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立冬作為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寒冷冬季的到來,許多地區有立冬進補的習俗。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都有不同的飲食習俗。那么,立冬吃什么傳統食物呢?這些傳統食物不要錯過。
1、羊肉火鍋
民俗云:“北吃餃子南吃蔥,銅鍋羊肉好過冬”。北京地區立冬有吃涮羊肉的習俗,乃是仿照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抵御寒冷的作用。另外,南方沿海等地區立冬有吃羊肉爐的習俗。
2、餃子
在我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一來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二來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3、姜母鴨
姜母鴨是福建臺灣等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
4、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因此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
5、草根湯
福建閩中地區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三明尤溪地區,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熬出濃濃的草根湯后,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成湯。尤溪人認為草根乃滋補藥材,對其情有獨鐘。
6、咸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飯,是老蘇州人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咸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7、團子
團子是長江流域的著名小吃,有白團子和青團子兩種。團子是圓球狀,寓意團團圓圓,它與北方的元宵相似,又比元宵的個頭大,有蘋果一般大小。一個飯量大的成年人,吃上三個就肚兒圓了。團子外面一層蹦脆蹦脆的,而里面的各種香料也會隨著團子加熱,香氣撲鼻而來。
8、赤豆糯米飯
江南水鄉在立冬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9、炒香飯
在廣東潮汕有立冬吃甘蔗和炒香飯的習俗。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卜做成的香飯,廣受潮汕市民的歡迎。
10、麻子果
江西上饒在立冬日有家家打麻子果來“補冬”的習俗。麻子果是流行于上饒、撫州一帶的漢族特色小吃,就是將蒸爛的糯米搗爛捶打,捏成小團,再裹上碾碎的炒豆、芝麻、白砂糖等而成的一種甜食。
11、糍粑
立冬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
從立冬開始,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為了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同時會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的營養以增加熱量為主,適當多吃瘦肉、雞蛋、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