 圖源:動脈影
纏枝蓮紋多為異花同向,枝蔓、葉片、花瓣夸張變形,波浪式構圖中,多有對稱的雙出小花,整體結構較為規(guī)整,富有變化。
清 乾隆 景德鎮(zhèn)窯白釉紅彩纏枝蓮紋瓶 圖源:動脈影
J先生說:
纏枝蓮紋作為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一種,它興起于宋代,元、明、清曾盛行一時。
它與青花瓷的結合堪稱完美,莖蔓纏繞,蓮花搖曳生姿,盡顯清新典雅之范。
作為一名珠寶愛好者,你是否有想過,纏枝蓮紋與珠寶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參考資料:
1、元青花中纏枝蓮紋分析及其藝術思想探究 鄭澤婷 陶瓷研究
2、論明代瓷繪纏枝蓮紋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內涵 李春至
注:本文部分圖片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