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埃隆·馬斯克以440億美元(約3.2千億元)收購推特的新聞登上熱搜,微博閱讀次數高達2億。
成為推特新晉CEO之后,馬斯克已經是10家巨頭公司的領導人。
另外9家分別是特斯拉(Tesla)、太陽城公司(Solar City)、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星鏈(Star Link)、腦機接口(Neuralink)、天空手機(Model π)、超級高鐵(Hyperloop)、高速地鐵(Boring Company)、開放AI(Open AI)。
據說,特斯拉是這9家公司里最沒有技術含量的,那么,到底哪家公司是最有技術含量的?
今年4月,Netflix上線了一部紀錄片,導演是憑借紀錄片《徒手攀巖》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
這一次,兩位知名導演將鏡頭對準了天空,講述SpaceX公司鼓舞人心的崛起歷程,以及埃隆·馬斯克及其團隊20年來,為重振美國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一切努力。
這部紀錄片叫《回到太空》,豆瓣評分8.6,好于88%紀錄片。目前評價人數還不到9千,但打4星及以上的人占比超過86%。
看完《回到太空》,你可能無法百分百確定,SpaceX就是馬斯克名下最有技術含量的公司。
但你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SpaceX一定是馬斯克目前感到最驕傲、也最有成就感的公司。沒有之一。
01
開啟私營航天新時代
早在2002年,馬斯克就開始為他移民火星的夢想招兵買馬。
當時的馬斯克,憑借PayPal等公司已成為億萬富翁,但他沒有被名利束縛,相反,而是豪擲1億美金,創辦了SpaceX公司。
作為一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初期的SpaceX注定是一個極度燒錢的機器。
因為航天飛行的探索成本巨高,出現任何設計錯誤都會完蛋。
而且,從零開始建造火箭,本身就極其困難,財力、人力和物力缺一不可。
用馬斯克的話說,當時他的錢也就足夠進行3次火箭飛行試驗。
經過四年的努力,SpaceX打造的獵鷹一號運載火箭終于造好了。
2006年3月25日,獵鷹一號迎來了第一次發射。
可惜,起飛約30秒后,引擎自動關閉,火箭墜毀,發射失敗。
當時的獵鷹一號每發射一次,成本約為670萬美元,按2006年的匯率算,相當于5000多萬人民幣。
2007年3月20日,獵鷹一號第二次發射。
這一次,兩級火箭實現分離,但沒有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失敗。
2008年2月34日,獵鷹一號第三次發射。
升空幾分鐘后,火箭開始震顫,最終與地面失去聯系,發射失敗。
上億美金全部燒光,傻子都能猜到,馬斯卡肯定要關掉SpaceX。
馬斯克也承認:“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我覺得那是我最接近精神崩潰的時候。”
但正如SpaceX的副總裁所言:“馬斯克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明白失敗是發展的一部分。”
很快,馬斯克便重振信心,不僅沒有關閉SpaceX,反而把所有的錢都投到SpaceX,并讓團隊“以最快的速度再發射另一枚火箭”。
半年后,也就是2008年9月28日,獵鷹一號第四次發射。
發射當天,馬斯克坐立不安,緊張到冒汗。直到看著火箭慢慢進入預定軌道,最終發射成功,他才笑逐顏開。
馬斯克事后表示,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那一天,獵鷹一號成為歷史上第一艘私人研發的運載火箭,SpaceX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的私營企業。
那一天,馬斯克開啟了私營航天的新時代。
從此,在宇宙飛行的歷史上,只有四個獨立個體將太空艙送入軌道并又成功地返回到地球,他們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和埃隆·馬斯克。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看到這里,電影才進行了四分之一。
如果說,獵鷹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一個航天新時代的開始,那么后面發生的兩件事,便是這個新時代里的兩座里程碑。
02
實現史上首次火箭回收
雖然SpaceX實現了獵鷹一號的成功發射,但太空飛行的成本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這也是整個行業里一直未被解決的一大難題。
據當時的SpaceX透露,推進器的研發和試驗共花費約1億美元,火箭未來的發射費用還要800萬美元左右。
因此,降低航天成本是SpaceX最緊要的目標。
那有什么好方法嗎?還是老辦法——用錢砸!
