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末期,整個蘇聯國內呈現出一片亂象:超額的軍費開支,高度集權的軍政體制,官僚主義橫行,貪腐成風。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任后,企圖用激烈的政治改革挽救局面,但彼時的紅色帝國已積重難返,反而激發了更深層次的階級矛盾和大規模動蕩,人民不滿政府,各加盟國嚷嚷著要獨立。
為了挽回顏面,重新樹立威望,同時向白宮發出最后的警告,蘇聯當局腦門子一熱,決定策劃一場空前絕后的軍事演習。
1989年8月6日,被定名為“河馬一號”的軍事演習提上日程:由1985年剛剛服役的“葉卡捷琳堡”號核潛艇承擔行動任務,一次性發射艇上16枚“輕舟”戰略核導彈。
但就在行動前夜,“葉卡捷琳堡”因未知原因突發燃料泄漏事故,演習也被迫擱淺。
局勢混亂依然在持續,1990年3月,立陶宛充當先鋒,率先宣布獨立,打響了蘇聯解體的第一槍。有了先例后,其它加盟國紛紛效仿。大解體的缺口被豁破,一發不可收拾。
1990年年底,667BDRM型最后一艘“新莫斯科夫斯克”號潛艇服役,次年8月,帝國到了崩潰邊緣之際,代號“河馬二號”的軍事演習再次被提上日程。
為盡可能保證行動的成功,“新莫斯科夫斯克”號在行動前進行了密集的測試和故障排查。并由時任北方艦隊司令的薩里尼科夫少將親自坐鎮,潛艇大隊長馬基耶夫上校在旁掠陣。
8月6日,“新莫斯科夫斯克”號進入預定水域,關鍵時刻,艇上的通信系統卻出現了毛病,與水面監測船聯絡不暢。按理說,在排除故障前,是不能發射導彈的。但經過一番斟酌后,薩里尼科夫果斷下令:“艦長同志,立刻發射導彈!”
隨著發射按鈕的按下,16枚碩大的“輕舟”導彈,以每枚間隔14秒的速度,拖著明亮的火龍沖破海面,直入云霄。整個發射過程總耗時224秒,不到4分鐘。
幾分鐘后,第1和第16枚導彈成功命中堪察加半島的試驗場目標,其余導彈在完成飛行任務后自毀。
據艦長葉戈羅夫回憶:“這就像一場盛大的焰火,區別是,我們射出的不是禮花彈,而是洲際導彈。”“它的爆炸當量超越二戰期間所有彈藥的總和,如果全部引爆,世界上將沒有任何靶場能承受它們的威力。”
“河馬二號”演習無疑是成功的,在此之前,全世界沒有任何核潛艇進行過全火力齊射。它創造的紀錄,也將是空前絕后的。
順利完成任務的“新莫斯科夫斯克”號,也得到了豐厚的獎勵,艦長葉戈羅夫晉升海軍上校,全艦官兵都受到軍樂隊的夾道歡迎,領取了榮譽獎章和現金獎勵。
但遺憾的是,軍事演習或許成功震懾了西方國家,卻無法阻擋內部堡壘的坍塌之勢。距“河馬二號”演習結束僅兩周后,“八一九事件”爆發,蘇聯解體成為定局。
有人將這次演習稱為“末日彩排”,既象征了它毀天滅地的殺傷力,也象征了紅色帝國的“末日”,一語雙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