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為商紂囚禁周文王的河南湯陰羑里城
周文王被商紂關了7年??梢韵胂?,在這7年的時間里,文王隨時都面臨著被殺戮的風險,所以,為了活命,他不能英勇無畏,不能堅貞不屈,他得“趨炎附勢”,得向紂屈首表示“耿耿忠心”,他還得設法讓他的手下大臣閎夭等人到處尋找美女、駿馬和其他一些珍奇寶物,通過紂的寵臣費仲獻給紂。
文王最終如愿以償,贏得紂的歡心,將他釋放。當然,釋放周文王可能還有來自諸侯的壓力,像《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就說:“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于是乎懼而歸之?!?/p>
文王雖被紂釋放返回周地,但他知道,紂并沒有從內心深處相信他,以周及其盟國目前的實力看,根本不可能同商抗衡,如果自己不小心露出馬腳,就會前功盡棄,重演前番悲劇。所以,他深深地把推翻商王朝的宏圖大略埋藏在心底,竭力做出對紂忠心耿耿的樣子。
返周的第二年,亦即帝辛三十年春天,文王說服歸附他的諸侯隨他一同到商都給紂進貢請安。
為了進一步麻痹紂,文王又在周原“為玉門,筑靈臺,列侍女,撞鐘擊鼓”,裝出一副胸無大志、貪圖享樂的樣子。紂大為高興,認為文王懼服了他,就長舒一口氣說:“周伯昌改過易行,吾無憂矣?!庇谑恰懊耐鯙槲鞑保⒖犊百n之千里之地”。紂對周文王徹底放下心來,遂集中全部精力轉身征伐東方的夷人勢力。
文王一舉雙得,也是喜不自禁,回到周原后,還特意將此事通過祭祀形式上稟先祖——周原甲骨卜辭中就發現了“冊周方伯”字樣。
博取了紂的信任,周文王開始進行戰略大布局,將勢力向商王朝鞭長莫及的南方和西南方推進。這一帶,包括江淮、江漢和西南巴蜀等后來都先后歸附文王,成為周的重要盟國。《詩·國風·漢廣》云:“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p>
周文王對南方江淮、江漢流域和西南地區的經營,從戰略上看是要對商王朝從西北、西和南三面形成一個半包圍圈狀態,但還可能存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打通江漢,進而與地處長江下游的吳人聯結,策反東夷——吳國開國領袖太伯,是周侯季厲的大哥,也就是周文王的大伯父。
文王在通過懷柔政策和武力征服南方的同時,也在西方悄然擴充著自己的勢力范圍,先后“侵孟、克莒、舉鄷(豐)”,紂聞此消息,又對文王產生了懷疑,文王得知,趕忙前往商都,主動把原來屬于周人的“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獻給紂,但希望他能夠廢除炮烙之刑。
文王一箭雙雕,既消除了紂的懷疑之心,又免去了百姓的酷刑之憂,收獲了民心。其大智慧讓 500 年之后出生的孔子都贊不絕口:“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p>
在“修刑”的基礎上,文王又以“愛民”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最大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得到國內各個階層人民的廣泛支持。
在商紂暴虐淫蕩、濫殺無辜的對比下,周文王道德君子的形象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天下人的注意。周文王的威望愈來愈高,甚至就連諸侯之間出現一些糾紛都會跑到周邦找文王來評判說理。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是,當時居地在周國附近的芮、虞兩國人起了糾紛,雙方爭執不下,競相去找文王評理。結果進入周國后,發現周人種田時都把田界讓著對方,還有謙讓長者的優良風氣。芮、虞兩國人看到這種情景,都有些慚愧,就說:“我們所爭,正是人家所讓。還去找文王干什么,只會自取其辱啊!”于是雙方互相讓步,攜手而歸?!爸T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平虞芮之訟事件不只說明文王以德服人取得效果,文王“受命”已是人心所向,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周人因此而得以控制潼關崤函一帶的天險,對商人形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壓倒性戰略優勢,文王公開“受命”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彼時,伯夷正躲避紂,住在遙遠的北海之濱;太公姜尚住在偏遠的東海之濱。兩位都是天下聞名的賢能人士,聽聞文王敬老愛幼,有賢明之名,就都不約而同投奔文王而去。孟子說:“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p>
姜尚就是姜子牙,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水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記載,姜尚到西地后,打聽到文王近日有出獵之行,遂在文王必經的渭水之濱磻溪裝作垂釣,以期同文王相遇,得到文王的賞識。
文王出行,果然在渭河邊上遇到了姜尚。兩人交談一番后,姜尚的文韜武略,讓文王大為折服。文王喜之不勝,對姜尚說:“我先君太公說過,一定會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而興旺發達,說的就是您吧。我們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文王遂拜其為太師,尊稱太公望。
姜太公釣魚
文王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更多的賢能之士趨之若鶩,史稱:“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边@讓周文王如虎添翼。
商末,由于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壓榨,奴隸不堪忍受便紛紛逃亡。甲骨文中就有許多“喪眾”一類的記載。這里的“眾”就是奴隸,而“喪”就是丟、損失的意思。
