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蟋蟀類鳴蟲大觀(補遺)
上回書發布以后,公眾號這邊很冷清,在今日頭條相對火爆一些,一天之內收到上百條評論。沒想到居然有相當比例的網友質問,為什么沒有扁頭、棺材板、警察帽子等等,這一系列稱呼顯然都指向棺頭蟋。本篇既然是“補遺”,那就從它開始吧。
一、蟋蟀科 蟋蟀亞科
1.大棺頭蟋 Loxoblemmus doenitzi
圖1.1
圖1.2
視頻①
又名多伊棺頭蟋、大扁頭蟋。體長20mm以下,黑褐色;顏面扁平,雄蟲頭頂和兩側皆有突起,形如棺材的橫截面,雌蟲僅在頭頂有圓形突起。鳴聲清脆,6、7個或更多個單音節一組,停頓后繼續,如此往復;打斗以“懟臉”為主,間或有類似“熱吻”的動作,全是感情戲。
上一篇初稿中有大棺頭蟋,后來我感覺不入流就刪掉了。名有“棺”字,貌似不吉,恐怕沒幾個人會養這個,但它的赫赫威儀幾乎給每一個接觸過的孩子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時候稱“軍官頭”,誤以為戰力極強,或有以一敵二之能,哪想到只是色厲內荏而已。
2.污褐油葫蘆 Teleogryllus derelictus
圖2.1
圖2.2
圖2.3
圖2.2上次用過了,當時我誤以為是南方油葫蘆,幸賴網友TONY MA撥冗指教。污褐和南方油葫蘆的體型顏色差相仿佛,但污褐無眉紋,腦門上還有一團“混沌蜜蠟色”,如同化不開的濃霧,故又稱霧頂油葫蘆。圖2.3中污褐和黃臉在進行跨物種PK,一個污一個黃,雙方(取勝)欲望都很強。
2018年,華東師范大學昆蟲生理生態研究組在《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雜志上,發表“A taxonomic study of genus Teleogryllus from East Asia”一文,文中將污褐油葫蘆的拉丁名寫成T. derelictus(好像以前叫黃褐油葫蘆),也有寫成T. testaceus的。
3.黑臉油葫蘆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
圖3
視頻②
與黃臉油葫蘆極相似,僅憑肉眼難辨。有兩點“區別”:①黃臉產長江以北,秋季成蟲;黑臉產長江以南,夏季成蟲。僅有少量重疊分布。②黃臉鳴聲花哨悠揚,有主音也有陪音;黑臉鳴聲單調,只有主音。黃臉鳴聲附后(3個人工品種,鳴聲比野生種更佳),供比較鑒別。
視頻③
4.銀川油葫蘆 Teleogryllus infernalis
圖4
油葫蘆屬的中文命名有點草率,真正“黑臉”的油葫蘆叫銀川油葫蘆,幾乎一團漆黑,連眉紋都冇,僅“眼窩”有兩處淡色斑。名曰“銀川”,實際上廣布于西北、東北和華北,非銀川獨有。鳴聲與黑臉油葫蘆類似,有主音而無陪音。我省有產出,也許能碰到。
關于油葫蘆鳴聲的小結:污褐、黑臉、銀川等為同一類型,較為單調,每個音節、間隔一致;黃臉和南方油葫蘆為另一類型,音節有疏有密,聽上去較為悅耳。據研究,黃臉和黑臉的親緣關系最近,長得也像雙胞胎,但鳴聲卻分屬兩個陣營,上哪兒說理去?
5.小音蟋 Phonarellus minor
圖5 ABC為小音蟋,D為利特音蟋
視頻④
江湖人稱紅牡丹,長相確實不一般,黑黢黢的身體胖又短,紅彤彤的腦袋滴溜圓----一言以蔽之,怎么看怎么別扭。鳴聲如金屬摩擦,與悅耳毫不沾邊,有網友反映,他家的老舊冰箱就是這種動靜兒。怎么會有人喜歡這個?我不理解。
圖5摘自論文《A new species of genus Phonarellus Gorochov, 1983 from Yunnan, China (Orthoptera: Gryllidae: Gryllinae)》,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劉一嬌、何祝清。
6.利特音蟋 Phonarellus ritsemae
圖6
俗名土蛉、地蛉或洞蛉。通體烏黑發亮,唯有后足的“波棱蓋兒”處呈棕紅色。鳴蟲似灶蟋,但更為急促,有金屬質感,也被譽為“金聲鳴蟲”之一。
7.小素蟋 Mitius minor
圖7
又名垣蛩(yuán qióng),常棲息于斷壁殘垣間。體長12~19毫米,乍看長相似斗蟋,多呈醬油色,又稱醬油蟋,江南鳴蟲店常有售,依色澤深淺不同又有濃醬、淡醬、黃金醬等不同層次,以黃金醬為最佳。鳴聲柔和優雅,如“嘀”、“嘀”、“嘀”,停頓時間較長。
8.東方特蟋 Turanogryllus eous
圖8
視頻⑤
俗名青蛉、銀鐘,聽說也是老北京的玩物之一。外形和體型似斗蟋,頭部圓,寬度小于身體寬度,“后腦勺”有6條黃色縱紋,中間兩條最長,翅寬大。缺少強大的上顎,雄性相遇常以飆歌決勝負,鳴聲類似吹哨,旋律略似蒙古寒蟬,洪亮且悅耳。
9.長翅姬蟋 Svercacheta siamensis
圖9
俗名飛婷。體型與斗蟋相仿,黑褐色,翅長,“后腦勺”有3對橙黃色縱紋,兩單眼間有括弧形橙紋,翅長,交匯于身后。冬季以若蟲在土壤中越冬,南方3、4月份即可聽到雄蟲在夜晚的草叢中唱歌或者聒噪,鳴聲如“吱......吱......”,不甚動聽。小時在路燈下拍蟋蟀喂雞,應該就有它。
二、蟋蟀科 額蟀亞科
10.小額蟋 Itara minor(存疑)
圖10.1
圖10.2
視頻⑥
鳴蟲市場上至少有2種額蟋,小腦袋黑褐色是統一型號,略有些飛天大蟑螂的神韻。圖10.1小額蟋,圖10.2稱高山翅額蟋或高山小額蟋,有人認為是同種,但前者后翅交匯于身后,猶如“三尾”,后者則否,區別很明顯。鳴聲如“鈴鈴鈴”,長鳴不息,像示警用的電鈴。
三、蟋蟀科 蛣蟋亞科
11.金蟋 Xenogryllus sp.
