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寅,山東寧陽人,現居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MBA,國際財務管理師(IFM),第一經濟首席宏觀經濟學家。當代宏觀經濟學者,主要從事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控制論等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新宏觀創建者,儲備需求倡導者,指出儲備需求為第四大需求,它實現了對消費不足的價值補償,是擺脫經濟危機的根本路徑。專著《新宏觀主義》,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國經濟再出發》,新華出版社,2016年12。
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為了維護自身霸權,美國開始了對中國的打壓進程,不僅悍然發動全面貿易戰,而且出臺限制芯片等卡脖子產業政策,同時勾連多國對中國進行經濟圍剿,中國不會坐以待斃,奮起反擊在所難免。
美國霸權的根本在于美元,為了維護美元,不惜背棄美元兌現黃金的承諾,實施浮動匯率,其本質是比爛的策略,即不兌現黃金,但通過打壓其它貨幣,從而表現得更好。美國拉攏英國脫歐,支持俄烏戰爭,將歐元拉下水,從而擊潰了最大的對手。通過石油美元,進一步提升其需求,對于反對者,則動用武力加以消滅。通過貿易順差沖抵美元超發帶來的通脹,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猶如抱薪救火,順差越多,超發美元越堅挺。
美元的軟肋在于天量美債,但由于債權人分散弱小,缺乏一致行動,故龐氏游戲得以持續。
中國現階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具有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兩重性,而市場經濟的本質為債務拉動,需要周期性地消滅累積債務才能繼續,也就是經歷復蘇、繁榮、滯脹、蕭條四大階段,中國改革開放后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催生了以林毅夫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這種高增長是可持續的,未來只需按一下計算器就可明晰,誠如此,英美歐日德就不會滯脹,不會爆發大蕭條與次貸危機,也就不會發生產業轉移與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即拉加德的新平庸。《長周期——日本復蘇美國繁榮中國滯脹》(2015,張二寅)一文不但指出了中國必然會經歷滯脹與蕭條,也論證出美、日、中三國債務周期的非同步性,它已為現實所證實。因此,中國不能沉溺于持續增長的麻醉劑,要選擇應對債務長周期與市場不穩定的清醒劑。
債務長周期與市場不穩定的根源在于央行出現后經濟循環演變為貨幣循環與實物循環兩大循環,而且貨幣循環主導了實物循環,因為債務貨幣的發行與儲蓄借貸導致的累積債務,使得貨幣循環逐步遞減,乃至中斷,也就是所謂的金融周期,而由于技術進步與規模效應,使得 實物循環逐步遞增,兩者的不同步導致實物循環中斷,表現為商品普遍過剩與生產要素過剩,企業破產工人失業,股市樓市暴跌,銀行倒閉。
中國之所以能快速增長,原因為順差拉動,即成功地承接產業轉移,然后獲取順差,避免了債務拉動,從而更快地增長,英、美、德、日都曾有過這樣的時期。及至中國經濟規模變大,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中國也露出了市場經濟債務拉動的原形,債務壓力凸顯,增速放緩,產業轉移與老齡化也一并出現。
為了根除債務周期,可以對順差拉動進行優化,即央行購買公共品,免費送給社會成員使用,由此帶動儲蓄購買并長期持有能生產公共品的公益資產,從而消除貨幣發行與貨幣運行兩環節帶來的債務,創造貨幣利潤,使得貨幣循環與實物循環同步,擺脫債務長周期與市場不穩定性,實現穩定增長。這就是儲備需求,它與消費需求一起構成最終需求。儲備需求真正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為戰勝簡單市場經濟提供了可能。
高速公路資產厚重,收益穩定,將其REITs后受到儲戶的追捧,但是,由于缺乏最終購買力,其結果很可能如同以往的炒新潮一樣跌入泥潭,因此,央行購買是其最終出路,這樣就為儲備需求的落地提供了一個完備途徑。
有了儲備需求,中國可以不再依賴順差拉動,美元失去了最大制造國的支持,超發美元的貶值指日可待,而人民幣的錨越發厚重沉穩,在國際上必將璀璨奪目。
中國應致力于推動與鄰國的零關稅自由貿易區,對于提高地區經濟效率、增進睦鄰友好大有裨益。
中國應在所得稅與流轉稅中擇一而終,建議取消流轉稅以支持實體產業,增收遺產稅、奢侈稅以激發富二代的奮斗熱忱,避免八旗子弟化,救助低收入階層,彰顯社會公平。
隨著儲備需求的實施,免費公共品的范圍會越來越大,大幅降低了企業與居民的生產生活成本,經濟環境變得友好宜居,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增強,老齡化得以解決,同時提升了對外吸引力。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 非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