周文王是奴隸主貴族的代表,自然要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因此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保護奴隸主利益的法律條文,核心內容是“有亡荒閱”,意思是發現奴隸逃走,就要大規模地展開搜索。不管誰抓住逃跑的奴隸,都必須歸還原主人,任何人不許擅自收留。文王此舉得到了奴隸主的擁護,也得到了當時各諸侯國的支持,這為他贏得了更多無形的政治資本。
在設法使自己好起來的同時,文王也不忘玩兒陰的讓敵人爛下去。
《韓非子·喻老》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周有玉版,紂令膠鬲前往索取,文王不給。紂又派費仲到周來求取,文王就給了費仲。文王為什么不給膠鬲而給費仲呢?文王認為膠鬲賢能而費仲無道。
他采用的是離間計。《韓非子·內儲說下》一語道破天機:“文王資費仲而游于紂之旁,令之諫紂而亂其心?!?/p>
西漢劉向所著《酆保解》記載,文王對殷商采取了四蠹、五落策略。蟲生木中謂之蠹,四蠹就是用四種手段促使商王朝從內部瓦解:用珍奇古怪之物來誘惑他;用不著邊際的言辭欺騙他;用大興土木的方式令其勞民傷財;用鬼神靈巫令其視眩聽惑。
五落是:表白忠貞,使紂感到尊貴,讓他滿意,不再提防自己;擇機爭取殷商賢人為周所用;取信于殷商僑居人口,使他們歸附周土;收買殷商的巫師充當間諜,向周方提供商朝的機密情報;傳播自己的美德,使迷妄者能看清商紂的惡行。
四蠹、五落顯然都是文王悟道后所采用的陰道謀略,就是要用假象迷惑紂,用恭順的態度使紂失去警惕,造成商人的內耗,并且從外部挖其墻角,爭取商之賢人為周所用。
帝辛第 32 年,亦即姜尚投奔周文王的第二年,位居今甘肅靈臺縣一帶的密須國出兵侵略阮國,文王以道義為名,果斷率師討伐密須,密須抵擋不住,于次年降周。周文王伐密須之舉,不但為他進一步贏得了道義人心,得到大多數諸侯的擁戴,更重要的是,他因此又博得紂的信任,并授予他專征伐大權 。
這意味著,周文王從此以后擁有了不需要經紂同意就可以征伐其他諸侯方國的權力。這在周人剪商的歷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周文王扭轉了逆境,獲得了拓展實力的良機,為以后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王伐密須取勝后,驅使密須國的奴隸建造了一座祭壇,稱為“靈臺”。隨后又在靈臺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隆重莊嚴的“軍禮”祭祀,以此祭天慰民。靈臺故址在今甘肅靈臺縣城,是個較大的建筑群,以靈臺為主,附帶包括靈囿、靈沼、辟雍等。慰民就是“與民偕樂”,甚至“恩及鳥獸”。祭天慰民寄托著周文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民本思想,也包含了他想對外表達“受命于天”的真實想法。
問題是,怎樣才能讓天下知道,他周文王就是以周代商的“真命天子”?
也就在此前后,一件荒誕但在當時又可俘獲人心的傳說在諸侯國間不脛而走:一只赤紅色的鳥兒銜著玉圭,降臨到周人的祖社上,“啾啾啾”地鳴叫著說:“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p>
隨后不久,周文王的王后太姒宣稱說,她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商朝的宮廷長出了荊棘,還夢見太子發從周的宮廷里取了一棵梓樹種在宮中,結果變成了松、柏、榆、柞四種樹。
文王聽說后,趕快把太子發召來,讓他到明堂去慎重地占卜一下。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太子發占卜的結果是大吉:“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就是說,皇天上帝將把商朝的政權賜予周文王和周武王。
為尋找“代商”的天命依據,周文王可說是費盡了心機,周人不僅借此“揚夢以說命”,用天降“赤鳥銜圭”的祥瑞昭示其接受天命的合法性,而且還通過“靈臺”以及設在周原成湯等商先王的廟宇以祭祀的形式同上天和商先王直接對話,從而獲得“天命轉移”的正統依據。
僅此還不夠,在迷信盛行的殷商末期,倘若沒有天帝具體形影的耳提面命,普羅大眾終歸還會是半信半疑,于是,天帝就真的現身了,還對文王有了面對面的訓示:
——不要徘徊不要動搖,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你的德行我很欣賞。不要看重疾言厲色,莫依仗刑具兵革。你要做到不聲不響,天帝意旨遵循莫忘。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云遮霧繞中,“真命天子”赫然現身?!渡袝髠鳌吩疲骸疤熘耐酰菃攩斎挥新曇粢病N耐踉谖欢煜麓蠓┱锝月?。命則行,禁則止,動搖而不逆天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p>
“天乃大命文王”實際上是確立了周在西方各國中的領導地位,同時也標志著以周為核心的反商聯盟的最終形成。時為公元前 1058 年,距文王繼位稱王已經過去了 40 余年。
潮起潮退,日落日升,同東方的天子與帝呈現強烈對比者,“乃是新興的周民族與新興的德性上帝正從西方崛起。這個德性上帝的名稱甚至有了另一個名稱,雖然他不是嶄新面世,卻是由隱而顯地出現于歷史的舞臺。‘周’這股新興的政治勢力同時也帶來新興的宗教概念‘天’,一個道德性的上帝正照耀著中土大地。這個新興的上帝在祭典中,傳達出新的訊息?!保钊遒e:《殷周之際的紂王與文王——新天命觀的解讀》,《深圳社會科學》2018 年第 2 期。)
——本文摘編自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有需要者,可參讀原著。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商亡這三千年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發布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回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7月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