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科的分類
先回顧一下舊分類。過去犬科分為3亞科,共13屬36種;①犬亞科,包括犬屬、鬃狼屬和小耳犬屬;②藪犬亞科,包括藪犬屬、豺?qū)佟⒎侵抟叭畬俸湍厦篮菍伲ㄒ褱缃^);③狐亞科,包括狐屬、貉屬、偽狐屬、食蟹狐屬、大耳狐屬和灰狐屬。3亞科的“領(lǐng)軍人物”分別是灰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和赤狐/Vulpes vulpes。
圖0.1 犬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種類好像不全)
圖0.2 共36種,多了一個Dingo
圖0.3 IUCN犬科動物專家組的網(wǎng)頁,35種
隨著分子生物學(xué)的不斷攪局,基于形態(tài)的傳統(tǒng)分類學(xué)受到猛烈沖擊,犬科也出現(xiàn)重大變動。據(jù)最新觀點(diǎn),現(xiàn)生犬科全部歸于犬亞科(或真犬亞科),其余亞科都是已滅絕的古生物,犬亞科下有1個小分支和3個大分支:小分支是位于系統(tǒng)發(fā)育樹基部的灰狐屬;3個大分支狐族,以及犬族之下的犬亞族和南美犬亞族。關(guān)于犬科共計(jì)多少種,諸說不一,從34~37不等,貌似最權(quán)威的數(shù)字是35,算上家犬正好還是天罡之?dāng)?shù)。本篇先從灰狐族和狐族開始,共16種。
灰狐屬
1.灰狐/Urocyon cinereoargenteus
2.島嶼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圖1 灰狐
圖2 島嶼灰狐
灰狐屬不是狐,自犬科分化之初即與其它種類分道揚(yáng)鑣,和誰都不親。共2種:灰狐(Gray fox),分布于北美南部到南美北部,突出技能點(diǎn)是善爬樹;島嶼灰狐(Island fox),僅見于美國南加州海岸的六個加利福尼亞海峽群島,是灰狐“島嶼侏儒化”的后代。二者相貌近似,毛色上灰下赤,唯個頭差異較大:灰狐肩高約38厘米,略遜于赤狐;島嶼灰狐顯著小于灰狐,犬科排名倒數(shù)第二,僅在耳廓狐之上。
狐族
大耳狐屬
3.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
圖3.1
圖3.2
圖3.3 大耳狐幼崽
大耳狐屬在狐族中相對邊緣化,與其它種關(guān)系疏遠(yuǎn),僅有一個物種,大耳狐(Bat-eared Fox),英文直譯為蝠耳狐。耳朵巨大而浮夸,猶如蝙蝠展翅,毛色多棕褐色,看上去污穢不堪,喉嚨和腹部灰白,面部似有浣熊“面罩”,一言以蔽之,“相貌丑惡,氣質(zhì)猥瑣”。如評選最不像犬的犬科動物,此獠穩(wěn)進(jìn)前三,犬科最丑則必占鰲頭。分布在非洲東部、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有兩個相隔約 1000 公里的離散種群。
貉屬
4.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圖4.1
圖4.2 我國北方的貉
圖4.3 我國南方的貉
圖4.4 貉的幼崽
圖4.5 白色型的貉,攝于青島動物園
貉屬與狐屬關(guān)系較近,貉(Raccoon dog)是唯一物種,去年榮升國家二級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同時也是重要的毛皮獸。其體型短而肥,體色烏棕,吻部白色,面部有黑色“海盜面罩”,比大耳狐更明顯,神似浣熊,最不像犬的犬科動物排行榜上肯定也是名列前茅。源于東亞,原產(chǎn)地包括中、朝、日、蒙古和俄羅斯烏蘇里邊區(qū);20 世紀(jì)初至中葉引入蘇聯(lián)歐洲部分,此后在北歐和東歐傳播,近年來活動范圍更廣。
狐屬
狐屬是真正的狐,IUCN犬科專家組網(wǎng)頁共12種(排名不分先后):赤狐(Red fox)、墨西哥狐(Kit fox)、草原狐(Swift fox)、沙狐(Corsac)、藏狐(Tibetan fox)、南非狐(Cape fox)、阿富汗狐(Blandford's Fox)、蒼狐(Pale fox)、呂佩爾狐(Ruppell's fox)、耳廓狐(Fennec fox)、孟加拉狐(Bengal fox)和北極狐(Acrtic fox)。
5.赤狐/Vulpes vulpes
圖5.1 赤狐
圖5.2 青島野生動物園的赤狐
圖5.3 赤狐幼崽
赤狐,種加詞“vulpes”與屬名“ Vulpes”相同,堪稱“狐中之狐”、老狐家正根兒,貴為國家二級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狐屬中戰(zhàn)力最強(qiáng),體型最大,體長為50-90厘米,體重5-10千克,其典型外貌“黑耳朵黑爪白尾尖火紅外套”,乃是人們心目中最正宗的狐貍形象。可以認(rèn)為,當(dāng)年幫著喊“大楚興,陳勝王”的狐,以及各種民間傳說中的“狐貍精”皆出自本種。之所以這么說,是因?yàn)榫幑适碌娜藗兇蟾怕蕸]見過其它狐......
