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二帝像 是不是邙山,還有爭議)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河南的邙山自古無臥牛之地,墓葬遍布,歷朝歷代都是熱點區域。
今天噴空下邙山。
邙山是山,黃河南岸基本東西向的橫亙,有說兩三百里的,有說100多里的,爭議主要在邙山到底從哪到哪。起點和終點的爭議,廣義和狹義的爭議。
邙山是地名,有邙山區(惠濟區)、邙山鄉、邙山村、北邙村、邙山路(街道)等。
邙山是沉默的活歷史,活躍的死見證,起伏的中原龍。看山是 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直看洛陽城。若說千年王朝氣,幾無閑土在邙山。
*(2021年拍攝于孟津 邙山)
邙山在哪里?
這個我不好回答。噴空,河南方言,就是閑聊的意思。僅供參考。
廣義的邙山,或者說很多人認為的邙山,西到洛陽孟津,東到鄭州惠濟區(江山路黃河大堤)。這個有爭議,很多老師寫文章批判這個誤解,我屬于站隊之一。如果我們真說它就是邙山,能有什么錯?天下萬物,不過人心,我們起名叫啥,它就是啥。
(洛黃交匯;想想黃河南岸有這么一道土山嶺,保護著多個城市也是神奇的事;有說法 邙山是幾百萬年前西伯利亞方向吹來的黃土沉積;黃土高原是大哥,僅供參考)
狹義的邙山,河洛之地也。孟津到鞏義為主。滎陽北部、鄭州惠濟區大多數被排除在外。百度百科也是人編的,代表著不同作者甚至不同年代背景的見解。
鄭州江山路,以前叫鄭邙公路(鄭州到邙山 邙山公園 風景區),相對應的是花園路,以前叫鄭花路(鄭州到花園口)。
鄭州人以前稱呼的邙山,甚至產生了邙山區地名(1967年成立邙山區,2004年更名惠濟區,37年的感染,會有很大細節上的慣性)。我站隊的文化認知,認為它不叫邙山,叫岳山、敖山,廣武山,再往西是大伾山,這個又牽涉一個爭議,大禹治水,導洛汭(rui)到大伾,大伾是滎陽的大伾還是鶴壁浚縣的大伾。以后再噴空這個話題。
鄭州北、滎陽北部大多數的“邙山”,大伾山也好,廣武山也好,反正不是真邙山。不然,你何曾見過這一帶有什么密集墓葬?古人不傻吧,洛陽北邙山都爭先恐后葬不夠,為啥不延伸一點到這里?
但是,歷史因素,我們依然叫它邙山。甚至還有北邙鄉、邙山鄉、邙山村的遺留。
(2022.10.3,雨中拍攝于滎陽高村鎮邙山村,附近是集中的河陰石榴產地。為了第一手圖片,<噴空>微信公眾號、<噴空>頂端新聞號、還有 <噴空河南>網易號 <人文噴空> 頭條號等 小編不易)
滎陽的邙山村,在我眼里和知識認知(或者先入為主的意識),認為是假的邙山。村里朋友給我說,以前這里還叫過邙山頭(到頭的意思?)、北邙。我看過一個資料,這個和日本鬼子有關。日本人打過來,為了某種宣傳或震懾,沾個邊就刻意說自己占領了邙山,當時稱呼鄭州黃河鐵路大橋附近為邙山頭。我見過舊照片網圖,或有一定道理。但更早可能民間也會認為自己這就是邙山(尾巴或頭),說廣武山掉份也不通俗。當地朋友還告訴我,一帶一路(主要說的是 絲綢之路)應該從這里算起,講了當年 張騫怎么帶回來石榴在這里的故事。真假不論,這里的確是中國石榴的知名產地。
(邙山人民公社舊址,滎陽張莊村)
邙山公社(鄉鎮)不存,甚至鄭州邙山區也更名惠濟區,我認為有歷史變更合并的因素,也是不是有理論支撐不足的因素?再加上邙山給人的感覺那是死人的福地,用作村名鄉鎮名,可能看似歷史厚重了,但是不吉祥啊。
邙字,就是個死亡的亡,加耳朵旁的玩法,很像 丘 變 邱,地名或空間化。以前稱過芒山、郟山、北山,歷史文獻中,從周公營建洛陽城到西漢滅亡,邙山一直名不見經傳。看來先天也不是葬地而來。傳說是顓頊最先葬這里開始的風俗和習慣,我認為是不可信的傳說(內黃還有二帝陵,誰真誰假?)。人活著,背山面水是風水地,人死了剛好相反,背水面山(嵩山)是風水地。枕大河,腳蹬群山。也說枕山(邙山)蹬河(伊洛)。
過去有鄭州邙山酒,邙山做煙酒,聯想到葬在北邙總是不好吧
邙山為什么叫邙?
