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zhàn)事拖沓延綿,膩歪了看客的心勁。
這邊廂,德國自己斷了北溪-2,又為聯(lián)邦國防軍設立總額1000億歐元的專項基金,突破了年國防的預算占GDP 2%的檻。少了默克爾的沉穩(wěn),德國戰(zhàn)車猛地轟響,顯得有些魯莽。
至于德國今后走向如何,那是國際關系的范疇,沒有研究,不敢妄言。只是有些情形,在歷史上是如此的相似,讓人不得不再去翻一翻薩弗蘭斯基的《榮耀與丑聞》。
《榮耀與丑聞》認為,西方的文化是阿波羅-蘇格拉底式的,樂觀的。德國文化是更多地含有狄俄尼索斯的自然力。它更是音樂而非民主,而音樂意味著:悲劇,迷醉,對解體和死亡的樂趣。如此看來,德國文化更像是異類。實際上,長期以來的多次與世隔絕,德國成了多樣性的孵化場,比如汪洋雄恣的浪漫主義。
相比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達,德國的政治表現(xiàn)似乎多少有些不堪,光是上世紀就兩次被攆下世界大國的圓桌。薩弗蘭斯基寫道,政治的領域處在近端和遠端之間,在一個中間距離中。這里要求的是政治的判斷力,而德國缺少這個。
當人們被文化的浪漫主義激蕩著,向政治尋求宗教的終極答案,或者一味政治的審美化,過度強調意識形態(tài),理性便不可避免地消解彌散。
《榮耀與丑聞》認為,一旦真理消失,社會道德的基石就會崩潰,留下的是自我維護的野蠻邏輯,以及強大生命之放任的自我實現(xiàn)之理想,并以犧牲弱者的利益為代價。
所以,粗暴事件被給以崇高的解釋,就司空見慣了。
浪漫極端而富有張力,讓生命不再貧瘠。如果太過極端,就會帶來荒蕪。
浪漫,不可太孟浪,不僅是對于政治。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