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是個美麗的地方,以周禮“玉之美者為藍”而出名,因藍田猿人遺址、三皇故居等人文歷史聞名于世,而水陸庵、王順山、湯峪等依偎秦嶺的人文自然風景,更讓藍田成為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炎炎夏日,因唐代詩人王維半官半隱而名的輞川,用溶洞的清涼與奇特,吸引人們前往探幽。
2022年8月6日陜西省旅游攝影協會行攝絲路活動來到藍田輞川溶洞。本次活動由藍田輞川溶洞旅游景區主辦,陜西省旅游攝影協會絲路分會承辦,陜西省旅游攝影協會、陜西省旅游攝影協會周至分會相關領導和攝影家受邀出席。來自全省30位攝影家參加了本次攝影創作活動。
輞川溶洞位于縣城東南20公里處、終南山腹地的輞川錫水河畔,這里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因輞河水流潺湲,波紋旋轉如輞,故名輞川。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沖,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敖K南之秀鐘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
輞川溶洞是集自然園林,天然溶洞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風景區,以景似蓬萊,洞如海宮被譽為西北一大奇觀。景區隸屬于山島弧形花崗巖峰嶺地貌園區,以及少見的白云巖中形成的溶洞為特征,主要由凌云、錫水、黃龍等六個溶洞群構成,現已開發開放有兩處即凌云洞和錫水洞。洞中乳面倒懸、筍石林立、石花怒放、天工巧成、形態萬千。溶洞發育在震旦紀淺變質地層之中,洞中沉積構造、褶皺擠壓,扇狀劈理等地質遺跡保存完好,溶洞周圍山嶺秀麗,景色優美,唐代大詩人王維曾長期在此地隱居,并留下了“明月松澗照,清泉石上流” 等許多美麗的詩篇。
清晨,活動組從省體育場出發,沿著西藍高速一路向東,經過藍田縣城,來到秦嶺山中的輞川,路邊新農村的白墻灰瓦給人清新的感覺。來到輞川溶洞風景區,郁郁蔥蔥的山谷里,凌云洞的標志吸引前行的步履。
凌云洞發現于1931年,相傳對面通真觀里有位老道在這座山上采藥時偶然發現的,開發于1985年,開放于1986年,洞全長520米,分上下兩層,10個大的洞庭,百余景觀。沿著山坡上行,500多個登山臺階,讓夏日行進大汗淋漓,進洞后的絲絲涼風,讓身心瞬間清爽。修繕一新的凌云洞,用千萬年的時光在輞川凝結成了一個個故事,仙女沐浴、群龜朝圣、蓬萊仙境等美麗的景觀造型讓人沉迷。洞的深處,分成了上下兩層,下層深處的太公觀魚、講經臺、西游記等惟妙惟肖的鐘乳石,讓人感觸自然的奇妙,映著王維詩篇的鐘乳石輞川大佛,仿佛用千萬年的時間聆聽著輞川的故事。而上層的鯉魚躍龍門和現代燈光的完美融合,讓人們仿佛置身于星月仙境。
正在修繕中的錫水洞與凌云洞隔河相望,洞深270米,相傳是一位道士用錫杖所捅而成。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在此修煉成仙,被奉為道家第五十五福地。走進洞口,一陣涼意從洞中涌出,洞外一棵棵珍貴的古樹、洞門口的楹聯、洞內玉皇殿的匾額等,仿佛告訴人們這里的故事與歷史。
一九八三年夏天,考古學家在錫水洞發掘出土舊石器五百件、角骨器一百件,具有明顯人工砍削或打擊痕跡,還有燼層燒骨和燒石,表明錫水洞是人類居主生活的文化遺址,當時的人類具有用火能力。經研究,確定錫水洞遺址屬于中更新世早期,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離開輞川溶洞的路上,停留在錫水洞村的街頭,美麗鄉村建設成為一道獨特的藍田色彩。
據了解,【行攝絲路活動】是由陜西省旅游攝影協會絲路分會主辦,以西安和泉州為起點,沿陸路、海路兩條絲綢之路沿線整體推進,開展系列攝影采風創作,本次活動是西安第一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