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從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稱帝,用時15年,農民出身,登上了北京城皇帝寶座,很勵志的窮人翻身代表。那么,作為堅固百年的北京城,承受住了專業選手游牧民族的多次攻擊而安然無恙,為什么偏偏被業余選手李自成輕松就攻破了,難道真的是天命所歸嗎?
李自成與朱元璋一樣,為吃口飯出家當了和尚,開局一個碗,還俗入仕又下崗,為吃飯借高利貸,債主暴力逼債,老婆在此期間劈腿他人,悲劇從此開始,李自成手刃債主與妻子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李自成造反前期,命運多舛,有幾次都差點掛掉。自從在李信的幫助下,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攻城便如有神助,聽到闖王的名號,城門便不大自開。可謂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迎闖王。
正當李自成覺得天命所歸之時,一場大戰差點把他嚇回老家。在武寧關戰役中,被守軍周遇吉的區區數千人干掉七萬多人,李自成雖然贏了,心里卻打了退堂鼓,“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陜圖后舉”。
誰知大同總兵姜瓖主動投降,前方的官兵民眾開放大門,熱淚盈眶的列隊歡迎闖王李自成。被歡迎著,李自成就來到了北京城下。
看來亂世中口碑還是很重要的。李自成的群眾基礎深厚,民間流傳“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而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李自成每攻下一座城就免掉老百姓的賦稅,殺官員,打土豪,把糧食分給老百姓,軍糧和軍餉也基本從這些地方出。
北京外城門,上一個來攻城的是皇太極。公元1628年即崇禎元年,皇太極親自率領10大軍繞過關寧錦防線直撲北京城。明清雙方在北京城外足足打了半個多月,但最后皇太極還是在北京城下鎩羽而歸。清朝的精銳部隊(明末八旗軍對各地義軍的戰損比高達恐怖的100:1),半個多月依然沒有攻破北京城。由此可見,北京城在防御上是絕對沒有問題。
估計,李自成也有自知之明,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愿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犒賞我百萬銀我就撤退了,還能幫朝廷平亂抗清。誰知皇帝沒答應。
更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外城門,李自成炮轟了一陣后,守城的太監就把門打開了。內城門兵部尚書直接投降列隊迎接,就這樣,李自成的大軍,不費一兵一卒,一路直入紫禁城。
李自成運氣是真的好,當時,北京城內鼠疫橫行,守衛京師的雖然有三大營的軍隊,但士兵因鼠疫死亡過多,已徹底失去野戰能力,原有的近三萬匹戰馬,還能騎乘的竟然不到一千匹,據守內外城墻十五萬多個垛口的,是區區五萬羸弱的士兵,平均一個士兵要守三個垛口。
這些士兵,都是大疫之下僥幸活下來的,“衣裝狼狽,等于乞兒”,而且像是十天半月沒吃飯的乞兒,虛弱得只能坐在地上,以至于用鞭子抽都抽不起來。
史料記載,北京城是這樣的: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余萬。北京城大概有20萬人喪命,城中出現“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的現象。
當時,天時、地利、人和都歸了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后一個月,最終李自成自己把人和拋到了九霄云外,史料記載:“賊又編排甲,令五家養一賊”。五戶人家就要養一個兵,并且軍隊開始不受控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最終,在敗于吳三桂后,倉皇稱帝,第二天就逃離了北京。
真的是,“成也不納糧,敗也不納糧”。造反時殺官員,打土豪,把糧食分給老百姓,軍糧和軍餉也基本從這些地方出。當要統治這個國家時,就不能靠打土豪分糧食了,軍糧軍餉一直靠搶來支持的話,那么只能永遠是造反的賊寇。
李自成輕松破北京城,也真的是,時也命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