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小冰出現在微博評論區,已經過去一年了。
從2014年小冰入駐微博平臺以來,用戶在微博正文@小冰,或者在評論區留言,都可以獲得回復,體驗AI聊天。但從網友的留言來看,自去年7月28日之后,小冰再沒有出現在評論區。有網友猜測是“有人惡意搗亂導致小冰不敢開回復”,也有人懷疑是為了推廣官方APP,取消了微博的接口。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小冰沒有解釋過。
小冰微博簡介里仍然保留著“發微博、評論時@小冰,或直接私信我,7*24小時陪你說話,秒回哦~咔咔?!毕蛐”l送私信,會收到一個自動回復的鏈接,轉向“第八代小冰的領養界面”。只是,小冰已經在2021年11月更新到了第九代。
小冰在微博的沉默,并沒有引發多少行業關注,畢竟不回評論的虛擬人可太多了。
我們日常語境里提到的“虛擬人”,其實應該從底層技術架構出發,具體區分為三種:有中之人的虛擬偶像、利用CG制作的數字人、使用AI技術制作的虛擬人。
不過無論這些虛擬人在技術、運營和用途上有什么樣的差異,但凡它們開設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都會默契地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種族天賦”:不回留言、不愛互動、社交失能。
例如國漫《靈籠》的制作公司藝畫開天,在去年11月推出虛擬演員“奕心” ,其微博賬號基本完全荒廢,最新的兩條動態都是會員系統通知。
超寫實虛擬人AYAYI進行過社交,但把范圍設定在了小紅書里,并且只給了粉絲一天時間。
A-SOUL成員的社交賬號內容,干脆就直接搭上了“運營代發”的標識,除了更新物料外,賬號并不涉及粉絲互動。
總體來看,相當一部分虛擬人社交賬號在“官宣開通”之后就停止更新;在剩下持續更新的社交賬號里,有是專門用來通知活動安排、轉發物料;有的只發布廣告代言、商務合作,鮮少有日常內容更新。
虛擬人極少會回復粉絲們的留言,更別提轉發點贊粉絲二創,建立粉絲社區,組織網絡活動這些“真人娛樂明星”常用的“營業技能”。而這樣的運營力度,人們很難看出它們對社交媒體的重視。
而且不光是國內的虛擬人,在國外也很難找到出現在評論區的虛擬人。例如有亞洲第一位虛擬人之稱的imma,從2018年問世以來,已經在Instagram上更新了600多條動態,盡管收獲不少網友留言,但基本上不會回復。
日本虛擬主播事務所彩虹社,新晉一姐“壹百滿天原莎樂美”,其Twitter互動絕大部分都是和其他虛擬主播。
這是一個很難讓人理解的現象。理論上,無論虛擬人是存在于直播間還是客服系統,抑或是短視頻、T臺,“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都應該被當做重要功課,其背后的核心邏輯在于:“社交媒體”可以幫助虛擬人在完成自身功能性應用之外,更好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建立聯結。
這句話還可以換一個更有賽博色彩的說法,大概可以理解為:當微博、小紅書、抖音、Instagram、Twitter成為虛擬人官宣的必要渠道,某種程度上,社交媒體也成了虛擬人“存在”的關鍵佐證。
更何況新媒體運營、MCN這兩個行業在社交網絡時代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很難想象“虛擬人”的開發團隊會因為“沒想到”而導致整個運營規劃上出現這么一個明顯的缺失——這可是最具有新經濟色彩的高人才篩選標準行業啊。
所以“不回評論”這件事,更大概率是“虛擬人”們的主動選擇,并且“虛擬人產業”的發展現狀并沒有留給他們更多選擇余地:
首先,虛擬人內容制作成本高,在沒有人買單的情況下,日常更新并不劃算。
制作超寫實虛擬人內容時,通常是以實景拼接3D模型渲染圖像,以便在靜態圖像和動態視頻中,呈現逼真效果。以imma為例,拍攝超寫實虛擬人的照片,會先邀請真人模特在真實場景拍攝,之后再替換成虛擬人頭像。
虛擬人“翎Ling”的制作公司次世文化,其創始人陳燕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超寫實虛擬人的視頻每秒的成本在8000元至1.5萬元區間,一張圖片則要幾千元?!耙贼釣槔?,我們會細到將視頻拆解成15秒、1分到2分鐘,一個季度策劃一次大事件等,否則如果周更或者日更的話,根本就無法覆蓋成本?!?/p>
虛擬偶像所需的技術投入和成本,同樣價格不菲。Asoul的制作團隊使用Unity自研軟件,自制場景,再結合動作捕捉完成內容制作。高技術力的星瞳,即使背靠騰訊,做到一周一次直播已經很不容易。其制作團隊坦言,星瞳可能會比較長期地處于投入大于回報的階段,為實現商業化,公司會向市場輸出虛擬直播技術解決方案。
(今年4月8日的星瞳直播,使用UE4技術)
盡管隨著技術迭代,虛擬人的圖片、視頻、直播內容的制作成本正在下降,但想做到內容的周更,仍然是對制作團隊和技術成本的挑戰。目前市面上能做到內容周更,或者接近日更的虛擬人,多是一些2D動畫型的虛擬人,比如一禪小和尚、我是不白吃等。
2D動畫型虛擬人的內容,制作周期會相對縮短,根據我是不白吃的創作團隊,重力聿畫創始人朱宇辰今年3月的采訪,公司有50人參與動畫制作,每天能夠完成兩條短視頻成片。
