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重溫《少年維特之煩惱》,百感交集。
作為世界經典名著之一,《少年維特之煩惱》以書信體展現少年維特的心理歷程與人生故事,環環相扣、富有哲思,令人拍案叫絕。
也正因為這本書,曾一度讓25歲的作家歌德名聲大噪,震撼了德國乃至歐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故事很簡單,一個名叫維特的少年,他向往自然和自由。在懵懂的年紀,他愛上了有婚約的女孩綠蒂,但因愛而不得以及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而備受煎熬,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好的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的,從維特身上我們看到愛情的純粹與遺憾,以及對人性、人生、社會的深刻洞察,令人在感慨不已的同時,又深深被震撼。
1、愛情,對一個人最徹底、最高的承認
維特對綠蒂一見鐘情。
在維特心目中,綠蒂就是一個完美的天使化身,她單純又聰慧,善良又堅毅,心靈那么平靜,為人處世卻那么富有活力。按維特的話來說,“總之,她已完全俘虜了我的心。”
但,很顯然這段愛情注定無疾而終,因為綠蒂有未婚夫。在三個人的暗流涌動與拉扯中,維特難過得強迫自己離開后,又回來。而再次回來,情況更糟糕,綠蒂結婚了,他們倆之間就更加不可能了。
因為愛情,維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敢問情為何物?維特說:“世上唯有愛情才會使人成為不可或缺者。”
因為愛情,人變得不可或缺,至少對某人而言。
想起劉擎老師曾說,“愛情,就是你在世界上有一個人那里,得到了徹底的,無限的,最高的承認。”
因為愛情,再普通的人,也可以獲得某個人極致的愛,得到最徹底、最高的接納與承認。在這個角度看來,綠蒂對維特而言,是比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重要得多得多,希望能成為彼此獨一無二的存在。
2、歌德活下來了,維特卻自殺了。
維特的煩惱,源于一見鐘情且愛而不得,就像是愛情之花燦爛盛開時卻突然枯萎,讓人痛得撕心裂肺。
面對同樣的事情,作者歌德活下來了,而維特卻自殺了。
一方面,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素材都是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戲劇類的情節安排可以更加吸引人也更令人深思。另一方面,當筆下的維特自殺了,感情得到了宣泄,痛苦的歌德就能真正地走出來了。
有人擔心,會有愛而不得或郁郁不得志的青少年會效仿維特。說真的,別過分擔心,在我們現實生活里,一般人是不會像維特那樣選擇以這種激烈的方式來踐行愛情與自由的,因為這不劃算也不酷甚至是懦弱的。
深究之下你會發現,我們這一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像維特這樣郁悶的狀態,被同事上司嘲諷,不被家人理解,以及愛上一個注定得不到的人……也從維特那里得到某種程度的共鳴與慰藉,你的痛苦并不孤獨,從而以更好的面貌來應對自己的人生。
正如歌德所說的那樣:“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某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著的不幸事件。
少年維特死了,我們依舊活著。這個死去的維特,何嘗不是記憶中那個敏感且倔強的我們?其實,愛而不得,備受冷眼與嘲諷,不過是人生常態,經歷過了,也就懂了,也真正活過來了。
3、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對人生意義的反思
《少年維特之煩惱》談論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人生、選擇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特別喜歡維特關于謀生與工作的感悟,他說:“大多數人為謀生而耗盡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只剩余一點點空閑時間,卻又為之焦慮不安,千方百計予以消磨。”
作為一個為了一點碎銀上班糊口的打工人,這一句話直接戳中我的心窩。為了謀生我們消耗了太多時間,仿佛除了工作我們就沒有了生活,也忘記了工作的初心,不過是讓生活變得好一點。當我們難得閑下來時,卻又會焦慮不安,不斷刷短視頻來緩解上班的勞累。如此這樣,周而復始,不斷厭惡這種疲于奔命的生活,卻又不得不被社會裹挾著走……。
還有,維特還說:“人世間一切事說穿了都無聊透頂。一個人若是聽從他人意志,絲毫不顧及自己的熱情和需要,整日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他永遠是一個傻瓜。”
哦,也許該停下來,好好反思下自己到底真正想要什么,忙碌追逐金錢與名利,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謀生,工作固然不可能停下來,但也要抽空來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是為了他人而委屈自己,壓抑自己。
有一種成功,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誠然如此,請為自己奮力一搏,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在乎自己過得好不好。
少年維特的煩惱,不過是我們人生的常態,或是另一種意義上人生圓滿,接納它,走下來去,天或許就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