圖11.1 AD悠悠金蟋,BE梅州金蟋,CF云斑金蟋
圖11.2 不知什么金蟋
視頻⑦
金蟋屬最有名的是云斑金蟋/X.marmoratus,近年來市面上又出現了體型更大的“大金蟋”。目前認為,大金蟋/X.transversus是否分布于我國存疑,云南的大金蟋實為梅州金蟋/X.maichauensis,廣東的是悠悠金蟋/X.ululiu,你沒看錯,云南的反而叫梅州金蟋。市面上見到的可能是梅州金蟋,鳴聲不錯,標準的金音,比云斑金蟋強。
圖11.1摘自論文《中國金蟋屬Xenogryllus訂正及二新紀錄種記述(直翅目:蟋蟀科)》,作者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景璇、張韜和馬麗濱,有興趣的自己搜來看吧。
四、鱗蟋科
12.臺灣奧蟋 Ornebius formosanus
圖12.1
圖12.2 1和2多毛奧蟋,3雙痣奧蟋,4錘須奧蟋,5凱納奧蟋,6臺灣奧蟋
俗名金孔雀。整體呈黃褐色,后足有顯著黑斑,前翅鈍圓寬大,金紅色。鳴聲與其它奧蟋節奏不同,如凱納奧蟋的節奏為“唧、唧”,而本種則如“唧唧、唧唧”,連續六七個“唧唧”之后停頓,稍后繼續鳴叫。市面上還有另外幾種奧蟋,有些非國內種,不贅述。
圖12.2出自論文《A new species of Ornebius Guérin-Méneville, 1844 from East China (Orthoptera: Mogoplistidae: Mogoplistinae)》,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何祝清、盧慧等。
五、蛉蟋科
13.亮黑擬蛉蟋 Paratrigonidium nitidum
圖13
俗名油蛉。身體純黑,油光滑亮,故曰“亮黑”,頭小而復眼大,遠看像個黑頭蒼蠅,六足淡色。鳴聲尖利似金蛉子,每隔幾秒會有一次停頓。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此處的“油蛉”指赤胸墨蛉蟋。有周作人詩為證:辣茄蓬里聽油蛉,小罩捫來掌上擎。瞥見長須紅項頸,居然名貴過金鈴。“長須紅頸項”,顯然是赤胸墨蛉蟋而非本種。
14.翠股擬蛉蟋 Paratrigonidium nitidum
圖14
俗名翡翠蛉或帝王翡翠蛉,華東師范大學何祝清老師的團隊于2017年發表的新種。模樣和亮黑擬蛉蟋很像,一雙復眼大又亮,體色有顯著差異,最引人注目的是翠綠色的足,極大地提升了顏值。鳴聲一般般,全靠大腿撐場面。
15.銀翅金蛉蟋 Svistella argentata
圖15
俗名銀蛉子,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馬麗濱于2019年發表的新種,產于海南。與金蛉子相比,好像只有配色和花紋不同,前翅有白色紋路,顯得整體泛白。鳴聲酷似金蛉子,好不好聽也在伯仲之間。
六、不確定是什么
16.琥珀蛉 Nisitrus sp.
圖16
狀若螽斯,身份不明,某些外文資料顯示為Gryllidae科(蟋蟀科,我瞅著不像)Nisitrus屬,可能是N. vittatus。出自東南亞,有人認為云南有分布,但不見于中國蟋蟀名錄《A checklist of Chinese crickets (Orthoptera: Gryllidea)》。其身體黑黃相間,多數個體后翅長于腹端;觸角發達,黑白間隔,頗具英武之氣。鳴聲輕而優美,似急促連續的鈴聲。有點小貴。
“補遺”共16種,就到這里吧。補完了嗎?沒有。還會再補嗎?不會。昆蟲的水太深,稍不留神就出錯,百般推敲之后還是會錯,以后還是盡量繞道走吧。Over。
1.
2.
3.
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