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皇城臺
考古揭示,石峁古國是以農業、畜牧業和狩獵業為基礎,骨器、紡織、青銅冶煉等多種手工業并存的高度發達的史前社會經濟組織系統。
對石峁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進行分析表明:4000 多年前的石峁是處在一個以草原為主,兼以耕地、野樹林和灌木叢共存的地理環境中。草原上生存著羊、牛、馬、兔等各種食草動物,小片野樹林和灌木叢則活躍著梅花鹿、狍子和野豬等。在家養動物中,豬、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個實用動物群的 95. 67%,暗示石峁人除了大量飼養家畜外,捕獵野生動物也是當時人們的肉食來源之一。
從石峁人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情況觀察,他們應該同時從事著畜牧、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其中以羊和牛這兩種草原性動物的畜養為主,占 56. 92%;其次為代表農業生產食物剩余的豬,占 38. 75%;狩獵僅占 4. 33%。
在與石峁鄰近的木柱柱梁遺址中發現我國最早的山羊骨骼,其生活時間為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從年齡結構分析,石峁人養山羊的目的是產肉兼產奶。在同時期地理位置偏北的朱開溝遺址 和偏南的陶寺遺址 都發現的是綿羊。陜北龍山早期的橫山賈大峁、高家洼和紅梁遺址均發現了綿羊和黃牛,盡管數量不多,但應是陜北地區乃至全國發現最早的綿羊和黃牛。
綿羊和山羊約在公元前 8000 年左右馴化于現在的伊朗、土耳其、敘利亞等地區 ,“隨后向東北擴散,公元前4300 ~前 2900 年到達烏克蘭地區,然后經歐亞草原繼續東傳至哈薩克斯坦,公元前 2500 ~前 2000 年繼續向東,然后通過兩條線路傳入中國的西北地區,一條是向南通過黑水河進入甘寧地區,一條繼續向東到達河套地區。這兩條線路和青銅傳播線路在國內幾乎接近一致。黃牛的起源和傳播路線與綿羊相似。從目前榆林幾處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分析:黃牛和綿羊比山羊略早到達陜北地區”。
經對榆林地區仰韶晚期至龍山早期 10 處考古遺址或地點出土的大植物遺存進行分類鑒定和研究,結果表明,公元前 3000 ~前 1800 年,榆林地區的旱作農業始終是以粟、黍為主??脊湃藛T又通過對石峁遺址已有農作物遺存進行新的量化分析研究,進一步揭示出,石峁遺址中粟占據農業生產的主體,而其他同時期小型遺址則一直是以黍為主。“這暗示石峁先民與鄰近小型聚落先民在作物選擇中存在明顯差異,作物呈現‘城鄉差異’”現象。
石峁城址腳下流淌的禿尾河
美國斯坦福大學劉莉教授曾經對石峁遺址出土的收割工具如石刀、陶刀等和加工工具如石杵和石斧等,進行抽樣檢測,結果檢測到 711個淀粉粒,表明這些石器主要是用來收割小麥族植物,可能包括小麥、大麥及野生小麥族草類,或狗尾草的莖葉。
相關科技人員曾分析測試了出土于神木縣大保當木柱柱梁遺址 和神疙瘩梁遺址 人骨及動物骨骼的碳氮穩定同位素,發現粟、黍這兩類小米仍然是這兩個遺址先民的主要食物,肉食消費程度較低。對神疙瘩梁動物骨骼測試顯示,豬的食物與人相同,但黃牛和羊以野生植物為食,初露草原畜牧經濟的端倪。以粟、黍為主的旱地作物農耕經濟的繁榮為陜北及周邊地區龍山時代以來文明化進程驟然提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老虎山文化石峁等諸多遺址自公元前 3000 年左右仰韶時代晚期至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夏代早期始終保持著較為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種植習俗,以種植粟和黍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粟在農業種植中起主導地位,黍則是一種輔助性糧食資源。
此外,該地區至遲在公元前 2300 年后已開始逐步轉變成較為成熟的農牧混合生業形態模式,至夏代早期即完全確立并繼續發展。
有關人員曾在石峁附近采集了一個龍山時期剖面,結合前人已經做的方灘、哨滴溝、錦界和柳家灣等四個剖面的粒度和孢粉數據,進行粒度和磁化率的分析——方灘等四個剖面均處于毛烏素沙漠地區,距離石峁咫尺之遙,因此可以用來反映石峁的氣候背景。
分析結果表明:石峁遺址存在時期,氣候最適宜期已經結束,并且正朝向夏季風減弱,平均粒徑增加的趨勢發展,毛烏素沙地也開始沙漠化。但是,就在氣候總體變干冷的大趨勢中,公元前 2100 ~前 1800 年,粒度呈現了一個較小的谷值,“表現為一個短暫的夏季風增強,氣候回暖的過程?!牵渑瘽癯潭纫热率雷钸m宜期差,是在總體變涼干趨勢中的回暖”。
石峁古城南城墻遺址
