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兵60萬,直撲洪都,張子明臨危受命,去向朱元璋求救,歷經萬難終于找到朱元璋,獲得了救兵,興高采烈回去復命,不幸被陳友諒擒獲,陳友諒說:“幫我誘降洪都,你可以活,不合作就死。”本來以為張子明會很有骨氣,誰知卻拋棄了讀書人的氣節,低頭說:“我合作,我想活。”
陳友諒的60萬大軍像蝗蟲一樣,正在對洪都輪番攻打,連續攻打了一個月,朱文正實在是快要頂不住了,于是派了一個人出城求援,這個人,就是張子明,一個讀書人,官至千戶。
朱文正趁半夜用繩子將張子明從城墻上放下來,去找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行程不被暴露,張子明白天睡覺,晚上趁人少趕路,看見官兵就趕緊躲藏,走了半個月,終于在應天見到了朱元璋。
而此時朱元璋忙于與東吳的張士誠作戰,攻打廬州城久攻不破,根本就無暇顧及到洪都這邊的安危,因此,當朱元璋問張子明朱文正的情況時,張子明沒有說朱文正撐不住了之類的話,而是說:陳友諒來了很多人,但死傷已經十分慘重,而且出師時間過長,糧食差不多了,如果您出兵的話,一定能擊敗他(師久糧乏,援兵至,必可破)。
朱元璋聽了這話后,十分高興,馬上派人去廬州讓徐達班師,準備與陳友諒一較高下。然后他告訴張子明:你先回去吧,我準備準備,不久就去洪都。
張子明郁悶了,這不久是多久呢?一個月?半年?還是一年?
幸好,朱元璋接著說:讓朱文正再堅持一個月,一個月后我就到了!
話說到此,張子明馬上上路,為了趕快把這個消息帶給朱文正,他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誰知到達湖口時,不幸被俘。
陳友諒親自接見了俘虜張子明,張子明給陳友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呆子,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陳友諒心想這個人容易對付。開始給張子明做思想工作,從拉家常開始,到天下一統、民族大義等等等等,張子明只是不斷的點頭,到最后他他自己都煩了,直接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和我合作,誘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張子明連忙說:“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陳友諒派人押著張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讓他對城內喊話,讓城里的人投降。
張子明連聲答應,走到城下,大聲喊道:
“戰友們,請大家堅守下去,我們的大軍馬上就到了!”
陳友諒傻眼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柔弱的,卑躬屈膝的讀書人,有這樣的膽量,氣急敗壞,拿刀殺了張子明。他這才明白,這個書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沒有完成,他還不能死。
陳友諒還一直記得張子明臨死前那嘲弄的眼神。更讓他不安的是,從他的將領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佩。
張子明沒有辱沒讀書人,他成功的將情報傳遞了出去,代價就是被氣急敗壞的陳友諒殘忍的殺害。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后,下令在城外瘋狂尋找張子明的尸體,準備厚葬。可惜,因為傷亡慘重,時間也過了近一個月,尸體已經無法找到。朱元璋無奈,在南昌城內為張子明立一塊石碑,含淚紀念這個勇敢的書生。
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話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甚至可以脫口而出。讀書人真的如此不堪?
張子明這個在史書中只出現了2頁,人們大多也不記得有這樣的人存在,他甚至不算是明朝史上的一位英雄,但是,卻延續了古代讀書人的氣節與風骨,完美了詮釋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告訴了天下人,讀書人的風骨。
就像《一代宗師》所說: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讀書人的這口氣,張子明續上了,并且后世永流傳: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謙說:渾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譚嗣同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等等。
他們都是真正將書讀到骨子里的文人,他們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脊梁,他們將大寫的人字頂天立地,千古永存。
參考資料:《史記》《明朝那些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