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飖吹我裳?!断囊箛@》 杜甫
炎炎伏暑,艷陽高照,悶熱難當,出門上街走幾步路,即可體驗到所謂“搖扇胛中疼,流汗正滂沱”。擦汗之余,不禁想問,在沒有空調和風扇的年代,除了盼雨到、等風來,古人還有什么消暑度日的法寶呢?
“寄來一握清風扇,好為南荒埽熱塵。”
趙少昂 垂柳鳴蟬 1959年作
輕巧便攜的扇,無論外觀設計變化如何,古今皆是人們在夏日散熱的良伴。除了歷史最悠久的羽毛扇,古時的扇大概分兩種:團扇和折扇。團扇早在西漢《怨歌行》已有記載:“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
早期的扇以圓形為主,以素紈為面、竹木骨等為柄,后有葵花、六角、梅花等形狀。至于多與文人雅士相關的摺扇,則有源自漢、晉、唐、宋等多種說法。
徐操 紈扇閑情 1929年作
魏晉時期,文人和朝臣之間始流行在扇上互贈題詩寫字。據(jù)說王羲之是第一位在扇上題字的人,除了書法和題詩,逐漸衍生出團扇畫。畫者在這手掌翻弄的一小片空間里,細畫花鳥小品,或寫山水鄉(xiāng)情。
宋代文人畫、院體畫造詣達到高峰,宋徽宗更是畫團扇花鳥小品的高手。
宋 趙佶 《枇杷山鳥圖》
洪武年間,明太祖將日本朝貢的扇賜予臣下;永樂帝喜愛摺扇舒展方便,命內務府制作,并使翰林學士于扇上揮墨寫字,端午時賜贈群臣;宣宗更曾御筆親題于扇面,更有御筆花鳥扇畫存世至今。文人雅士互贈題詩扇之風,自此盛行于明、清兩代,而且材質越見奇巧,扇骨有用玳瑁、沉香,工藝有螺鈿、雕漆、鏤空等。
遙想當年江南雅士,摺扇輕搖,在煙雨間、樓臺里,觀天地、鑒世情,或許已渾然不覺暑熱蒸煎?
清 雞翅木扇盒
“玉碗冰寒消暑氣,碧簟紗廚,向午朦朧睡。”
民諺有云:“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如果連搖扇都會流汗,倒不如躺下來讓體溫稍降,竹席和瓷枕亦不可少。
隋唐時期始有瓷枕,及至宋代,燒瓷技術更發(fā)達,瓷枕款式花紋越趨精巧。瓷枕材質冰冷,可消夏納涼,如北宋詩人張耒作《謝黃師是惠碧瓷枕》:“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辈馁|硬又高的瓷枕看似不太符合現(xiàn)代人對舒適的要求,但觀乎時人的描述,卻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晚明高濂《遵生八箋》曾言:“有用磁石為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梢?,古人對枕頭的要求,不一定是求舒適,也著重養(yǎng)生練精魄的功效。
宋 青白釉枕
此外,宋代瓷枕也流行嬰戲圖、花鳥蝴蝶等吉祥圖案,或美人春睡造型,寓意婚姻美滿、子孫繁盛。
北宋 白瓷孩兒枕
不過,若然有了瓷枕、竹席,仍然熱得翻來覆去不得安眠,如何了得?不妨效法南宋詩人陸游般,“床空新聘竹夫人”(《初夏幽居》)。竹夫人,又名竹妃,她是何許人?且看《紅樓夢》里薛寶釵作詩迷:“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p>
竹夫人,在當今社會早已芳蹤難覓,甚少為人所識,從前卻是尋常百姓家的夏天必備之物。是一種以竹篾編成,中空通風的籠狀橢圓形物,供人在睡眠時攬抱,涼膚散熱。
竹夫人
可能有人會想,人生晝短苦夜長,古人亦不惜秉燭夜游,只為在有限的生命里體驗更多生活樂趣,何況是白天,怎能因為怕熱一睡了之?所以,除了抱著竹夫人入睡,在冒著苦熱的時候,古人也想出法子去享受生活。其中一個消暑妙法,就是飲冰酒、吃西瓜。
赫赫炎威日正中,冰紈笛簟欲無功。一心愿伴沙頭鷺,百計難呼木杪風。
纖手削瓜刀似水,小罌分酒盞如空。洗心幸有高樓月,少待寒光出海東。
——《夏日》陸游
清雍正 粉彩三多杯
夏日消暑飲料,在漢代只有權貴階級可享用,其中一種“蜜水”就是在冷水里摻入蜂蜜;普通人一般只能飲清涼的井水。到了唐代,民間開始流行用草藥、果實熬制飲料,時稱“飲子”,不只解渴,還有保健功效。
