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份,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疫情全球蔓延,是時候談談“四個自信”了》,全網閱讀量達200多萬,很多人也是通過那篇文章認識我的。
當時有人留言,希望我寫文章懟方方,但我沒那么做。因為我能感受得到,當時的網絡氛圍是積極的,哪怕那些大量失實的內容傳得到處都是,我也知道那改變不了什么。頂多引來一陣唏噓,以及別有用心的出口轉內銷。
但今天卻不同,作為在網絡上混跡二十幾年的老網蟲,我從未見過如此暴戾的網絡氛圍。而且很明顯,這種暴戾已超越網絡,成為推動現實走向對立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個常年從事社會觀察的老兵,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危險。
11月24日,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透露,包括在疫情防控管控區域內,有些人違反管控規定,挪動圍蔽水馬、擅自外出;還有人不遵守管控秩序,隨意串格;甚至有人聚集沖卡。
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發生涉疫違法犯罪案件多達148宗。
要說這些案件與當前分裂的網絡氛圍沒關系,估計沒人信。而且這些事又進一步助推網絡走向沸騰,讓更多人焦躁不安,形成惡性循環。
現在,所有事情都可以成為網友炸裂的導火索,最終指向防疫。網絡上到處充斥對防疫的不利的言論,陰謀論、小作文,各種倡議指責。有的言論明顯是謠言,但是網友卻信以為真,而且樂于去傳播。
為什么搞成這樣?當然不排除這背后有人推波助瀾。
現在各大平臺,但凡你閱讀過相關信息,算法就會鋪天蓋地給你推薦類似視頻、文章。于是你會更加關注,結果類似的信息也越多,自然給人一種鋪天蓋地的感覺。
還有一些動輒百萬粉絲的大V,表面上客觀公正,實則在字里行間引導情緒。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算法、大V包裹的信息繭房里。
可是,這會是問題的核心原因嗎?恐怕不是,核心應該還是防疫工作本身出了問題。
廣州的疫情挺嚴重,我住在廣州北部的花都區,花都區是這輪疫情第一波受害者。起初我認為花都區的防疫模式應該是今后的樣板。因為當地的應對方式就是“四塊”加精準防控,精確到樓、到小區,不搞大范圍靜默。
所以,整個第一階段,一切都井然有序。被封鎖的小區市民,每天堅持做核酸,一周左右沒有發現新的病例就解封。花都很順利度過了第一關。
可是,當病毒來到海珠區后,一切都變了。同樣的方法在這里不管用了,因為海珠的城中村比較復雜。
以這次重災區康樂村為例,這個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的片區,卻有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同時,這一片區的制衣廠、紡織產業公司、倉儲公司就足足有5200多家,關聯產業人群超過200萬人,是廣州市人口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
城中村背后不僅僅是衛生條件差、隔離難度大那么簡單,這里的人員結構也極其復雜,真的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在這里,全員核酸都難以推行,更別說隔離。
此前主動求跪博流量的女網紅就好些天沒做核酸。她這種情況在城中村真不算最嚴重,有的人常年不做核酸,有的人甚至本身就是黑戶,更不愿做核酸。
城中村中甚至不乏在逃人員。
這些人是非常反感管控的,但凡有機會,他們都會帶頭制造事端。但是,城中村就一定沒法治嗎?也不是,城中村問題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廣州特有,三年抗疫過程中,我們也經歷過多次考驗。
今天之所以出現部分人員不配和,最終裹挾聚集沖卡,恐怕跟溝通不及時、不準確有很大關系。
說白了是此前的共識沒有了,才給了一些人帶頭鬧事的空間。
我無法回答接下來防疫工作應該怎么做,但至少清楚一點,無論哪種措施,都必須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才能實現。而且這種認可不是部分人員,而是最廣泛的共識。
為什么過去兩年多,大伙都能克服各種困難支持防疫政策?因為大家想明白了,達成共識了。武漢初期的高死亡率、西方世界多達幾十萬上百萬的死亡人口,各種感染后的后遺癥,如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于大伙頭頂。
為什么到了最近又開始不耐煩?有人說是生活壓力。生活壓力其實一直都有,服務業也不是今天才遭受影響。關鍵還是老百姓有了疑問。
這種疑問包括:什么時候是個頭?生活確實無以為繼了;為什么層層加碼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100天管控誰受得了?為什么國外全放開了不戴口罩看世界杯,我們卻還要裹得嚴嚴實實?