這種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正是 4000 多年前石峁古國農業、畜牧業和狩獵業得以興旺發達的大背景所在。此后,陜北及其北面地區進入寒冷期。石峁古城也在這一時期被廢棄。除了存在農業、畜牧業和狩獵業經濟形態外,石峁古國還分布有眾多種類不同的手工業作坊區。
2016 年 9 月,考古人員在石峁古城皇城臺遺址臺頂棄置于西北角包墻的大量獸骨中發現了完整的骨針“制作鏈”,包括骨料和磨制毛坯、鉆孔毛坯、殘次品、成品、礪石等遺物,在約30 立方米的土方內,僅骨針數量就超過了 250 枚,還有骨錐、骨鏟、骨片(飾品)等器形,各類骨器總計逾 300 件。骨針“制作鏈”相關遺物的發現,說明皇城臺頂部偏向西北某處可能存在著制骨手工業作坊,骨針、骨錐、骨鏟等是其主要產品。
石峁遺址皇城臺下還發現了幾件銅器和制作銅器的石范。石范均殘,有“一范多器”和“一范一器”兩類,器形可辨者有環首刀、直背刀、錐等。銅刀僅存尾部,刀背很直;銅鏃完整,雙翼有銎;銅錐完整,器形細長。其中最大的一件銅器約有 7 厘米見方。依據形狀判斷,應該是一個制作環柄刀模具的后半部分。這表明,石峁在 4000 多年前曾經存在過冶鑄銅器的活動。
石峁所出制作銅器的石范
據對出土的青銅刀成分分析,有砷銅合金和錫銅合金兩種情況。這兩項青銅冶煉技術分別起源于今天的伊朗與伊拉克一帶,應該是由中東通過中亞從北方歐亞草原傳過來的。
制骨手工作坊和銅器冶鑄作坊在皇城臺被發現,說明皇城臺不僅僅是貴族的活動區域,也是當時先進工藝技術的手工業作坊區。
后陽灣地點一處房址之下發現了一件被打碎的雙鋬鬲。發現時,兩個鬲套是扣在一起的,里面散落著一些附有紡織物殘片的肢骨和肋骨??脊湃藛T對骨骼鑒定結果顯示,這些遺骨反映的是一個不足周歲的嬰兒。而附在嬰兒肢骨和肋骨的紡織物殘片,原料為苧麻類纖維。這說明石峁人至少在 4000 多年前就已經懂得人工紡織,或許他們已經開始有意種植苧麻。
細心的考古人員還發現,嬰兒骨殖上部殘留的織物殘片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緊貼骨殖,經緯較為細密,上層則顯得比較粗糙,這一現象表明石峁人已經有了內外衣之分,同時也說明石峁所處的地區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北麻南絲”的濫觴所在。
石峁所出銅刀
石峁文化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牙璋、刀、鏟、牙壁、環、斧、鉞等,粗略估計約有三四千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石峁遺址和同屬石峁文化的新華遺址中,出土了較多數量的半成品玉器,而且許多玉刀、玉鏟、玉圭等都是由體型較大的同類玉器改制而成,多數沒有開刃,周邊還保留著片狀工具的切割痕跡,這既暗示了玉器在石峁文化先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說明這些先民從事著與玉石器制造或再加工的相關工作。
此外,石峁文化遺址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說明在石峁古國存在著相應的陶器、石器等手工業作坊。
——摘編自李琳之:《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個別地方有改動。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
本書是一部用考古學資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歷史發展脈絡的史學著作,曾入選“2020 百道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回響”類別中高居榜首。不同于以往學人關于夏代區域性、碎片性的論述,作者置這段歷史于同時期以西亞、中亞為世界文明核心舞臺發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遠矚的全局性目光、嚴謹縝密的思維邏輯和通俗明快的語言,用國際國內近幾十年所取得考古學成果,第一次系統、完整而清晰地為我們勾勒出了從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這500年夏人興起、遷徙、建城、建國、定都、擴張等一系列發展行為的脈絡足跡。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商亡這三千年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7月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長安街讀書會推薦干部書單(經典篇)“2022長安街十部好書”等推薦榜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