當時首都長安的“飲子店”,就如今日的奶茶店一樣成行城市,深受消費者歡迎,而且開始有私人賣冰店。當時還有一種類似現(xiàn)代冰淇淋的甜食——“酥山”,即冰塊上撒奶酪、糖蜜,并插上花朵裝飾,但這種精致的凍品仍然是貴族豪門的專利。元朝宮廷八珍之一“醍醐”是一種奶酪,等于現(xiàn)在的奶凍。
時至南宋,街上叫賣冰塊的情景,一如詩人楊萬里所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彼未耖T飲食文化發(fā)展頗為發(fā)達,據(jù)南宋《夢粱錄》記載,每逢夏日,臨安茶肆“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亦即冰鎮(zhèn)梅酒。
此外,還有砂糖綠豆、木瓜汁、鹵梅水(即酸梅湯)、紫蘇飲、荔枝膏水等。在《清明上河圖》里,也可見一些掛著“香飲子”招牌的路邊檔攤。古人愛冷飲的程度,不遜于現(xiàn)代人。據(jù)《本草綱目》記載,宋徽宗因吃冰過多而脾疾發(fā)作——即拉肚子也。
至于西瓜,據(jù)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西瓜,種出西域,故名之”。據(jù)考證,西瓜最早應在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原,當時稱為“寒瓜”。直至唐代,始在西域一帶培植,故改稱西瓜。所謂物以罕為貴,這種舶來品最初當然也是皇室貴族的專利,直至南宋時期始在中原地區(qū)栽種,逐漸普及起來,時有詩人范成大《西瓜詩》詠曰:“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自此以后,不少騷人墨客揮毫寫下各種聲、色、味俱全的吃瓜感受。
清 楠木黃銅冰鑒
在沒有冰箱制冷的年代,炎炎夏日,冰從何來?如何儲存?
原來,我國早于西周時已有儲冰的技術。當時管取冰、用冰的官員,稱為“凌人”。《詩經(jīng)·豳風·七月》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即農歷十二月鑿冰,一月儲入冰窖。人們在地下挖窖,鋪上草氈,存入冰后蓋上草氈、覆土以隔熱。至唐代以前,只有皇室有藏冰,皇帝也會在夏日賜冰予朝臣。賜冰這種官員福利一直留存至清代;因此,能夠在夏日飲冰,在古時也算是一種榮耀。
清乾隆 掐絲琺瑯冰鑒
現(xiàn)代人有冰箱、不銹鋼冰桶,古代人也有冰鑒,而且造型更花巧華麗?,F(xiàn)存年代最早的“冰箱”之一,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青銅冰鑒。冰鑒構造看似復雜,用法簡單——外殼與內膽之間圍滿冰塊,飲料或食品置入內膽中冰鎮(zhèn),開蓋即可取出。至于平民百姓,只能用最原始的“井藏法”,將西瓜及其他食品放入甕內,直接放入井中冷藏。將西瓜放入井中的天然冰鎮(zhèn)法,至今仍然為人所用。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strong>《夏日山中》 李白
在禮教森嚴的古代社會,如此豁達開放的,除了魏晉竹林七賢,當然少不了詩仙李白。但畢竟禮教之事,凡人大多不敢如此般輕輕拋卻,另一位唐代詩人倒是有一種充滿“禪味”的解暑妙方——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strong>——《消暑詩》 白居易
白樂天先生顯然深諳“心靜自然涼”的竅門,亦與嵇康的“常如冰雪在心”夏日養(yǎng)生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縱然世代更替無常,人情常理始終不變。
看了古人的驅暑良方,在這暑熱攻心、火旺浮躁的夏天,除了借用外物降溫,不妨宜靜心如水,方可內外皆自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