這些問題得不到回答,至少沒有權威的回答。指望那些大V?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見風使舵的流量收割者。形勢好的時候,一頓猛吹,形勢不好了,馬上裝死,或者翻臉充當譴責的急先鋒。
于是,各種小作文、陰謀論開始主導網絡。網友們在似是而非的信息中變得不解、憤怒,最終暴戾。
現在的局面是,朋友之間討論防疫可能翻臉,各種群里吵翻天,大家各說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
實話實說,這種氛圍很危險。
如果不加調整,失去的可能不僅是防疫成績、經濟數據,如果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還可能造成系統性的危機。
老百姓需要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實事求是。
防疫工作必須正視老百姓的疑問,必須和民眾達成新的共識。這種共識顯然不可能通過大V喊話實現,而是實實在在的動作。
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在國家整體逐步打開國門的背景下,零星疫情肯定會經常爆發。前兩年我們防得好,一方面是上下一心、應對積極,另一方面是外緊內松的防控方式減少了境外輸入的可能。
如今,不管7天也好5也罷,事實上就是在打開國門,如此要完全切斷源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做好疫情反復的準備,選擇最科學的戰斗方式。
譬如“封”的問題,長期作戰的背景下,如果還是一封了之,老百姓如何承受?封的同時有沒有做好補貼的準備?
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各種簡單粗暴的防疫方式確實存在。
這種行為恐怕不是科不科學的問題了,實屬犯罪,下不為例是過不了關的,理應接受法律的制裁。
同時還應實事求是地告訴民眾,現在的病毒究竟是個什么情況?
老百姓需要科普,需要全面地了解病毒的特征。毒性究竟如何?是不是大號流感?危害性在哪里?重復感染的后果是什么?感染之后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最大的損害?西方是不是完全不管了?卡塔爾世界杯真的沒有防疫要求嗎?
不要高估民眾對病毒以及西方世界的了解。如果任由自媒體左右這些話題,它可以把謠言整出花來。
他們公開質疑保護老人只是借口,但他們連起碼的數據都不會放一份。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2歲,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高了0.9歲。同樣的時間,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卻下降了2.7歲。所以防疫保護了老人,有什么疑問?
他們還造謠說日本已經沒有死亡病例,這種謠言更是不堪一擊。
根據日本官方的消息,11月26日,日本新增陽性7487例,新增死亡164人。怎么就沒有死亡病例了?
但是,這些絲毫經不起考證的言論卻能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大家對病毒不了解。病毒經過三年的變異,沒有當初那么恐怖,但也絕不像某些人說的那么輕描淡寫。給民眾一個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普,是全民達成一致的前提。
謠言不會止于智者,謠言只會止于坦誠相待。
我有很多朋友在做志愿者,他們大多是自愿報名。志愿者有多辛苦我曾體會過,但現在對他們而言,辛苦還是其次,不被理解才令他們痛苦。面對一些人的冷嘲熱諷,他們懷疑自己的堅持還有沒有意義?
有人說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我安慰他們,改變應該很快就會出現,請再堅持堅持。
無論當前的輿論多么混亂,請相信我們的政府有能力應對任何復雜局面,并且基于群眾的利益作出快速抉擇,這點早已通過實踐被無數次被證明。
至于那些企圖在這片土地搞事的人,注定會被英雄的人們唾棄。
最后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講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
北京一個小區一2歲的小朋友被檢測出陽性,父母為了不拖累鄰居,準備帶著孩子去方艙醫院。鄰居們知道后,紛紛趕來,勸阻他們一家留下,居家隔離。因為孩子有哮喘。
為了支持這一家子,鄰居挨個簽訂承諾書。
有網友說北京人仗義!其實,不止北京人仗義,中國人無不仗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美德早已刻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這也是我們堅持三年,并仍在堅持的根本所在。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