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貢酒·2023中國詩詞大會 特評二】
作者:李虓
寒暑交織成了歲月,冷暖匯聚成了人生。這是2023中國詩詞大會第四期《寒暑》篇的開場語的一句,道出了整場詩詞意境的兩大主線,一是寒暑之間的自然規律,二是冷暖之中的世間變換。
·2023中國詩詞大會
筆者認為,本期主題,也是最接近國人哲思的一場,因為無論自然寒暑,還是世間冷暖,都是道家“陰陽”概念的具象,寒暑冷暖的背后,其實在詮釋著“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境界,正因為這寒暑、冷暖的陰陽二氣,鼓蕩、涌搖、相沖,萬物才可生息。
本場中提到的農耕文化、物候文化、飲食文化,無一不是萬物所歸,無一不解讀著這一思想。而作為農耕時代傳承而來的中國美酒,自然也是這天地寒暑、世間冷暖的典型,也是這陰陽二氣的生息之作。
01
釀酒,天地寒暑的自然規律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反映的是四季變換、春生夏長的自然規律,而傳統的農歷正是這一規律的精準提煉,如詩詞大會現場康震先生提到,為什么中國人最重視農歷,因為按照農歷走,是按照生產生活方式走,告訴你每一天你都該干什么,二十四節氣體現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最精髓、最核心。
釀酒業是古代農業的延伸,古人釀酒也嚴格尊崇著節令的轉變。歐陽修詩云“君行我即至,春酒待相邀”,白居易詩說“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為什么自古美酒多以“春”名?原因就在于古人早已了解了,低溫發酵對酒品質的影響,秋冬季節氣溫低,發酵緩慢,品質上乘,如同小火煲湯,味道更優。
·《九醞酒法》古簡
這一點在漢代的《九醞酒法》中,已經闡述地相當清楚。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的“九醞春酒” 的釀造方法晉獻給漢獻帝劉協,即:“正月凍解,用好高粱,三日一醞釀,九日一循環,如此反復……”如此算來,九次循環過后,大約三個月左右,正是春季時間,所以得名“九醞春酒”。
時至今日,《九醞酒法》的傳承者古井貢酒,仍然保留“夏止冬釀”的做法,一般初夏時節,氣溫升高,車間便會停工,而到了秋高氣爽,再開始恢復釀造,確保酒體品質的優雅細膩,并沿襲規模盛大的“開釀大典”。
·古井貢酒桃花春曲
此外,詩詞大會中提到了物候文化,比如,象征春天的花開鳥叫,夏季的荷盛蟬鳴,而這一物候標識也被古井貢酒應用于釀造之中,其所用的酒曲名為“桃花春曲”,即古人以桃花綻放為物候,來提示釀酒制曲的開始。所謂“桃花開時制曲,花凋曲成。制酒,味幽香”,桃花開象征著氣溫漸暖,微生物即更加活躍,有利曲醅發酵,能夠賦予成曲高糖化和蛋白分解能力。雖然古人還無法觀測到微生物的形態,但已經知道通過物候來馴化它來實踐生產,足見高明。
人與美酒,至于世間萬物,皆是自然幻化,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無論是人的生活方式,還是美酒風物的生產制作,符合自然規律的酒,才是最好的酒。
02
飲酒,世間冷暖的人生境界
大自然有四季變化,人的內心也有四季變換,如詩詞大會現場同楊雨女士所言,因為有詩詞,讓寒暑四季不再是無言的時間流逝,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精彩故事的人生長卷。對于美酒而言,它不僅僅是天地寒暑的自然產物,也是融合人生冷暖的世間媒介。
·世間冷暖,盡在酒中
從物質維度來說,過年是節氣轉換的關節點,人應當跟隨節氣變化而相調節,在年節深冬歲月,酒的溫熱正好能夠由外及里防而御之,憑借甘、辛、熱之性味,呈上、化、破之功用,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的目的。
從精神維度來說,年酒,就是在最冷的夜晚,喝最暖心的酒。如明代沈宣所言,“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正因為這種愈寒愈冷的環境,才生出了極溫極暖的意境,放大了世間的大幸福、大歡喜。
·古井貢酒,中國年酒
所以,從一杯美酒,因為寒暑,參悟自然變化;因為冷暖,體悟世間境界,如李白《月下獨酌(其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美酒,正是參透世間的重要途徑。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行業評論作家、策劃人,《酒食評論》自媒體矩陣、李虓?策劃咨詢創辦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