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驚現像鵝一樣會游泳的恐龍
恐龍是中生代陸地上的統治者,不過它們不甘于僅僅在陸地上稱霸,總是想拓展自己的生存范圍。最近,古生物學家命名了發現于蒙古的一種恐龍,它便是一種善于游泳的恐龍。
白堊紀的蒙古小龍
2022年12月,以韓國古生物學家李隆濫(Yuong-Nam Lee)為首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雜志《生物學通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一種擁有流線型身體的非鳥恐龍表現出了潛在的游泳適應能力》(A non-avian dinosaur with a streamlined body exhibits potentialadaptations for swimming)的論文,命名了一種名為游獵龍的新屬種恐龍。
圖注:古生物學家李隆濫,圖片來自網絡
游獵龍的化石是李隆濫在2008年發現的,地點則是在蒙古國南部,當時包括他在內的一支國際古生物團隊正在巴魯恩戈約特組(Barun Goyot Formation)中尋找恐龍化石。游獵龍的化石編號為MPC-D102/114,包括有完整的頭骨、脊椎、一只前肢與兩只后肢骨骼,標本現存放于蒙古科學院之內。
圖注:發現化石的地點,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游獵龍保存在圍巖中的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這具化石較為完整,而且保存了許多關鍵性的部分,所以在之后的研究也比較順利。之所以被命名為游獵龍(Natovenator),是因為這種恐龍可能非常善于游泳,而且是一種肉食性恐龍,所以其屬名來自拉丁語中的“Nato”(意為“游泳”)和“venator”(意為“獵手”)。游獵龍的模式種名為多齒游獵龍(Natovenator polydontus),種名則是來自其多齒的嘴巴。
小鵝的模仿者
游獵龍是一種小型恐龍,它的體長不足0.5米,臀高不足0.2米,體重也只有幾千克。從外形上看,長著羽毛的游獵龍就好像是長出了前肢和尾巴的小鵝,和傳統恐龍的形象相去甚遠。
圖注:游獵龍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游獵龍的骨架,白色為發現的部分,圖片來自論文
游獵龍的腦袋很大,吻部尖長,顱部膨大,其中容納了一對超大的眼睛。在游獵龍的嘴巴中密密麻麻的長有兩排尖細的小牙齒,這也是其模式種名的出處。在游獵龍的大腦袋后面是長而彎曲的脖子,脖子會像今天的鳥類一樣呈現出S形。
圖注:游獵龍的頭骨及襲擊分析,圖片來自論文
游獵龍的身體較瘦,后面是一條細長的尾巴。與身體相比,游獵龍的四肢顯得長而有力,前肢上長有三個手指,后肢上則長有四趾,其中第二趾翹起來,末端還有大爪子。雖然在化石中并沒有保留羽毛的痕跡,但是古生物學家認為游獵龍活著的時候是長著羽毛的,所以它看上去更像是一只小鵝啦。
獨特身姿好游水
潛獵龍看上去與其他恐龍也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但是它的身體結構已經表現出了許多善于游泳和潛水的特征:包括:有類似蛇頸龍類生長模式的前頜齒;類似今天潛鳥的長脖子;類似于黃昏鳥目的椎體橫突;類似某些水生動物的桶狀外形,減小在水中的阻力;類似于某些游禽的后肢,方便劃水等。游獵龍身上表現出了眾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系統發育分析甚至顯示它比哈茲卡盜龍更加的衍化。
圖注:游獵龍的骨架,注意其背椎和肋骨的造型,圖片來自論文
圖注:會游泳的游獵龍,圖片來自網絡
潛獵龍與哈茲卡盜龍同屬于哈茲卡盜龍亞科,而哈茲卡盜龍亞科又屬于馳龍科。游獵龍的發現,再一次證明了哈茲卡盜龍亞科的水生或半水生習性,它們具有很強的游泳能力,能夠潛入水中捕食小魚小蝦。
圖注:潛水捕魚的游獵龍,圖片來自論文
圖注:游獵龍所處的哈茲卡盜龍亞科,圖片來自網絡
游獵龍生活于距今7200萬至71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時期,與其生活在一起的恐龍包括有屬于馳龍科的胡山足龍、師利龍,屬于竊蛋龍科的擬鳥龍,屬于阿瓦拉慈龍科的角爪龍、小馳龍,屬于角龍科的弱角龍、矮腳角龍,屬于腫頭龍科的膨頭龍,屬于甲龍科的美甲龍、多智龍,屬于蜥腳類的非凡龍等等。在那個神奇的世界里,游獵龍成了淡水水域中一道特別的風景!
參考資料:
1.Lee, S.; Lee, Y.-N.; Currie, P. J.;Sissons, R.; Park, J.-Y.; Kim, S.-H.;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A non-aviandinosaur with a streamlined body exhibits potential adaptations for swimming.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2, 5: 1182. ISSN 2399-3642
2.Fabbri, Matteo; Navalón, Guillermo;Benson, Roger B. J.; Pol, Diego; O’Connor, Jingmai; Bhullar, Bhart-Anjan S.;Erickson, Gregory M.; Norell, Mark A.; Orkney, Andrew; Lamanna, Matthew C.;Zouhri, Samir; Becker, Justine; Emke, Amanda; Dal Sasso, Cristiano; Bindellini,Gabriele; Maganuco, Simone; Auditore, Marco; Ibrahim, Nizar (March 23, 2022)."Subaqueous foraging among carnivorous dinosaurs". Nature. 603(7903): 852–857. Bibcode:2022Natur.603..852F. doi:10.1038/s41586-022-04528-0.PMID 35322229. S2CID 247630374.
3.Owocki, Krzysztof; Kremer, Barbara;Cotte, Martin; Bocherens, Hervé (2020-01-01). "Diet preferences andclimate inferred from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of tooth enamel of Tarbosaurusbataar (Nemegt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Mongolia)".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37: 109190.doi:10.1016/j.palaeo.2019.05.012. ISSN 0031-0182.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排版:江氏小盜龍
圖片及相關資料來自論文及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