因為在此之前,除了在科幻電影和小說里,現實中還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嘗試過,讓軌道助推器(如運載火箭)著陸。
要把一個重達30噸的火箭(100平米的一層樓約5噸重,30噸約為一棟五六層的摩天大樓),穩穩地降落在一個圈定的小區域內。暫不要說如何才能做到,光聽起來就十分不可思議。
因為只要有任何操作不當,或者任何零件出故障,都會導致失敗。
而一旦著陸失敗,火箭只有爆炸一種結局,幾百萬美金瞬間泡湯。
可以說,太空飛行是當今世界最燒錢的技術,能坐上這張賭桌的,除了舉全國之力研發,也就只有像馬斯克和貝索斯這等世界首富才能玩得起。
有個好消息,在獵鷹一號成功發射的同一年,SpaceX為馬斯克贏得了一份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合同,目的是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
既然錢都到手了,那就不怕燒錢了。
SpaceX再次舉全公司之力,開始打造一種可以重復使用的火箭。
正如片中所言:SpaceX不害怕失敗,他們幾乎是在擁抱失敗。
因為對他們來說,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可以學到更多,意味著下一次會大大降低失敗的概率。
像之前發射獵鷹一號一樣,每次火箭爆炸后,他們都會立刻收撿火箭碎片,還原當時的場景,找出其中的問題,不斷改善和精進。
黃天不負有錢人!
經過幾年的持續燒錢,2016年4月9日凌晨4時52分,SpaceX終于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
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海上實現火箭回收。
那一刻,埃隆·馬斯克和SpaceX徹底改變了整個航天行業。因為SpaceX憑一己之力,將航天發射成本降到了原來的近十分之一。
到這里,紀錄片《回到太空》的進度條還沒走到二分之一。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馬斯克和SpaceX公司,我想到了特步當年用的那句廣告詞——永不止步。
03
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試航
獵鷹火箭發射成功和回收成功之后,馬斯克和SpaceX立馬瞄準了下一個任務,也是迄今難度最大的任務——商業載人航天。
熟讀史書的人都知道,載人航天對美國人來說,是一道終生難忘的傷疤。在人類航天發展史上,僅美國就發生過3次重大航天事故。
第一次是1967年的阿波羅1號,3位航天員未出發便葬身火海。
第二次是1986年的挑戰者號,7名宇航員在升空73秒后尸骨無存。
第三次是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還是7名宇航員有去無回。
因為巨大的輿論壓力和高昂的航天成本,NASA在2011年正式關閉了有著40年太空歷史的航天飛機項目。
此后,NASA與俄羅斯簽署了一份合同,將支付約8200萬美元,以換取每名宇航員搭乘俄羅斯的火箭去國際空間站。
當時美國還有個段子:有位美國宇航員接受媒體采訪,被問到“你會對現在想成為宇航員的孩子說什么”時,宇航員回答說:學好俄語!
可想而知,當馬斯克和SpaceX開始著手載人航天任務時,不僅有著來自航天技術上的壓力,更有來自社會輿論上的精神壓力。
萬一失敗了,萬一又有宇航員喪生,馬斯克和SpaceX該何去何從?
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也為了不負NASA的期望,更為了讓美國人民重拾航天信心,SpaceX又花了幾年時間做了大量測試。
后來的事情,全人類都知道了。
2020年5月30日下午3點22分,兩名美國宇航員乘坐SpaceX的載人“龍”飛船,由獵鷹9號火箭成功送入太空,由此宣告NASA商業載人航空計劃的首次載人試航發射成功。
這次飛行結束了NASA長達9年的載人火箭發射荒。
NASA表示,這是自2011年7月8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完成美國航天飛機時代謝幕之旅后,美國宇航員太空飛行的新篇章。
不得不說,NASA的格局小了,因為那不僅僅是美國宇航員太空飛行的新篇章,更是人類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有很多影迷們說,這部紀錄片像是馬斯克和SpaceX的宣傳片,完全在介紹馬斯克和SpaceX的豐功偉績,以至于不少人給了差評。
對此,我只想說兩點:一,這是奈飛投資的電影,兩位導演也跟馬斯克沒啥關系,而且影片也并非完全在宣傳SpaceX。
二,就算電影有宣傳馬斯克和SpaceX的意圖,單憑馬斯克和SpaceX創造的歷史奇跡,也完全值得用一部電影去記錄,因為那些奇跡不僅僅讓SpaceX受益,有一天也會讓你我,讓全人類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