一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子邙的封地。<噴空>小編喜歡這種典故來歷的說法。姬邙封地在鞏義洛陽交界處,洛陽的邙嶺,可能在在封地之前,當地就有邙邑、邙地之說。
二說,黃河的大蟒(有類似的傳說)被斬殺的故事。這種都是民間附會,勞動人民創造給小孩子的故事。
三說,芒山、北山等古名,逐漸因為歷史沉淀,風水理論的應用豐富,埋葬人多,以亡人之山(環境好,開闊,土質也好)而成名。有一定歷史積累演變性。也可一信。
東漢以后才有邙山埋葬熱,據說和劉秀有關(第一個葬邙山的皇帝)。用一個現代風水師的說法:“邙山屬崤山余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于安置墓穴。”或許,更信這些的古人,伴隨著洛陽不斷作為都城或陪都,更有這方面的研究考慮。
三國時候的應璩(qu) 寫 《與程文信書》:“南臨 洛水 ,北據 邙山 。” 說明古人一直認為洛陽那邊的山才是真邙山,這在滎陽、鄭州這邊沒看到墓葬區也是相互印證。就是隋唐宋清在虎牢關、滎陽廣武很多戰役和活動事件,也沒提邙山,而是以敖(敖倉)、虎牢、廣武、大伾、成皋之類的名字多見。
我來鄭州二十多年(2001年來),最早聽過邙山公園、鄭州邙山風景區、鄭州邙山公墓,都是前十幾年的事,是解放后鄭州邙山說法的遺留,這些年隨著道路更名(鄭邙公路 就是江山路)、城區更名(邙山區、惠濟區),甚至炎黃二帝像或黃河風景區也不怎么和邙山稱呼有關了。只剩下滎陽個別村鎮有點邙山名字的痕跡。這是我站隊狹義邙山的因素之一。
(鄭州還有很多叫邙山的名字)
<噴空>總結:
1、廣義上邙山是到鄭州北,真的邙山或者古人說的那個風水邙山不越過虎牢關。以鞏義河洛交匯為界。
2、現在鄭州、滎陽還遺留一些邙山地名、說法,是歷史習慣遺留。小編站隊狹義的邙山。鄭州這邊叫岳山、廣武山,過了汜水入黃河口,向西向南是大伾山(群山)。鞏義以西(伊洛河入黃口為界)當是真的風水邙山。
3、除了伊洛河、汜水的穿梭隔斷,其實從洛陽到鄭州都是連著的,廣義的邙山有什么錯?世間本無絕對。崤山東延,從石頭山到土山隆起最后到平原消失,過渡總會有的。
4、很多地方(外省如安徽)也有邙山。外國(韓國)也有邙山,據說韓國思密達的邙山是古代韓國學生在洛陽求學回老家后的文化復制。鄭州 邙山的邙字,或是歷史沉淀,文化風俗演變而來。
<噴空>公眾號(penkong0371)、頂端新聞號等 一直的口號:一切人文皆水文,一切人相多水相。山川河流是人間文化底色,爬山涉水思考生活,人不一定要有錢,一定要有趣,活著有內容。
噴空,河南方言(聊天、分享、交流的意思)。<噴空>,微信公眾號、頂端號,山水河流、文化典故、城市歷史、鄉村文旅文創等的淺嘗輒止,河南4大水系2700條河流2650個水庫2000個鄉鎮800個傳統村落3大山地系統9大山脈74000多座山的堅持學習,來源于一群跨度60后到00后的小伙伴,文化遺產愛好者、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者、文旅、地產從業者等的山水野游、文化拾遺、文創文化傳播、鄉村文明生態、特產調研的涉獵分享。目前有數萬公里走馬觀花,我們的視野、經歷和認知都很有限,萬卷書萬里路,<噴空>學習在路上。加入我們微信號 penkonghen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