圖5.4 銀狐(Silver fox)
圖5.5 十字狐(Cross fox)
圖5.6 赤狐的北美亞種(American red fox)
赤狐的體色多有變化,并不全都是火紅色,在較高緯度地區(qū)更偏向橙黃;作為毛皮獸被人工飼養(yǎng)的赤狐更有各種從白到黑的色型,如白狐、銀狐、十字狐等。該種是分布最廣泛的犬科物種,源于中東,然后向外輻射,幾乎染指整個北半球,并被引入南半球部分地區(qū),比犬科另一個廣布種灰狼更加泛濫。另據(jù)研究,赤狐北美亞種在遺傳上較為特別,可能會升級為獨(dú)立物種( Vulpes fulva ) (Statham et al . 2014) 。
6.呂佩爾狐/Vulpes rueppelli
圖6
呂佩爾狐,又名呂氏狐或呂氏沙狐,與赤狐親緣關(guān)系最近。體型小于赤狐,體長34-52厘米,體重1.1-2.3千克;耳朵大于赤狐,略有耳廓狐的神韻;總體上毛色比赤狐更淺,腿部無黑色毛,更能與棲息的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尾尖白色,這一點(diǎn)與赤狐相同。廣泛分布于北非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qū),以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向東到巴基斯坦,但避開了撒哈拉中部的極端干旱地區(qū),在其邊緣以及山地、綠洲附近更為豐富。
7.藏狐/Vulpes ferrilata
8.沙狐/Vulpes corsac
圖7.1 藏狐
圖7.2 藏狐幼崽
圖8 沙狐
藏狐和沙狐是氣質(zhì)迥異的親兄弟,分別又名西沙狐和東沙狐。藏狐體型與赤狐相近,體長49~65厘米,體重3.8~4.6kg;耳小,背部淺褐紅色,體側(cè)灰色,腹部白色,以頭大臉方、表情搞笑為主要萌點(diǎn),近年來迅速躥紅成為“明星物種”,主產(chǎn)青藏高原草原和半沙漠地區(qū)。沙狐體型略小,體長50~60厘米,體重約2~3千克;耳小,毛色灰白、沙黃或棕灰色,腹部白色,狀如小狗而貌不驚人,遍布亞洲北部和中部的干旱草原、荒漠地帶。這哥倆在國內(nèi)都生活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狐貍精”自然不會是它們,沒人認(rèn)識啊。
9.北極狐/Vulpes lagopus
圖9.1 全白的北極狐
圖9.2 藍(lán)色型的北極狐
圖9.3 換毛期的北極狐幼崽
圖9.4 青島動物園的北極狐
北極狐一度列為北極狐屬/Alopex,后回歸狐屬。體型小于赤狐,體長50~60厘米,體重2.5~4千克;冬季全身白色或近白色,夏季灰黑色,腹部淺色,也有終年藍(lán)灰的色型,僅在冬季毛色稍亮。珍貴毛皮獸,有大量人工飼養(yǎng),稱藍(lán)狐、白狐,各種突變色型如影狐、珍珠狐、藍(lán)寶石狐、白金狐等,統(tǒng)稱彩色北極狐。話說赤狐也有白色變型,如何分辨?這事兒簡單,看耳朵即可:北極狐耳朵小而圓,赤狐耳朵大且尖。
圖9.5 北極狐和赤狐的雜交種
圖9.6 赤狐獵殺北極狐
北極狐和赤狐可雜交,后代不可育,養(yǎng)殖場常干這事兒,不過它倆之間本無緣分,全靠人工授精死撐。自然條件下連發(fā)情期都“整不到一塊堆兒啊”,加上體型大小有異,北極狐甚至?xí)獬嗪C殺,談?wù)摽缥锓N的愛情實(shí)在太奢侈。北極狐喜冷不喜熱,在所有北極苔原地區(qū)均有分布,全球種群約有十萬之眾,國內(nèi)無野生。雖說國內(nèi)沒有,但有些影視劇中的“狐貍精”卻已經(jīng)換成了北極狐的形象,大概是覺得白毛的更像千年妖精吧......