其次,不互動可以規避運營存在的風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早在2014年6月,剛剛在微博上線的小冰,就因人工智能水平、設計思路、爆粗口等原因,被潘石屹、馮大輝、周鴻祎等大V點名批評,面臨輿論危機。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微博小冰互動規則不完善,將AI聊天接入公眾平臺十分莽撞。
2021年虛擬主播櫻井遙的B站賬號發布動態,稱“櫻井遙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并交代了該賬號的后續安排,消息一出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感慨和悼念。但很快事件反轉,是中之人以“第二人格”死亡為噱頭引發的鬧劇,最終該賬號被B站封禁。
在Asoul珈樂畢業事件中,人們也再次意識到,虛擬人并不是替代真人翻車的解決方案。只要還存在真人介入虛擬人內容創作、組織管理和經營中,便無法杜絕由人引發的風險。在這一現實下,讓虛擬人保持高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地方是,過去一年里,虛擬人行業的整體傾向都是重技術、輕運營。
大概是在小冰暫定微博互動的同一時期里,小冰公司完成了由高瓴領投的A輪融資,估值已超過獨角獸(10 億美金)規模。再往前一年,小冰從微軟獨立,李笛出任公司CEO,在他看來,公司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人們熟知的“少女小冰”更像是公司向市場輸出框架前的一個打樣。這也確實是他們正在做的事情,讓小冰寫詩畫畫唱歌,推出更多的虛擬人瞄準垂直領域,輸出技術解決方案。
小冰公司的商業邏輯也反映著過去一年行業的偏好?!凹夹g”和“B端”是虛擬人和虛擬技術領域的兩個關鍵詞,也聚集著絕大部分的熱錢。資本更愿意青睞AI內容生產、XR硬件、超寫實數字人技術等上游技術供應商。企業更多地面向B端市場輸出技術解決方案——基于AI框架的智能客服、為品牌制作虛擬代言人、構建數字孿生等。
相較“技術”的硬核感,“互動”這個似乎只聚焦于虛擬IP運營的詞,聽上去容易讓人聯想到粉絲、飯圈、割韭菜,既不光鮮又顯太軟,以至于一些虛擬IP的經紀公司,也會用上“全棧式服務平臺”歸類自己的業務。
今天虛擬人公司們將更多心力傾注在技術展示上,但隨著虛擬人深度參與到品牌建設、虛擬娛樂,可以預見虛擬人的運營,將發揮更大作用。
當更多品牌與虛擬代言人合作,打造品牌專屬代言人,如何塑造虛擬人的特質使其契合品牌理念和調性,加深在用戶心中的記憶度,將是后續虛擬人運營的一部分。
嘗試通過留言回復、博文內容,話題挑戰等形式,吸引粉絲加入虛擬人的內容更新和形象打造。在增加虛擬人互動體驗的同時,借助粉絲二創擴大影響力。畢竟在小冰身上,人們已經確切地感受過,通過互動帶來的改變。
盡管最初小冰遭遇輿論危機,但也正是以小冰和網友的留言互動為契機,形成許多人對AI的樸素想象,小冰的影響力也逐漸超出科技圈。人們貼出聊天記錄(小冰撩人語錄)、制作表情包,繪制同人圖,通過網友的二創作品,小冰“人設”日漸豐滿,形成傲嬌、顏藝、毒舌、反差萌等性格特色。在網友使用、訓練、二創的互動里,作為技術產品的小冰衍生出IP價值。
(二創是檢驗人們對虛擬人情感濃度的一個風向標)
對于虛擬人制作公司而言,B端的生意歸根結底也離不開C端。在數字化身有可能成為虛擬人更廣泛應用場景的未來,除了利用名人數字分身累積影響力,也需要虛擬場景的生態和內容建設,塑造用戶對其的價值共識,那么思考虛擬人如何打動真人,也為成為新的課題。
套用一句俗套的話,在今天虛擬人的生意里,雖然互動本身并不重要,但有沒有互動卻很重要,它能夠成為面向未來的一筆長期投資。
初代虛擬主播Kizuna AI絆愛,在今年2月26日舉辦告別演唱會后,開始無限期停止活動。絆愛曾在宣告休眠的視頻中,表達了自己未來的心愿是“愿與世界上的每一個,與你建立連接。”從目前來看,達成這一心愿的途徑是元宇宙和NFT。
(絆愛曾與Metaani合作推出NFT項目)
類似絆愛一樣參與NFT的虛擬人不在少數。對于虛擬人的粉絲而言,NFT是他們在虛擬世界中收集、獲取訪問權、分享經驗的一種方式。
2021年10月,ins粉絲超過300萬的虛擬網紅Lil Miquela,其創始公司Brud被NFT初創公司Dapper Labs收購。據悉,Dapper Labs正在將Lil Miquela轉變為DAO,目標是使Lil Miquela更受社區驅動,讓粉絲能夠使用代幣對其角色進行投票,包括決定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哪些照片。
從這一趨勢看,隨著NFT深度介入虛擬人產業,人們參與虛擬人角色設計、內容更新,甚至世界觀和人物故事的譜寫,都有機會成為現實。屆時,如何再理解“互動”,又會多上很多新意義。
參考資料:
成本1秒上萬 超寫實虛擬人“燒錢”難題何解?;新京報
獨家專訪 | 成立不到2年已預研UE5實時管線,探訪騰訊IEG旗下最神秘的部門;游戲茶館
Kizuna AI Announces Indefinite Break from Streaming to Sell NFTs Instead;Virtual Human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