10.墨西哥狐/Vulpes microtis
11.草原狐/Vulpes velox
圖10 墨西哥狐
圖11 草原狐
墨西哥狐又名北美狐,據(jù)圖0.1中犬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與北極狐親緣關(guān)系最近。體型小于北極狐,體長38~52厘米,體重1.5~3千克;耳稍大,略尖,夏季毛色銹棕褐色或淺灰,冬季銀灰,腹部白色,產(chǎn)于北美西部。草原狐(圖0.1中無此種),有時被視為與墨西哥狐同種,模樣與之相仿,耳朵貌似略小,分布于北美大草原。二者有可育的自然雜交種,但犬科動物專家組認(rèn)為還是應(yīng)該分開。p.s. 有一個“敏狐”的名號,按說應(yīng)該歸英文名Switf fox的草原狐,也有人認(rèn)為墨西哥狐才是敏狐,懶得查證,愛誰誰吧。
12.蒼狐/Vulpes pallida
圖12
蒼狐亦不見于犬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也許是因?yàn)樵摲N在犬科中研究最少,對其遺傳信息掌握不多。體長38~45厘米,體重2~3.6千克,臉小耳大,乍看略呈藪貓之面相,可惜身長腿短,沒有藪貓亭亭玉立的風(fēng)范;通常灰色或黃沙色,腹部變白,可與沙漠環(huán)境融為一體。原產(chǎn)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半干旱地區(qū),通常棲息在石質(zhì)沙漠、半沙漠地帶,偶爾會向南冒險(xiǎn)竄訪稀樹草原。
13.孟加拉狐/Vulpes bengalensis
圖13
孟加拉狐,又名印度狐,同樣被犬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遺忘。體長約50厘米,重量約 3kg;背部灰色,腹部較淡,腿部褐色或紅褐色,尾巴尖端黑色,不同群族及季節(jié)毛色也有所不同。為印度次大陸特有種,分布范圍從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山麓到印度半島的南端(不含西高止山脈和東高止山脈),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皆有產(chǎn)出。
14.南非狐/Vulpes chama
圖14
南非狐,又名銀背狐、海角狐,與前述狐屬各種親緣關(guān)系較遠(yuǎn)。體型僅次于赤狐,體長45~61厘米,體重3.6~5千克;毛色黃褐、黑或銀灰,耳、腿和臉的一部分呈黑色,體側(cè)和下體淺黃色,腹部發(fā)白,尾尖黑色;牙齒比其它狐類小很多,食譜中80%是昆蟲。顧名思義,此獠分布于南部非洲,喜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有時也進(jìn)入降水量較高和植被較密集的地區(qū),近幾十年來活動范圍不斷擴(kuò)大,直抵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岸線。
15.耳廓狐/Vulpes zerda
圖15.1 攝于青島野生動物園
圖15.2 幼崽
圖15.3 【耳+郭】狐
耳廓狐是比藏狐成名更早的“網(wǎng)紅”,犬科最小物種,曾歸倭狐屬/Fennecus。體長30~40厘米,平均重1kg,耳長15厘米左右,與身體極不相稱;毛色乳白色至淡黃色,比沙狐更沙狐。分布于北非沙漠、半沙漠地帶,數(shù)量較多。同為“大耳兒”,耳廓狐就不像大耳狐那般討厭,以“反差萌”顛倒眾生,關(guān)鍵在于配色明快,臉上沒有難看的“臉譜”,再加上烏溜溜的黑眼珠,就成了無敵小可愛。p.s. 耳廓狐原名【耳+郭】狐,因【耳+郭】字生僻,輸入法無法顯示,遂訛傳為“耳廓”。勉強(qiáng)也算合理吧。
16.阿富汗狐/Vulpes cana
圖16
阿富汗狐是與耳廓狐親緣關(guān)系最近的種類。體長43厘米,重約1.5~3kg,耳朵之大與耳廓狐相比亦不遑多讓,只不過對比體型顯得小了;毛色銹棕或藍(lán)灰,腹面顏色較淡或白色;眼睛內(nèi)側(cè)有延伸至上唇的獨(dú)特黑紋,如同增粗的獵豹“淚線”,極為醒目,在犬科中絕無僅有。產(chǎn)亞洲西部,分布范圍涵蓋所有中東國家,喜半干旱地區(qū)、草原及山區(qū)。
誰是最美的狐?
圖17 赤狐
圖18 迪麗熱巴
除南美犬亞族的各種偽狐和食蟹狐之外,犬科中與狐字沾邊的種類已經(jīng)悉數(shù)出場。最丑當(dāng)然是大耳狐,如果限定在狐屬之內(nèi),那必須是藏狐最丑,誰家美人長這么大臉盤子......論美貌,赤狐和北極狐在伯仲之間,很難取舍,然北極狐更偏向于優(yōu)雅,缺乏“偏能惑主”的“狐媚”,尖嘴瘦臉的赤狐才是真正的狐族顏值巔峰。題外話,哪位當(dāng)紅女星最具有狐仙氣質(zhì)(絕無貶義)?我的答案是:迪麗熱巴。
本來是想一篇整完的,發(fā)現(xiàn)太長了......未完待續(xù),下篇《犬科全傳之犬族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